APP下载

语文的发展教育的脉络

2012-04-29邵琳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新课改教材

邵琳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也是一门文学艺术。它不单单是一门承担着知识职能的课本学科,或是学生所要掌握的一种考试工具。更多的时候它体现为“语言”和“文学”艺术,语文的本质是语言和文学,它是人们相互交流与沟通的媒介,是我们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重要学问。

语文原先叫做“国文”或“国语”。自从1950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及中等学校暂行校历(草案)令》公布了“语文”这个学科名称之后,“语文”便作为中学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一门重要课程存在至今。语文不仅是规范学生语言文字的实用工具。更是一门基础性的思想教育学科。它是学生走入社会前对人性和社会性的主要认知来源。对其一生的思想行为都有着莫大的影响。

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则拉近了我们和文学经典的距离。学习鲁迅的文章,我们懂得了批判: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名作。我们拥有了对道德的执著:吟诵歌德的诗句,我们开始学着睿智地刻画自己的人生:而拜伦的作品,则唤起我们奋斗的热情。

也是语文让我们解读了思想的深邃。《论语》教给我们智慧的思考,《史记》让我们拥有严肃的历史精神,《三字经》告诉我们做人的基本道德,《正气歌》让我们坚守生命的尊严。“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因为语文而能够妙笔生花,而得以气质独特。

东京梦华千年长。悠悠华夏五千年所流传下来的数之不尽的、闪耀着人性光芒的伟大历史事迹和文学作品,给了我们永享不尽的精神宝藏。而这些精神财富随着教育的发展,都可最大限度地浓缩于一本本语文教材中,一代代传承下去。钱理群曾说过。人们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经常提到,精神上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往往是语文老师,特别是中学语文老师,这是有道理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多数是文学作品。本身人文性就很强,这自然会对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产生精神上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好的语文老师是有很强的人格魅力的。文学的启迪再加上人格的力量,这种精神的熏陶作用无疑是中学语文教育的优势所在,是其他学科所难做到的。

中学语文教育无疑是中学教育的重头戏,其在中学生思想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政治环境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语文教育理论的不断演变更新和近些年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诉求等。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学语文教育始终折射着社会的主流思想,反映着社会各界的动态变化,总是将最鲜明的时代气息通过教材中的课文选择传达给学生,直接影响着中国每一代中学生的思想。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中学语文教育始终在不断地更新理念。从民国时的人文为上到新中国建立之初的精神指引,从“文革”时的政治挂帅到改革开放后的民主开放,语文教育始终承载着社会的主流思想。同时,语文教材无论是在文学作品的选择上、教材内容的阅读引导上,还是在配套的课外阅读教材方面也都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阶段性的、一步步的,但从未停止过。

90年代末,部分专家开始对语文教学和教材进行新一轮的反思,想要找出一种普遍适用的新的教学模式,随之引发了大批专家的探索。尽管入手点不同,但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要一定程度上解放学生,解放教师,彰显出语文课的活力和内涵。中学语文教育担负着极大的教育责任和社会使命,中学作为承上启下的学习阶段,引导青少年对于精神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是其最核心、最长远的社会责任。

1997年,《北京文学》刊登多篇文章、认为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的桎梏、语文的扭曲、文学的悲哀”。这些声音,为新一轮的语文课内容变革拉开了大幕。新课改在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的达成:在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新课改所提倡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成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而今,新课改在全国各地开始实施的时间虽不完全一致,但新课改提出的理念已被教育者们逐步接受。高考制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性改革,中央制定的教育规划纲要中要求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这些都代表着我们国家对于教育重视的程度在不断提高。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基于新课改的要求,中学语文教材也做出了大的调整,旨在进一步注重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于编订单位的逐步开放和编订理念的不断成熟,中学语文教材的版本越来越多。其中不乏有代表性的被广泛接受的精品教材,如苏教版、粤教版等。对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诉求使得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代文学作品的比重加大,如文言文、诗歌等:而对于多元文化的包容又使过去被人们看做是“非主流”的文学作品和一些广具影响的通俗文学作品走入了中学语文教材。比较典型的是人教社2005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本,其中首次节选了武侠小说的部分章节,如《卧虎藏龙》和《天龙八部》。

中学语文教材的选编是一个重大的学术问题,不时会引起社会各界的争论。因为教科书是个国家和地区综合人文风貌的代表,浓缩了时代的精华和社会的追求。中学语文教育是一种思想性、文学性、人文性的基础教育,它选取的作品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思想精华。不可避免地,中学语文教材的编订定会带有宏观环境的、时代的和编订者本身的影子,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这种影响关系并加以思考利用,不断地更新教材编订的理念和规则,并对教材进行正确的解读,从而体现社会的主流思想,为培养时代的传承者而做出正面、积极、有效、深刻的教育影响。

中学语文教材的编订规则不是任意制定的,它要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在新课改实施初见成效的现状下,总结过往的历史,结合新课改展望以后,不难看出中学语文教材编订规则的发展方向大概有这几个特点:

(1)受政治影响逐渐减小,还原作品以本身的文学内涵。

(2)不断体现人文性教育,以人为本。关注自身:强调语文学科应该着眼于“人”的培养,注重全面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3)现实性指向愈加清晰,教材的内容与生活更贴近。语文教材会更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贴近学生现在和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更多地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科技与社会、人自身精神与心理成长探索的关系等,使现代社会的语文“活水”不断地注入到语文教学之中,从而不断增强语文教学的活力。不断提高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能力。

(4)中国古代文学的比重不断增

大,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典文化。学习古代文学就是要了解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与圣贤对话,与天地精神往来,陶冶自我人格,提升生命境界。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阅读欣赏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去尝试感受古人的心境与思考,重温他们的情感和志向。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让自己的精神得到成长。

(5)结论性的阅读引导逐步消失,并提供多种声音,允许学生对教材的不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研究型学习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我设疑,进行创造性思维。鼓励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积极参与语文教学改革。

(6)大量科技知识和最新的理论成果走进中学语文课堂。作为科学普及性教育改变语文课本单一性的模式、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去了解整个世界,从而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开拓他们的视野,引起他们广泛的探索兴趣。

(7)在高度教育性的前提下,允许具备适度的娱乐性。只要文章“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就有理由被选入教材。

语文教育研究专家顾黄初曾说过。从学习者的角度说,要求教学内容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适应他们的文化心理特征,使教学内容的序列同他们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文化心理因素的发展尽可能地协调一致。则是实现语文教学主体性和人本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学语文教材编订的前提和原则再多,目的只有一个:以最上乘的质量最大限度地提供材料以辅助教学、传授知识,让学习者掌握生存和发展的技能,观察世界,思考人生,体验生活,传承人性的光辉之处。学生在教材的编订上应该是绝对的主体,编订者应该从学习者出发,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特点和兴趣,考虑到学习过程的需求和学习规律的特征,才能够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语文教材由于学科的特殊性,所以其编订的人性化指导理念则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

中学语文教材编订的发展方向将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更加尊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权,对于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尽量全面,更重要是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在教学中,不但要带领学生接触文学作品,吸收其文化内涵,也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认识社会发展现实,培养其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之具备走上社会的初步基础。

在过去的不同时期内,我国中学语文教育和教材都经历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变化,这些变化是社会和世界变迁的痕迹,是探索中学语文教育方法的宝贵经验。此时,对过去几十年里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基本走向进行重新梳理显得十分必要。这可以使教师更清晰地认知教材的指向性,进而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正确引导学生对新版教材进行解读,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解读方法,赋予经典作品时代感,从不同的角度完成中华精神文化的传承。

“教育即生活。”循着语文教育的发展这条脉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化的发展,看到我们生活变化的轨迹。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希望我们的语文基础教育愈加成熟和明晰,边坚守思想和精神,一边简单而快乐。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新课改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