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方之强”厦门大学

2012-04-29肖尧

新作文·高中版 2012年11期
关键词:陈嘉庚厦大易中天

肖尧

厦门大学是我国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建,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中国唯一一所地处经济特区的“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该校是中国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三所大学之一,被誉为“南方之强”。厦门大学的校园依山伴海,建筑独特,风景秀丽迷人,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大学校园”。

创始篇

一个人与一所大学

一所大学,有没有魅力,有没有感染力,在于它的积淀,也就是那些一代又一代人编织和演绎的,为一代又一代学生所传送的人文精神。

一个人和一所大学,一所大学和一座城市,很少有人能像陈嘉庚一样,在一所大学和一座城市里,留下自己那么深刻的烙印,而且历久弥坚。

陈嘉庚先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华侨领袖,也是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陈嘉庚于1874年10月21日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即现厦门市集美区)。17岁时前往新加坡和父亲经商,后独立经营菠萝罐头厂、米店和橡胶园等。1916年后,他以橡胶和胶制品业为主,鼎盛时期其销售网遍及全球,是新马树胶王国的四大开拓者之一,成为驰名海内外的大实业家。

1913年,陈嘉庚在家乡创办集美小学,后又增办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业等校,统称为“集美学校”。1921年,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亲自选择校址、校长,主持建筑校舍,以及高薪聘请师资等,设文、理、法、商、教育等五院十七系,为海内外培养高等人才。

后来世界经济不景气严重打击了华侨企业,陈嘉庚面对艰难境遇,仍态度坚定地说:“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他把自己的三座大厦卖了,作为维持厦大的经费。

1932年,当外国财团提出以停止支持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为条件保护其企业经营时,立即遭到他的断然拒绝。直至1937年春,陈嘉庚因再无力支持厦门大学的运营,便无条件地将它献给了政府。

陈嘉庚1952年2月回国定居,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7岁。国家予以其国葬的哀荣,灵柩运回集美,安葬于鳌园中。

陈嘉庚(1874-1961),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厦门大学、集美中学、翔安一中、集美学村、翔安同民医院等,均由陈嘉庚创办。生前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前身为集美学村各校)两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

嘉庚箴言

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

国家之富强,全在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乎教育。

立志一生所获财利,概办教育,为社会服务,虽屡经困难,未尝一日忘怀。

约而言之,本大学之企图,一方面研究学术,以求科学之发展,一方面阐扬文化,以促进社会之改进,使我国得与世界各强国居同等之地位。

上以谋国家之福利,下以造桑梓之麻祯。(勉励厦门大学学生)

学者篇

林语堂对厦大的影响

1926年9月,林语堂回到厦大;1927年3月,林语堂离开厦大。前后约有半年,时间虽短,但林语堂留给厦大的影响却是绵长的。

将科学精神带进国学研究

林语堂对厦大的重要贡献之一是把现代科学精神和态度带进国学研究,一扫“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风气。

1926年10月10日,厦大国学研究院成立,林语堂出任总秘书长。据说成立之日即吸引了许多外系学生前来,屋子里还临时加了许多板凳。林语堂的演讲没让学生们失望,他们报以了一次次的热烈掌声,他一再提倡的现代科学精神和态度同样给外系学生以启迪。

成立8天,国学院即提出了10个研究选题,并计划出版10部专著,其中有鲁迅的《古小说钩沉》和《六朝唐代造象》,林语堂的《汉代方音考》和《七种疑年录统编》。国学院还有一个重大计划,就是编纂《中国图书志》,这是一部包括春秋、地理、医学、金石等十三类书目的洋洋巨著。

厦大国学院有了良好的开端。“从创办之始的气魄来看,林语堂确实很想为厦大出贡献。”如今的厦大教授说,“厦大总让人有一种归属感,当你跨进校门成为厦大人,你就总想为她作贡献,你为她做任何事,总自觉这是应该的。以前的林语堂是这样,现在的厦大老师也是这样,这可能是一种传承。”

笑声不断,记得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

林语堂在国学院当行政领导,又在外文系教英文。“听说他的课学生很爱听,课堂上总是笑声不段。”有人从林疑今那儿获得了林语堂上课时的一些片 段,“他的外文特别好,教给学生的是很纯正的英语。”厦大外文系因为林语堂的到来,而得以开设英文作文、现代文和英语发音三个科目。

林语堂评价学生的方式更令学生们向往。他认为一次考试是不能反映一个学生的能力和综合水平的,他给学生的评分更多地来自课堂,学生们在课堂上对问题的问答成为了他评分的主要依据。强健的记忆力,让他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记得清清楚楚,一个月或几个月以后的打分同样令学生心服口服。

鲁迅与厦门大学

鲁迅在厦大讲的《中国小说史》课,在校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据当时的学生俞荻回忆:“鲁迅讲学,并不像一般‘名教授那样,只干巴巴地一句一句地读讲义,枯燥无味地下定义。他的讲话和他的作品一样地丰富多彩。他讲到某时代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时,善于引证适当的、丰富的资料来详尽地加以分析,雄辩地加以批判,说明什么应当吸取,什么应当摒弃。听他讲学,好像小学生听老师讲有趣的故事那样,唯恐时间过得太快!”

学生们不满足于只听鲁迅讲课,他们把鲁迅看成引路的导师。许多厦门本地的学生,有时星期天都不回家,留在学校里陪鲁迅。鲁迅倘若上街,他们便随同去当厦门闽南话的翻译。1926年9月25日,鲁迅从生物馆搬到集美楼,这里是学校的图书馆,有两层楼房。夜晚,楼上空落落的,只有靠西头的第二个房子,也就是鲁迅的宿舍里,经常有学生来请教各种各样的问题,传出鲁迅与青年们亲切交谈的话语和爽朗的笑声。在鲁迅的支持和帮助下,进步学生先后成立了“泱泱社”和“鼓浪社”两个文艺团体,筹办《波艇》月刊和《鼓浪》周刊。

此外,鲁迅还给国学院研究生作专题讲演,指导研究生学习,批改他们的作业,还写下了大量的作品,完成了好几部书的编辑、校订工作。这中间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两篇文章最为有名。

易中天:因为我喜欢厦门大学

易中天为什么到厦大?答案五花八门。最权威的回答者——易中天在被问及这个问题时说:因为我喜欢厦门,厦门是适合养老的城市。这两个理由都是大实话。他说,其实,他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想调入厦大,但未果。1985年厦大组建艺术学院,缺乏教艺术理论的老师。当时在文化部工作的武汉大学校友向厦大推荐易中天来做短期教学,那年,易中天第一次来到厦门。

易中天第二次来厦大是1988年的夏天,他带着妻子、女儿到厦大度假,住在南光的学生宿舍。天气热,厦大艺术学院的人为他找来一台电风扇解暑。他说:“我发现厦门的夏天也很好。”1992年,易中天如愿调入厦大。

他最认同厦大的一点是“环境宽松”。他说:“至少对我,厦大是‘开了口子的——我在厦大完成了额定工作量后,不报课题、不报奖、不发论文,也没人来干预我,没人用教条主义来压我,没人要求易中天要和别人一样,这就很了不起。”

易中天成名后,有记者问他:“很多人都质疑您天天往外跑,还上什么课啊?”易中天的回答理直气壮:“我也听说了,还有人把我和少林寺的释永信方丈联系在一起,说我们两人都不务正业。我告诉他们,释永信打不打坐,有少林寺管;我上不上课,有校长管。关外人什么事啊!”

易中天说,他曾经看过一篇报道,标题是“厦大校长朱崇实力挺易中天”。他证实,在他完成了自己的工作量后,即使频频外出作报告,厦大也没有人因此找他“谈过话”。他说:“一所大学最重要的是要有宽松环境、自由空间,这些方面厦大都有。”

微访谈

问:厦大校园哪里最美?

易中天:没有改造过的情人谷。

问:厦大的魅力在哪里?

易中天:为什么我认为上名牌大学那么重要?并不一定是名牌大学的老师比普通大学好,也不一定是名牌大学的学生更为优秀,而是像清华、北大、厦大这样的老牌大学有自己的传统。这是一种看不见的风气,就像空气一样,可以把它称之为“气场”——你可以感觉,但无法用概念表现出来。所以我说,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是熏陶出来的。

校友篇

卢嘉锡

卢嘉锡1928年秋考入厦门大学预科,时年13岁。他1930年进入厦门大学化学系,1934年毕业,同时修毕数学系主要课程。大学期间他曾担任校化学会会长和算学会副会长,毕业后留校任化学系助教三年。

1945年冬,年方30岁的卢嘉锡满怀“科学救国”的热忱回到祖国,受聘到母校厦门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兼系主任,曾两度应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和理学院胡刚复院长的聘请,到该校讲授物理化学课程。

1950年后,他历任厦门大学理学院院长、副教务长、研究部副部长、部长和校长助理、副校长等职,并开始培养研究生。他有一套比较先进的办学经验和教育思想,在他的努力下,厦门大学不再仅因经济系(王亚南校长创办)而闻名,同时因化学系的崛起而跻身全国重点大学之列。

杨锦麟

杨锦麟,香港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著名专栏作家,出生于福建厦门,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但他不满足于这样的人生,多年以后到香港,依然是从最艰苦的工作干起,先后担任报社编辑、主笔、杂志主编等职,长期从事时事评论。打拼数年之后,杨锦麟终于在香港的新闻界拥有了一席之地。

2003年,老杨因坐镇凤凰中文台《有报天天读》而得以名声大噪。他与周瑛琦合作主持的《周刊点点评》也备受好评。2006年,他担任《世界论中国》节目主持人,是华人世界中著名的时事评论员,也常年以“陈子帛”的笔名在香港《信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媒体开设专栏,发表政论。他于2011年6月1日起出任香港卫视副总裁兼执行台长。

如今,厦大母校将杨锦麟视为厦大人的骄傲。

刘再复

刘再复于196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院所所长、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评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9年出国后先后在芝加哥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卑诗大学、科罗拉多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和访问学者。

刘再复表示,自己常常回忆起在厦大的生活,厦大为自己注入了“积极和高尚的思想形态”。厦大中文系给了自己文学的信仰、心灵的信仰。

刘再复深情缅怀已经逝去的中文系恩师,称“他们的名字,对于我都是永远的明灯”。他要告慰老师,自己依然跳动着在厦大中文系摇篮造就的“非功利、非市场和非媚俗的心”。

学子篇

1 我为什么选择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是当今中国著名大学中唯一一个没有通过人为的行政合并实现规模扩张的大学,也是为数极少的没有通过野蛮扩招(尤其是研究生扩招)实现低水平扩张的大学之一。“不求最大,但求最好”是厦门大学的办学宗旨。这种注重内涵发展、强调教育质量的精品意识和负责任的态度在中国大学中极其罕见。选择厦门大学,就是选择了大学时光不虚度,大学不白上,就是选择了对自己的学业和人生负责。

(厦大学子李静)

⊙选择一所大学,要看它的历史和沉淀。一所没有历史的大学注定是缺乏底蕴、气质、品位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能力的。厦门大学建立于解放前的20年代,校主是陈嘉庚,历代教育名家和学术名流不胜枚举。从历史的角度讲,厦门大学从一开始就卓尔不凡,站在一个极高的起点上。早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名牌大学很少的时候,厦门大学就以它的历史积累成为其中之一。所谓大学之“大”,是指内涵之博大,而不是规模之巨大。当一大堆粗放型增长的“大学”矗立在厦门大学之前时,它们没有阻挡住厦门大学前进的步伐,而只是使厦门大学显得特立独行,鹤立鸡群。

(厦大学子雨雨)

2 厦门大学自主招生简述

2011年起,厦门大学自主选拔不再“单兵作战”,而是和北大等六所名校合作,举行自主选拔联合考试。

当然,厦大招生办相关人士表示,联考不会降低各高校的自主性。在考试科目设置上,尽管提供了7个考试科目,但选考哪些科目以及每科成绩如何使用,则由各高校根据人才选拔需求自行决定。在考试内容上,由参与高校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共性需求,联合命题,着重对考生素质与能力的考核。

厦大考试中心主任蔡郑伟说:“我们希望能从中选拔的是综合素质较强的考生。”

面试则呈现了更大的开放性。蔡郑伟说:“面试没有标准答案,我们要考查的是学生个人自我主张、知识积累、思维表达能力等等。”

厦门大学学科排名前十盘点

截至2011年3月,在教育部学科测评中,厦门大学共有15个学科进入全国参评院校前十,分别是:

化学

工商管理

理论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法学

社会学

民族学

教育学

新闻传播学

艺术学

历史学

海洋科学

生物学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工程

猜你喜欢

陈嘉庚厦大易中天
陈嘉庚选采办
陈嘉庚选采办
“国难期中学校应有的觉悟”——《厦大周刊》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应
陈嘉庚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执此长情
“厦大”印象
易中天的“育女经” :无为而治
朋友当如是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