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所见、言所想” 学会主动欣赏
2012-04-29戴励强
[摘 要]美术欣赏课对艺术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是十分有益的。学会欣赏的方法,就能博采众长,为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科学的美术欣赏教学,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更能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其综合能力,最终使学生能够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
[关键词]美术欣赏 让学生去“看” 让学生去“想” 让学生去“说”
[中图分类号] G623.7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1-0124-02
美术欣赏课程是高职艺术专业学生专业课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目的和任务明确:一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提高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二是突出艺术学科的特点,寓品德教育于美术教育之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三是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美术专业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欣赏方法,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让学生学会去“看”
艺术是人类表达的一种独特而复杂的形式,它拥有它自身的语言,有它自身的认知途径。而美术又是一门视觉艺术,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去欣赏一件作品就必须让他首先学会去“看”。这里所说的“看”,确切地讲是“观察”,学会观察是认知事物的前提和基础。美术这门艺术形式门类众多,流派纷呈,引导学生了解艺术的创作原则就是帮助他们拥有一双能够“观察”的眼睛。
(一)看艺术形象
美术创作是作者个体进行的创造性的艺术劳动,是其对世界和生活的认识、评价和个人感情的抒发,任何一件作品都要塑造特定的形象。美术形象既反映着客观现实和客观真理,又反映作者的主观感受、主观认识、主观理想和主体情感。很多优秀的作品正是体现出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外观与本质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其表现的形象才成为美术海洋中的典型形象。
如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像》,真实地表现了教皇诡计多端的面貌和性格特征;王式廓的《血衣》真实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他们的作品都以真实逼人的生动形象打动了欣赏者,引发其更深层次的赏析。
(二)看艺术语言
艺术是人类表达的一种独特而复杂的形式,一种独特的语言。但艺术语言又有着不同于严格的语言学意义上的逻辑语言的特点,它是属于一种非推理的表象符号。不同的国家、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艺术家,艺术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它们好比生活中众多的“方言”,虽然有很多的差异,但也拥有需要学生掌握的共同词汇和语法。
对艺术语言的了解很大程度上能帮助学生欣赏作品。如传统美术作品使用的美术语言要素全面一些,而现代主义美术则在作品中尽可能减少使用语言要素,学生抓住了这一特点就有可能很好地去赏析作品。
(三)看艺术形式
形式美是人类的独特发现和创造,当我们的远古祖先把贝壳、动物骨头等作为装饰品时,形式美感就逐渐产生并发展了。美术是一门表现美的艺术,这种美的表现首先就从形式上得以体现,而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也正是从作品外部形式美的感觉开始,逐步体察到形象的深层,从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的。
作品内容通过形式得以表现,对形式美的了解在美术欣赏中十分重要,把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本质。如古希腊雕刻《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忒》,它所表现出的女神之美,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既包含形式,又包含内容,她的美存在于灵魂和人体的统一与和谐之中,是一种形式、内容高度有机结合的典范。
二、让学生尝试去“想”
美术欣赏最终落实于对作品的感受、理解。一般学生欣赏作品大都凭直观的感觉——用“像与不像”或“好看与不好看”对作品进行评价,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会“看”的基础上形成对作品较为具体的理性判断和评价,但是应注意不要把这种判断和评价纳入一个统一的标准。西方有一句俗语——“有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欣赏过程中要让学生有充分自由的思考和想象空间,教师不是给学生提供欣赏答案的权威,而应该是启迪学生思想,促进其理解的角色。
让学生得出独立自主的评价分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常常会对一些作品表现出犹豫,对自己的看法不能(敢)确定,这样就会影响其进一步深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作出一些暗示,以便引导大部分学生趋向于合理的理解判断。
在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会产生许多的困惑。我们应宽容学生出现困惑,因为那些认为没有搞清楚的学生比那些自称明白或没有观点的学生更具有认识力。苏格拉底就曾说过:“我的一大特色在于知道自己不知道,而别人的错误在于他们认为自己知道。”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困惑和疑问正是他们能够深入欣赏的前提和必不可少的过程。对此,教师应选择一些重要观点或易引发争论的作品介绍给学生,并且不断设疑,引导和促成他们深入地理解、思考。
例如在欣赏中国古代人物画时,我特地选择了两张作品让学生比较,一张是唐寅的《纨扇仕女图》,另一张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选择这两幅作品一是因为这两位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大致相当,可横向联系;二是大部分学生对这两人比较熟悉,有一定的亲切感,容易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在展示这两幅作品时我提出问题:它们有何相似之处?在表现上又有何不同之处?如我所料,学生反应积极,观点很多——这两幅画表现的都是妇女形象,但《纨扇仕女图》主要借助线条,重视神态描绘,而《蒙娜丽莎》主要利用色彩和明暗,立体感强等等。通过比较,就使学生直观深刻地了解了中国人物画的主要特征。
三、让学生大胆去“说”
让学生“说”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我感受,二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首先对相关美术作品进行直观感受的表述,然后让全体学生对这些反应进行认真思考,引发他们通过讨论,深化对作品的认识。
很多传统绘画作品都具有情节性和故事性,作品中的故事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而不是讲给学生听,这样既能让学生主动地投入欣赏,更重要的是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西方传统绘画大多取材于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圣经故事等等,我们可借鉴小学生看图作文的做法让学生看图说“画”,让他们先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描述作品中有哪些东西(塑造的形象、使用的色彩、表现的情节等等之类),再引导其进一步探索作品的内涵。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发自己的感情、感觉和直觉资源,使其能够勇敢地传达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欣赏西方现实主义美术时,就可以选择学生们都比较熟悉的《伏尔加河纤夫》(这一作品曾在语文课上学过),让学生描述烈日炎炎下,衣衫褴褛的纤夫们的神情、动态以及远处的贵族、大船等,进而引出现实主义美术的特点——对社会状况的不满、批判和揭露。
好的讨论需要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既能自由地表达个人见解,又能对他人观点发表不同的看法。创造良好氛围的重要方法是教给学生交流的技巧——倾听与提问。教师既要鼓励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同时应让学生清楚这也是对他人的尊重),自己也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说法。一名优秀的教师通过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可以了解他们的思想——对作品的认识、所感兴趣的东西、个体表达能力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等。在倾听的同时应鼓励学生进一步澄清问题以帮助其他同学对不同问题加以思考,以语言不断引导学生们深入论述。如学生表述“我认为它是……”,教师可适当引申“为什么你认为……”或“你能否再详细解释……”、“你能举个例子吗?”、“你这样认为的理由是什么?”等等。让学生学会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无约束的思想,充分信任自己的直觉。教师也必须接受学生的挑战,允许其畅所欲言,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更广泛的知识,提前思考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并设计相关的问题以供进一步讨论。
纵贯所述,无论是“看”还是“说”实际上都是为学生的“想”服务。看、想、说三者应是联系密切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教会学生一种固定的程序——先看,再想,最后再说,否则就会陷入另一种条条框框,产生负面效应,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总之,让学生学会欣赏,在正确认知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基础上,既能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又能培养其观察、理解和创造美的能力,最终一定能提高其专业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宏健,袁宝林主编.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美术欣赏[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3] 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 托马斯·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M].上海: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
[5] 阎增武.美学原理导论[M].山东:黄河出版社.
[责任编辑:钟 岚]
[收稿时间]2012-09-12
[作者简介]戴励强(1973-),男,江苏镇江人,研究方向:美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