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不良贷款“病灶”
2012-04-29赖智慧
赖智慧
经历一番快速发展后,国内商业银行正迎来一场不良贷款持续上升的大考验。
截至今年6月末,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4564亿元,比去年末新增285亿元。16家上市银行截至今年6月末的逾期贷款总额是4026亿元,较年初增长超过1258亿元。
《新财经》记者梳理了已发布中报的16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结果显示,有14家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上升,其中有7家银行出现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贷款率“双升”。这是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连续10年双降后出现的反弹,且连续三个季度上升。
不良贷款余额持续上升无异于商业银行体内一个正在长大的“毒瘤”,这个“毒瘤”是否还会长大?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认为,未来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提升会是长期趋势,跨度或将持续10年。
不良贷款持续上升
在完成四大行改制上市以后,国内银行业保持了连续10年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双降”的良好态势。但自2011年四季度开始,不良贷款余额开始逐步反弹,自2011年三季度末的4078亿元上升至2011年底的4279亿元。
今年一季度末,不良贷款继续上升至4382亿元,进入今年二季度,反弹势头依然不减。8月中旬银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4564亿元,较年初增加285亿元。随后陆续发布的银行中报也充分显示出不良贷款明显上升的势头。
《新财经》记者统计发现,16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合计达到3779亿元,有14家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上升,其中有7家银行出现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贷款率“双升”。除兴业银行外,其余15家的不良贷款率均在0.5%以上,有两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超过1%。
其中,不良贷款余额最高的是农业银行,达到845亿元,其不良贷款率也是16家银行中最高的,达到1.39%;建设银行以1%的不良贷款率排名第二;不良贷款余额增长最多的则是工商银行,其不良贷款余额为751亿元,比去年底增加了21亿元;不良贷款率增长最快的是平安银行,上半年不良贷款率为0.73%,比年初增长0.2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增长的趋势在8家股份制上市银行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上半年浦发银行、平安银行、民生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分别增加18.28亿元、16.77亿元和14.37亿元。其他各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也均出现约10亿元的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与不良贷款相比,银行上半年的逾期贷款增加得更快。
截至6月末,16家上市银行逾期贷款总额4026亿元,较年初增长超过1258亿元,其中第二季度新增逾期贷款达822.4亿元。浦发银行、平安银行、民生银行逾期贷款和垫款金额增长突破50%,分别增加81.58%、74.20%和63.22%。
除了逾期贷款外,被视为银行资产质量异动预警的关注类贷款也在增加。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为1.46万亿元。
所谓关注类贷款,是指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因素的贷款。按照银监会对贷款的五大分类,关注类贷款是介于正常类贷款和不良贷款中间的一类贷款,如其发生“劣变”,将成为不良贷款,进而冲击银行资产质量。
上半年末,招商银行的关注类贷款额178.9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29亿元;民生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153.2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9.94亿元;浦发银行关注贷款额178.9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29亿元。
与不良贷款一样,商业银行的关注类贷款余额也已经连续三个季度上升。
制造业是重灾区
对于不良贷款上升的原因,中信证券银行分析师朱琰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经济下行,内外需求回落导致企业收入下降、产品库存增加、应收账款周转变慢,使得企业欠息逾期现象加剧;二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增长和转型压力,部分企业在主业经营不善的同时涉足杠杆更高、风险更大的行业,可能引发企业经营不善甚至破产风险;三是企业互相担保引起关联反应,以某中小银行为例,由于担保类企业对外担保过多导致自身资金链断裂,产生的不良贷款已经占到今年新增不良贷款的37%。
从上市银行披露的情况看,不良贷款行业分布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和商贸企业,制造业与批发零售业的不良贷款占总不良贷款近50%,算得上是不良贷款的“主力”。其中,制造业企业产生的不良贷款最多。平安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上半年来自制造业的不良贷款比率半年间分别增长了96%、26%、22%和15%。
制造业出现不良贷款最直接的原因是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内外两个市场需求都大幅萎缩,使制造企业普遍陷入困境。这不仅影响资金周转效率,降低资金流动性,还造成企业资金占用增加、还款难度加大、不良贷款增多的局面。
不过,一名金融行业研究员对《新财经》记者表示,制造业不良贷款的攀升不只与行业有关,也与银行信贷理念和风控能力有关。
据其介绍,一方面,制造业贷款数量的增加与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大不协调、不同步,这是造成制造业不良贷款攀升的深层原因。金融危机爆发后,银行信贷资金投放达到极致,不到3年时间就向市场投放了20多万亿元贷款,但投放给制造业的贷款却远不如政府融资平台、开发企业和其他非生产性行业。
正是由于信贷资金的天量投放,带来了价格的快速上涨,制造企业的成本快速上升,效益急剧下降,形成了“两头挤压”,从而导致不良贷款上升。
另一方面,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政策不统一、不对等,也是造成制造业不良贷款攀升的另一个原因。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实行宽松货币政策、信贷资金天量投放时,制造业没有得到相应的资金支持,而在货币政策紧缩时,银行却把收贷和防范风险的重点都放到了制造企业身上。
因此,绝大多数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都或多或少地被银行压缩了贷款规模,形成只收不放或多收少放,使原本资金紧张的制造企业更加难以运转。最终使得一些制造企业只能逾期不还,或者难以筹集资金偿还。
一名国有银行的中层对《新财经》记者表示,银行业不良贷款攀升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互保、联保模式下的信用贷款。所谓联保模式,就是三家或三家以上中小企业,自愿组成担保联合体,其中一家企业的银行借款由联保体所有成员一起承担还款连带责任。
“如果其中一家企业出问题,对银行影响不大,但经济环境不好时,容易出现联保的几家企业一起出问题,且联保贷款通常都无抵押品,所以银行很难追回,”上述人士表示。
与此相关的一个事实是,今年以来,“长三角”、“珠三角”部分民营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使区域性和行业性信贷风险凸显,是银行业资产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温州地区成为不良贷款集中爆发的区域,浦发银行中报显示上半年度新增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温州和杭州地区,而其他地区的贷款质量基本保持稳定。
暴利时代终结
不良贷款上升的同时,银行业绩增速却出现明显回落。16家上市银行今年上半年净利润为545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尽管仍在增长,但远低于去年约40%的增速。
上半年,工、农、中、建、交行分别实现净利润1232亿元、805亿元、716亿元、1063亿元和31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2.49%、20.75%、7.58%、14.5%和17.78%,与去年相比,缩水不少。去年五大商业银行的利润增幅,除中行为19%之外,其余4家银行都在25%以上。
相比而言,民生银行等8家上市股份制银行的表现要靓丽得多,上半年共实现净利润1219亿元,同比增长34%。但与2011年相比,8家上市股份制银行的利润增速仍然回落明显。2011年华夏和民生银行的利润增幅超过50%,浦发和招商银行也在40%以上。
业内普遍认为,传统利润来源大户的利息收入在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下逐步减少,同时被视为未来重要来源的中间业务也增长乏力,因此国内银行业高增长时代或就此告别。
息差水平是衡量银行赢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尽管上半年银行的息差同比仍普遍上升,但从季度环比看,除了兴业、华夏、建设银行等几家外,大多数银行的净息差都呈环比下降态势。
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银行业的净息差较一季度下降了0.1个百分点。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许文兵表示,虽然银行业息差从同比上看仍在扩大,但环比数据更能体现趋势性变化。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临近,“掘金”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一致选择,手续费及佣金更是其中发展最快的一项业务。但上半年股市、基金等投资市场行情持续惨淡、监管层规范银行收费等事件使得上市银行中间业务增长乏力,甚至有的银行收入下降,这一现象在近年来极为罕见。
从国有银行看,中国银行上半年中间业务收入342.5亿元,同比下降2%,这是该行近3年来中间业务首次下降;建行上半年中间业务收入492.43亿元,同比增长3%,与去年同期41%的增速比,大幅下降约38个百分点。
股份制银行的中间业务下滑也很明显,以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为例,上半年中间业务分别同比增长27%和19%,但与去年同期增速相比,下降了49和33个百分点。光大、浦发等增速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在存款成本提高和优质客户流失的双重压力下,银行纷纷将信贷资源投向议价能力较弱的小型和微型企业。今年以来,无论是此前对中小企业不屑一顾的四大国有银行,还是一向以存款为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在跑马圈地加开网点,目的就是支持小微企业,加大贷款力度。
这一现象在上市银行中有充分体现。截至上半年,中信银行小企业客户达到20781户,较上年末增加2204户;授信余额3641.1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61.89亿元,增幅近15%。民生银行小企业贷款的规模更大,截至6月末,其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2506.9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82亿元,增幅接近8%,占全部零售贷款总额的65%。
但小微企业贷款也有风险,经济下行使得不少成长性不错的小微企业出现减产、停产现象。今年以来,长三角、珠三角部分民营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使区域性和行业性信贷风险凸显,是银行业资产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平安银行此前就公开表示,由于温州地区部分中小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和企业主出走现象,导致温州分行资产质量恶化,对该行资产质量造成了较大压力。
事实上,就连银行高管也坦言,未来赢利不容乐观。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王洪章前不久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在经济环境不理想的背景下,银行利润增速必然下滑,且未来很难保持20%以上的增速”。而农业银行董事长蒋超良也在业绩发布会上预期,随着宏观经济的进一步下行,下半年利润增幅或将有所下降。
评级机构标准普尔近期发布报告称,随着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变得困难,未来3~5年国内银行的弹性将遭遇考验,赢利压力日益加剧。在企业违约上升和净息差收窄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正面临信用下行周期。
这意味着,银行业绩多年来不断改善的局面或将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