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越灾难 再造幸福

2012-04-29陈颖

四川党的建设 2012年11期
关键词:水磨汶川农家乐

陈颖

无论是科学救灾,还是科学重建,汶川地震中积累的宝贵经验都将超越灾难本身,为后发灾难的救援和重建树立起难得的标本。

红褐色外墙的独栋小楼错落有致,毛竹和樟树穿插其中,水泥小径旁边,桂花树一派碧绿。村头的空地上,孩子们在各种健身器材上开心地玩耍……

这就是被温家宝总理高度评价的灾后重建“用心在建设”,被众人称赞重建模范的汶川水磨镇,这也是四川灾后重建后的乡村一角的真实写照。曾经满目疮痍的家园已然涅槃重生,如今,一个个安居乐业、生态文明、安全和谐的新家园,如雨后春笋一般布满大地。

水磨作证,汶川重获新生

中秋国庆双节来临的前一天中午两点半,汶川县水磨镇“奇缘”农家乐老板唐志奇正忙着送走吃完午饭的客人,闲聊中得知店名由老板名字中的“奇”字而得“奇缘”之称。

“这个8天大假效益应该会很不错。今天中午,来我这儿的客人就有一百多人。看来得为长假做足准备呀!”送完客人的唐志奇难掩心中喜悦,边说边在院里摆开架势,甩开膀子剁起了大块羊肉。

水墨羌城在震前就是一个十分成熟的景区。

4年前的汶川水磨镇风景秀美,但突如其来的“5·12”大地震将这美景全部变成废墟。在广东佛山的对口援助下,在当地政府和百姓的共同努力下,水磨涅槃重生,并被联合国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

走进场镇的中心位置——和谐广场,浓郁的藏羌文化和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具有川西民居风格的禅寿老街,广场中央藏族同胞的吉祥白塔,还有禅寿老街牌坊、水磨亭等大型标志性建筑,展示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根据水磨羌城独特的建筑风格、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族风情,当地政府和对口支援方经过客观科学分析研究,确定以旅游观光、文化追踪、休闲度假、避暑纳凉、餐饮娱乐为主题和定位方向,把羌城变为步步是景观、处处是文化、家家是特色和真正意义的不夜城。

以“世界汶川、大禹故里、熊猫家园”为旅游定位,经过重建,汶川已经成功创建三江生态旅游景区、汶川水磨古镇、汶川映秀“5·12”纪念地、汶川大禹文化旅游区四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获得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十一五”四川省乡村旅游发展先进县的称号。浓郁的羌族风情、生态的自然风光正吸引着更多的中外游客。

“没想到吃上了‘旅游饭”

在邛崃南宝山乡安置区,刚刚进入小区就听到一阵快乐的锅庄节拍。

C区1组居民袁福华的农家乐里,刚刚接待了两桌客人。“我们的特色是鸡火锅,鸡是我们自家养的土鸡,技术是当地政府免费给我们培训的!”

穿着羌族的民族服饰,袁福华好客地把我们请进了他家。袁福华是汶川地震后异地安置到南宝山的,在“5·12”大地震中,她的家被完全毁坏了。

袁福华一家2009年9月搬到南宝山居住,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参加了本地的厨艺培训,如今开了一家火锅店,物美价廉,颇受游客喜欢。

“我们赶上好日子了!”袁福华介绍说,丈夫杨永富帮着做生意,大女儿杨丽已经出嫁,二女儿杨美、三女儿杨丽琴都在火井中学上学,小儿子杨文静在油榨乡上小学,周末一家人团聚,家庭十分温馨。

她还与妹妹、大女婿、兄弟一起联合起来经营农家乐,搞住宿接待,每间房的收费约为60元/天,夏天上山来避暑纳凉的游客特别多。

南宝山金花村安置点,是由汶川、青川两地共7个乡镇的村民杂居形成的全新村庄。

新式的居民楼、新铺的柏油路、新的购物超市、新建的农家乐……一个没有手臂的农家乐女主人王大姐特别引人注意:个头不高,一双又黑又亮的眼睛,面带微笑。

步入其家庭旅馆,眼前为之一亮:标准的三室两厅,标配的各类家电设备,外加上整洁、干净的房间。

“失去双臂,当时觉得天都塌了,以后怎么生存?”王大姐说,“但是现在日子过得很红火,每天也很充实,是党的政策好,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做梦也没想到居然吃上了‘旅游饭。”

重建的智慧,具有超越灾难的标本意义

重建创造了奇迹,在昔日山河破碎的地震灾区,现在已难以看到灾害的痕迹,处处是新面貌、新景象。这个“新”,不是原样复制的“新”,而是脱胎换骨的变化,是浴火之后的涅槃重生。

生活,在重建中更加美好。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灾区群众有了新的就业机会,找到了新的生活出路。灾区群众不仅住上了好房子,而且正逐步过上好日子。

最高层的果断决策、最快速的反应、最有力的支援、最广泛的社会动员和行动、最开放透明的态度……

无论是科学救灾,还是科学重建,汶川地震中积累的宝贵经验都将超越灾难本身,为后发灾难的救援和重建树立起难得的标本。

在汶川地震中,以人为本、科学救灾的宝贵经验不仅在玉树抗震救灾中得到快速复制,更升华为科学的应急救援机制。

有人评价这些经验在玉树地震中的作用时说道:“汶川大地震留下的精神财富和救灾经验,让整个中国的救援系统以最快的速度,从震惊和伤痛中清醒,迅速投入抗震救灾的救援之中。”

无论是属地管理、统一指挥、有效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救灾效率,还是合理运用救灾力量,心理救援和生命救援同步进行,或者是改善与提高国民的自救能力,都证明在汶川大地震之后,“意识、装备、制度,中国的地震救援已发生全方面的变化。”

由于开展了快速组织、全面动员、高效率的科学重建,四川灾区的经验得到了各界的肯定和赞扬。汶川地震后,中国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对口支援工程,21个东部、中部的省份直接对口支援四川19个受灾严重的县、市以及甘肃和陕西的部分地区。除了地方支援地方,还有部门支持部门。

这些,都是重建的智慧给工作生活带来的启示。

超越灾难,再造幸福,未来生活也充满了希望。这种乐观、自信和豁达,让人们更加热爱生活、尊重生命,更加珍惜现在、憧憬未来。

猜你喜欢

水磨汶川农家乐
论沈宠绥运用《洪武正韵》辨正水磨腔入声字音
云上远眺新汶川
农家乐里去休闲
杜鹃花红农家乐
欢迎来咱农家乐
豫西北沁河流域水磨文书的整理与研究
水磨钻施工工艺在路基抗滑桩基施工中的应用
让农家乐再乐起来
百姓事,记在笔头刻在心头——记水磨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燕振昌
汶川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