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孩子比重建莫言纪念馆更重要
2012-04-29黄栀梓
黄栀梓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地方政府觉得原有的莫言文学馆地方太小,无法满足接待需求,决定重新建设莫言纪念馆。
当地政府的此举,让人不禁联想到莫言少年时代的悲凉。他小学毕业以后,因家庭成分是富裕中农,也因得罪了一个农村代表,被剥夺继续上中学的权利,只能在家务农,成为一名公社小社员。用现在的有关法律法规来衡量,他当时不过十二三岁,属未成年人,当地就让他当公社社员,从事劳动生产,显然有使用“童工”之嫌。次年,他因饥饿难耐偷拔了生产队一根红萝卜,被押送到工地,生产队还专门为其召开了一次批斗会。这在当代青少年看来,也许就更是不可思议了。
虽然那个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给我们留下的教训应该是值得吸取的。也许每一个时代都存在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那个时代是由于莫言的家庭出身不是“根正苗红”,再加之有人从中“使坏”,他的上学权就被无情剥夺了。而在当代,也有很多孩子或因“户籍壁垒”不能在城里就学、高考,或因交不起高额的“择校费”不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虽然“萝卜事件”给少年莫言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巨大的伤痛,但这个惨痛的记忆也为他成就文学事业帮了大忙,他以这次惨痛的历练为素材创作出两篇小说:一篇是《透明的红萝卜》,一篇是《枯河》,尤其是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曾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莫言是坚强的,也是幸运的。试想,“萝卜事件”若是发生在一个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孩子身上,其后果又会怎样呢?现在还有不少少年儿童因为“户籍壁垒”或者“择校费”而求学受阻,这是各地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也有一些孩子像当年的莫言那样,由于这个时代的种种不公而与优质教育资源无缘,或者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如果当地政府对加大教育投资,善待每一个孩子,也像要重建莫言纪念馆一样慷慨,那才算是从莫言的少年境遇中吸取了教训,其意义也许会更大一些,而对于莫言来说,这也许比重建纪念馆更令他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