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开胸怀 拥抱世界
2012-04-29陈颖
陈颖
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日历,写满了对外开放的印记:
英特尔、富士康、联想、联合利华、通用……据10月15日省商务厅的数据,截至目前,落户四川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已达243家,居中西部榜首……
国际“经济标识”频频落户成都,随处可见世界500强的巨型Logo。
近几年,四川的变化不是用年来衡量,而是每月都发生着大变化。不沿边、不靠海的四川,何以取得如此成就?
答案很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开放包容,区域地位突出,人力资源富集……
四川像一块磁石,深深地吸引着全球巨头。
而这份吸引力,正是四川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致力变“内陆盆地”为“开放高地”的不懈努力和硕果。
跳出盆地,“入伙”全球
地处盆地,审视自身优劣势,寻找发展新动力,必须跳出盆地看四川。
2007年底,直面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的省情,四川省委强调:破除盆地观念,强化开放意识;破除内陆观念,强化前沿意识;破除自满观念,强化进取意识;破除休闲观念,强化爬坡意识。
这一个个“破除”与“强化”,4年前不啻振聋发聩,如今仍然意味深长。
拓宽视野、敞开大门,四川确定了突出南向、加强东向、畅通西向,扩大区域合作、强化次区域合作、促进泛区域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区域合作的“三向拓展、四层推进”战略。
已在成都连续举办13届的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是四川充分开放合作战略的重要见证。从西博会看四川,“投资西部、首选四川,投资四川、辐射西部”,已经成为外商共识。
更多地引进和整合发展资源,还需用“走出去”带动“引进来”。
9月下旬,新加坡与四川两方联合组建的专业招商团队,赴新加坡、美国作推荐,面向世界500强企业、著名中介机构、国际化的研发机构等进行全球招商。这次招商活动得到了新方的大力支持。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说:“新加坡政府承诺,将为新川创新科技园建设和到园区投资的新加坡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支持。”
这些大手笔为四川的开放提供了充足的活力。四川抓大不放小,大有大的气魄,小有小的优势。
成都锦江电子科技公司是一家小型高科技企业,通过收购一家美国公司,获得高端心血管介入耗材的先进生产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公司已将其生产技术和人才整体引入,填补国内心脏介入类医疗耗材的一项空白。
跳出盆地看世界,世界就在身边。
省委书记刘奇葆曾形象地将四川积极承载东部及海外的产业转移比喻为“入伙”。他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产业发展模式和国际分工深刻变革,促进了国内外产业布局的新一轮重大调整,四川必须把握难得机遇,努力在国内外现代产业分工中占据重要一席,谋求共赢发展。
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四川不仅没有因为灾后重建和金融危机而放缓发展的脚步,反而积极顺应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趋势,避开内陆地理位置劣势,在世界舞台上广泛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
随着充分开放合作战略的推进,四川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更加有力。
境外投资,四川企业四面开花。在东盟,川企投资最大钾盐矿项目;在南亚,川企成为承包工程主流;在非洲,川企成为品牌开发商。每一个大型项目“走出去”,都能带动一批技术、设备和人才。
2011年,四川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50.4亿美元,名列全国第五;新签合同额74.39亿美元,名列全国第三。更广领域聚集发展要素,正为四川发展打开一片新天地。
打好软硬环境两张牌
开放之后,其吸引力更多来自于环境。四川在推进全面开放过程中,一方面着力破解“蜀道难”,推动了我省物流条件的发展;一方面优化高效的政务服务软环境,创造竞争优势。
近5年来,四川全力推进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努力变全国路网的“西部终端”为“西部中枢”。目前,四川全省高速公路通车和在建里程已居全国第二位,成都双流机场已成为全国第四大航空枢纽,构建了一个快速融入世界的综合交通体系。
与此同时,四川省全力推进改革创新,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目前,四川省已成为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省份之一,海关通关效率从12.5小时缩短到0.5小时。
“招商引资,不仅要让企业落户本地时高高兴兴,最关键的还要让企业在本地运营的全过程中都能顺顺利利,即便出现了障碍,也能及时处理掉。”成都市长葛红林说。
作为四川省最重要的承接产业转移地,成都市为了能及时处理掉企业运行中的障碍,每个季度都要举行一次外商投资座谈会,市长、副市长及相关部门负责人雷打不动地在这个会上与投资者面对面地交流,做到件件有回复、事事有落实。
“四川的国际知名度超乎你们当地人的想象。”新加坡胜科工业园有限公司执行主席刘心玲说,“我接触到的许多跨国公司高层都知道中国西部有个四川,是投资中国的好地方,对这里优良的政务环境有着深刻的印象和良好的口碑。”
打开中国经济版图,四川
站在开放高地前沿
近4年来,四川外经合作累计新签合同额237.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48.4亿美元,稳居全国前列,总量占西部省份一半以上。全省累计引进国内省外直接投资1.9万亿元,是之前10年总和的3.8倍,2011年突破7000亿元,是2007年的3.6倍,总量居西部第一……
外贸规模跃居全国第十,继续列中西部之首——今年上半年,全国外贸形势相对低迷,四川仍交出一份抢眼的答卷。
“高于全国、优于西部、逆势增长”是四川经济近年呈现的总体态势,其中外贸更为明显。
2011年,四川进出口总额达到477.8亿美元,连续3年每年跨越100亿美元台阶;进出口、出口在全国的排位分别比2007年上升3位和4位。
长期以来,四川经济外向度相对较低,这也意味着外贸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很大。
潜力如何转变为实力?
面对外向度先天不足的劣势,四川重视发挥合力,引进外资与促进外贸、加快外经发展相结合,实施联动战略。大力引进外资,承接产业转移,拓展区域合作,为四川外贸调结构、转方式提供了强大动力。
省商务厅提供的数据表明,全省加工贸易规模从2007年的36亿美元迅速提高到2011年的210亿美元,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产品。
不仅是数量的增加,更有质量的提升。
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国际市场不断拓展;贸易方式呈现多元;发展格局更为合理;拓展新空间,站上新台阶。
思路决定出路,开放的战略决定发展的成果。四川的未来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