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学科的独特品格

2012-04-29刘进才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工具人文

刘进才

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课程相比,人们对于语文教学的讨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从上个世纪新文学运动开始以来,关于语文教学的讨论就已经开始。那时。文言文教学不论在小学还是中学都还占据主导地位,讨论主要集中在小学语文(当时称之为国文)课文的选文是以口语入文,还是仍用文言文。主要是文言白话的论争。1920年教育部训令小学一二年级秋季开始采用白话口语作为授课的内容,可谓一锤定音,奠定了白话文进入课文的权利和资格。新中国建立初年,曾经有文学和语言分开教学的课程改革和尝试,当然后来还是合在一起授课。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针对语文教学出现“文道之争”,90年代初,语文教学又迎来一波论争高潮,那是在人文精神讨论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当时就涉及到语文教学对于学生人文价值的培养问题。本期《特别关注》栏目中的几篇文章都论及到语文教学对于人文价值的培养问题。

这一组文章各有千秋,从不同层面探讨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问题。张正君老师的文章指出。人文性的核心理念就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主张应该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教育体制,保持教学内容的情、道、美的有机统一。姜静簃老师的文章总结了自己7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的目标落实在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提出了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教学理念。《语文的发展教育的脉络》从教材编订的角度探讨了中学语文教材编订的前提和原则,文章指出,教材的编订者应该遵从人性化指导理念,从学习者出发,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特点和兴趣。《语文课的人文精神》一文指出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工具性”的环节,其实也体现了“人文性”。二者并非壁垒分明,遥如两极。

的确,语文课与其他自然科学的课程不同,这门课程不但关系到知识的传授,还涉及到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掌握一种交际工具,也要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内涵,最终要养成人格、提升智慧。因此,新课标才反复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事实上,即便把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它与一般的工具也迥然有别。一般的工具总是外在于人的,比如一只锤子,一个扳手,乃至驾驶的汽车,这些工具皆为外物。而语文这种工具是内嵌于个人的生命之中,与个体紧密结合。内在于个人的心性和生命结构之中,成为人的精神和灵魂的一部分。因而,语文教学天然地带有培养思想、陶冶情操、养成人格、提升智慧的功能。也即是说,语文教学也必然承担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教学功能。当然,这种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训练,与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别,更多侧重于学生内在的思想情感、道德情操以及价值观念的塑造。

作为始终与语文有不解之缘的学术研究者,谈起语文不免有感情,对语文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和价值意义深有感触。语文,简单说来就是以文育人,通过教材中选取的文章来传达一定时期内社会中所彰显的人文精神和体现出的作者本人的生命意识。作为教师,不仅要勤于授业、精于授业,更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和个性发展,让语文成为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沃土。

时代在发展,人的思想同时在进步,语文这门学科也在随着教育的深化改革而变迁着。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学”逐渐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是教师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希望语文学科能够着眼于未来、定位于实际,在不断讨论、研究、更新的过程中愈加彰显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另外,各方面的语文教育研究专家、教育工作者与一线教师也应该密切配合,丰富研究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思路,将新课改的理论应用于教学研究实践中,再用实践创造的真知来回馈教学理论研究,给语文学科创造更从容、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文作者系河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

(本栏责编莫荻)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工具人文
人文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巧用”工具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