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设计中需要关注几个问题

2012-04-29周茜

中学生物学 2012年12期
关键词:知识建构资源利用教学设计

周茜

摘 要 以案例形式总结归纳了教学设计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强调教学设计中既要重教,更要重学;既要尊重教材,准确理解核心概念,还要主动开发课外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既要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也要指导学生自主构建。

关键词 教学设计 主线选择 学生探究 知识建构 资源利用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一节好课离不开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学中的“四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本态度、基本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既要重教,更要重学;既要尊重教材,准确理解核心概念,还要主动开发课外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既要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也要指导学生自主构建。下面结合笔者自己听课、评课及教学实践的案例,谈谈教学设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1 教学设计中的主线选择

任何教与学过程中,都应有一条清晰的思路,即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教师的“教路”如果能尊重知识的逻辑结构,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就能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为学生的“学路”,达成促进学习者学习的目的。如何选择教学主线呢?笔者认为这条主线应是围绕核心概念展开的。从概念的本质教学入手,扩展到其外延,以及与其他相关概念的逻辑关系。这样的教学才不会偏离高中生物教学的根本要求。

案例1:在“人类遗传病”的教学中,围绕“遗传病”这一核心概念,可以沿着“遗传病的概念→遗传病的类型及遗传特点→遗传病的危害性→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遗传病的治疗”这一线索进行教学。鉴于学生已有的遗传规律的学习基础,“遗传病的类型及遗传特点”的教学可以由学生自主归纳交流完成;“遗传病的危害性、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遗传病的治疗”的教学可以由教师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如教师可出示“母亲年龄与生育后代先天愚型发病风险曲线”,让学生讨论、分析曲线,自己发现适龄生育的道理。再如,教师介绍世界上第一例成功利用基因治疗的方法,治疗SCID(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患者的资料,引导学生讨论基因治疗的原理。

核心概念“遗传病”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中要注意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教什么”的问题,教师要完整而准确地理解概念内容。“遗传病”这一概念要从2个层面进行理解。(1) 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这是最低层次上的认识。(2) 遗传病的发生需要一定的遗传基础,也是按照一定的方式传于后代的,生殖细胞或受精卵的遗传物质发生突变或畸变是形成遗传病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是“怎么教”的问题,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教师提供丰富的事实,指导学生参与讨论——在丰富的事实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抽象、概括,并准确表述——分析概念要点,进行概念的应用与推广。教师在课前指导学生完成苏教版生物必修二教材“边学边做”栏目中21三体患者的核型分析,让学生亲身体验患者患病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异常的减数分裂导致精子或卵细胞中21号染色体多出一条,正常受精后,受精卵内有3条21号染色体。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提供色盲基因发现的故事,分析色盲男孩后代的患病情况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比较准确地概括遗传病的概念,即由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在结构或功能上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发育成的个体患疾病,这类疾病都称为遗传病。紧接着,教师指导学生对“肿瘤是不是遗传病”进行判断,并与先天性疾病和家族性疾病进行辨析。

2 教学设计中的学生探究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有效的探究活动不应游离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应是学生可参与的,有利于学生建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的。

案例2:在“进化”一节中,基因频率的变化是本节的难点,非常抽象。课标中提出了“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的活动建议。教师可以创设2个计算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学生学习认识遗传平衡定律,理解自然选择是如何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

活动一放在基因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等概念的学习后,教师给出一个种群AA、Aa、aa3种基因型的频率,假设该种群连续3代进行随机交配,让学生计算并填表(表1)。

通过计算,学生发现亲代的基因频率分别为A=0.6、a=0.4,且在子一代、子二代、子三代中均保持不变。基因频率为什么能稳定不变呢?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种群基因频率稳定不变必须满足5个条件,即遗传定律。显然,在自然条件下,这5个条件不可能同时满足,因此,基因频率一定会发生变化。

怎样变化的呢?教师紧接着,给出第二个计算情境。植物中常见的白化苗是由于缺乏叶绿素,不能成活,无法留下后代。假定有一株小麦苗表现正常且携带白化基因,该株小麦自花受粉结出第1代种子,第1代种子种植后自花受粉获得第2代种子,依此获得第3代,教师指导学生计算并填表(表2)。

通过计算,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在世代传递过程中,发生一次自然选择,白化基因的频率由1/2降到1/3,依次会降为1/4、1/5,从而真正理解了自然选择定向改变基因频率,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3 教学设计中的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已被教师们广为接受。那么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呢?朱正威教授认为就是在关键之处、深入之处,教师“铺路”,学生“建桥”,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在实际教学中,资料分析、图解设计、甚至综合练习都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案例3:在“免疫调节”教学中,针对“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机制”这一要点的教学,教师提供了一系列资料,要求学生在自学资料后,设计图解说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与免疫调节的关系,并回答问题。

资料一:实验发现,垂体切除导致免疫细胞增殖抑制,淋巴器官萎缩和几乎所有免疫功能的退化;而注射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则能逆转这些效应。研究表明B淋巴细胞膜表面有甲状腺激素的受体蛋白,甲状腺激素还可以促使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而细胞因子反过来又控制甲状腺激素对免疫的调节。

资料二:电镜和光镜下观察到脾脏内神经末梢与淋巴细胞间有突触结构,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淋巴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控制着机体的免疫。而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等,在调节免疫系统自身功能的同时,也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资料三:在治疗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疾病和器官移植中,通常注射糖皮质激素以抑制免疫功能;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可以注射IL-1、IL-2、IL-6等免疫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问题1: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吗?人体能够通过反射或激素来杀灭病菌或病毒吗?

问题2:为什么焦虑、紧张等心理因素,过冷、过热、创伤、疼痛等刺激都可抑制免疫功能?(图1)

4 教学设计中的资源利用

一节生动的课一定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撑。教师除了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提供的各类资源外,教师还需要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的学习水平,开发利用课外资源。在资源的利用上,要兼顾资源的时代性、历史性、生活性和科学性。

案例4:2012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巴特勒和霍夫曼发现了关键受体蛋白质(Toll样受体),它们能够识别微生物对动物机体的攻击并激活免疫系统,启动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斯坦曼则发现了能够激活并调节获得性免疫的树突细胞(DC),这种细胞促使免疫反应进入下一阶段并将微生物清除出机体。在“免疫调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最新的内容,拓展教学,完善免疫反应的激活机制,使学生了解到新的研究为传染病、癌症等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的道路。也可以播放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对“泡泡男孩”的介绍录像,泡泡男孩的名字是大卫菲利普威特,他患有SCID,他的体内免疫系统缺陷,缺乏抵御细菌、病毒的能力,从出生那一刻起,他就生活在一个无菌透明的塑料隔离罩中,人们称他为“泡泡男孩”。1983年,医生为他移植了姐姐凯瑟琳的骨髓干细胞,可两人的骨髓并不完全匹配,更为糟糕的是,手术后,凯瑟琳骨髓内潜伏的致命病毒侵入了泡泡男孩脆弱的身体,并肆意地繁殖,医生竭尽全力,也无济于事。最终,医生放弃了治疗,把“泡泡男孩”从禁锢了他12年的泡泡里抱了出来。在他第一次暴露在空气中的弥留时刻,他母亲终于摸到了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针对这一感人的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医生要给他移植骨髓干细胞?他姐姐为什么能防御病毒的侵染?这样的资源可以增添教学的真实感和科学性,使生物教学更生动,更有意义!

此外,有效的教学设计还需要准确的目标定位和适时的评价反馈。总之,完美的教学从设计开始!

猜你喜欢

知识建构资源利用教学设计
高校图书馆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分析
森林资源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探析
教师工作坊中促进知识建构的磨课活动研究
临床医学教学改革探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高三英语阅读课体裁知识建构教学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