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宋的改革实验

2012-04-29梁盼

新财经 2012年10期
关键词:小农财力变法

梁盼

北宋中期,宋代的社会经济问题集体总爆发,财政入不敷出,国防开支逐年猛增,贫富差距加大,基尼系数过高,社会矛盾和冲突犹如火药桶,一触即发。

公元1068年,年轻的皇帝宋神宗刚继位不久,在开封的皇宫第一次召见了一代名臣——王安石。君臣相见恨晚,宋神宗对王安石不久之前向朝廷所上的变法“万言书”,深为赞同,决定支持王安石的改革大计。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最为全面和主动的一次政治经济大变革。

国家发展的屏障

北宋从整个世界史来看,都是一个很奇特的王朝,它的民间工商业、科技和文化很发达,国民的富裕程度堪为中国古代王朝的楷模,但它的国家财力和军事力量却非常不尽如人意,民间的富庶与政府的拮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这种局面之所以出现,首先是因为北宋立国之初就先天不足,不仅国土面积较小,而且周边的敌对国家很多,国防开支非常巨大。为了获得边境的安宁,还必须被迫以巨额现金和昂贵布料来赠予周边强敌。其次,也是最为严重的,就是北宋的公务员太多,现任的、候补的、有级别而无实职的,各类官员都仰仗于国家财政,成为了严重的负担。

北宋初年,社会矛盾较小,皇帝和各级官僚乱花纳税人的钱,其危害还没有暴露出来。但开国百年之后,随着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清廉官员,逐渐认识到政府开支过大,使国家没有足够的财力来进行国防和民生建设。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国防经费不足,军队的战斗实力就下降了,接着就是被敌国打败,割地赔款,国家整体国力和财力跟着急剧走低。同样的,民生没有保障,社会矛盾就会激化,成燎原之势,维稳的成本就大幅提高,国力和政府的财力也就跟着开倒车。

王安石在神宗皇帝的支持之下,主要通过经济改革,同时增加国民和中央政府两个方面的收入,从而推动人事和军事上的改革,达到富民强国的目的。

农村小额信贷的尝试

北宋到了神宗时期,自耕农与半自耕农破产逐步沦为经济收入的底层,但他们在所有阶层中人数最多,经济改革的重心应该首先放到他们身上。王安石通过早年的实地调研,深知小农贫穷的主因是土地上的产出被各种势力所剥夺,以至于农民都没有余钱来进行下一季的播种和经营。这就是所谓的“青黄不接”。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农民进行直接的实物和货币补贴都是不可能的,国家既不具备这样的技术和制度支持,也没有财力做这样的民生工程。王安石开出的药方却更为超前:给农民贷款。宋代还没有产生现代意义上的银行,毫无疑问,政府只好充当了银行的角色。这种制度上的超前和大跃进,一开始就为改革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种小额信贷的数额,按照农民的富裕程度,共分5个等次,越富的,所获得的贷款也就越多,最高等次与最低等次的贷款额度相差10倍左右。从播种到收获这一个周期的贷款利率一般为2%。贷款既可以货币来体现,也可直接授以农民生产工具和种子。

北宋的农村小额信贷,是王安石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把利剑和药引子,早在变法全面展开之前,王安石就在局部地区试行过,当时的效果非常明显。这主要是因为王安石深入田间地头,亲自披挂上阵督导的积极因素在发挥作用。

但是,这个制度在全国铺开之后,却惨遭失败,并致使朝野反对之声如潮。原因何在?很简单,王安石的想法和意愿当然是好的,但却过于超前、过于理想化,在小农社会几乎成为乌托邦。

在北宋的技术条件下,就算是对全国农民实施补贴都不可能实现,更遑论直接跳跃到对农民进行金融方面的救助。当年这一制度在一个局部小地方能够成功,是因为有王安石这样的强人实地监督。而推广到北宋这样一个大帝国之后,王安石的想法就完全成为了理想,甚至梦想。

地方官员在实施小额贷款政策之时,往往不考虑农民的实际需要,而是一心想着自己的政绩。如此,很多不愿意贷款的农民,却被当地政府强迫去贷款。贷了款,就得还利息,有些农民就“被贷款”、“被还贷”和“被还利息”了。还有,法定的利率本来为2%,但各级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利率往往被抬高到4%。小额贷款本来是扶持农民的富民政策,现在却成了地方官员的政绩着眼点和增收手段。

税制改革和市场改革

王安石变法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施田税的“方田均税”。

“方田”就是从最基层开始,重新核定全国土地所有者的田亩数,使大地主所隐匿的田产浮出水面,同时把所有的田地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分为5个档次。“均税”就是按照田亩的5个档次来征税。相对于大地主来说,小农的土地一般较为贫瘠,税率也就较低,这大幅度降低了全国小农的税负。

除此之外,就是“免役法”。长期以来,中国古代都实行“徭役”制度,即农民除了纳实物税之外,还要定期为政府免费干活,作为纳税的一种补充。“免役”,就是免除农民的劳役,只需交纳一定的货币,就可以让政府以经济手段来购买劳役,使得全国亿万小农从艰苦劳役中解脱出来,在身体和精神上获得了极大的解放。“免役法”不仅在北宋意义深远,后来还影响到明代张居正的“一条鞭”田税改革。可以说,“免役法”是500年之后张居正田税制度改革的先河。

还有“市易法”和“均输法”。前者是政府通过大宗商品的购买和抛售,来主动积极地调整物价;后者是为了降低首都开封的消费支出,采取就近购买和就低(价)购买的制度,节约了中央政府的“三公支出”,并节约了首都百姓的生活开支。

王安石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其变法也在经济层面上为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带来了新气象。可是,理想过于超前、技术上的落后、用人上的失策和过于冒进的个人性格,使得变法最终失败,但其经验教训,却依然值得千年之后转型时期的中国学习。

猜你喜欢

小农财力变法
诗词创作中的诗意翻变法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Brass tacks on iron: Ferrous metallurgy i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加大财力下沉力度,对县级的转移支付规模只能增、不能减”
中国小农家庭的未来:兴起抑或衰微?——兼评《发展型小农家庭的兴起》
基桩检测中的静载试验法与高应变法的应用探讨
共营促共赢——小农经营如何向现代农业转变
结算财力
结算财力
商鞅变法的是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