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演示与传统演示在教学中的整合和恰当应用
2012-04-29倪霞
倪霞
演示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具或教学仪器进行示范操作,利用样品、标本、模型等实物和各种挂图、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并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归纳以获得知识的行为方式。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的传统演示教学方法有:实验演示、模型演示、实物演示、标本演示等。随着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迅猛推进,多媒体演示已经贯穿课堂始末,传统演示逐渐被淡忘,甚至连演示实验都被课件中的动画替代。难道传统演示真的可以被淘汰了吗?多媒体演示真的是完美无缺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1 多媒体演示的优势和局限
1.1 突破时空限制
生物学中有相当多微观的现象或暂时观察不到的现象,而这些知识又是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演示可以通过图像、动画等形式,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展示这些微观的结构、动态的变化,把这些知识直观化,有利于学生理解难点,加深印象,这一点是传统演示实现不了的。例如,由于高一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不够,加上生物课本中有机物的教学内容早于化学课本出现,在“蛋白质的结构与合成”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碰到了困难。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模拟脱水缩合的过程,学生很快理解了蛋白质的脱水缩合、多肽链、肽键、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再如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基因的结构与表达等内容,通过多媒体动画也都能帮助学生进行空间思维,使学生能较容易地掌握和理解这些微观世界中看不见摸不着的生理过程。
1.2 扩大教学容量
教师运用多媒体演示,克服了传统演示抽象、隐秘的缺点,将微观、深奥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提高了教师讲课和学生听课的效率,增加了一节课的容量。例如,“有丝分裂”一节,以前用传统的挂图演示,要讲清所有的问题需两节课,现在有了Flash动画演示后,学生理解染色体的变化过程变得容易了,仅需一节课就可以完成本节的教学内容。
1.3 营造课堂氛围
多媒体演示在营造课堂氛围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教师可以用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配合图、表、动画提出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用视频、照片来展示生物学原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会学生学以致用;演示生物发展史上的著名实验,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学习,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些都是传统演示无法比拟的。
多媒体演示也存在着诸多缺陷。如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多是流水式操作,学生掌握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多媒体演示教学中,学生只顾抬头看屏幕,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情感交流,直接影响了对学生情感教育的渗透。
2 传统演示的优势
2.1 教会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课堂实验演示教学是教师用演示的方法,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的生物学实验,是一种直观教学手段。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中,根据教学要求,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演示实验的设计方法、实验注意事项、实验设备的准备、实验仪器的使用、药品的使用和配制、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等知识内容,并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期和分析。这样,通过演示实验的教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和掌握生物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演示实验是学生进行观察和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源泉,是教师讲解生物学概念、规律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的重要途径。课堂演示实验在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2 更好地理解宏观和微观的知识
模型是生物演示教学中常用的教具。它能把实物放大或缩小,从而更好地研究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还能为学生建立立体概念,反映生物体或其局部的代谢原理。生物学中的模型可分为两大类:物质模型和思维模型。笔者这里重点想谈的是物质模型。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如能用好细胞模型、细胞器模型、生物大分子模型、生物膜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来促进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授真核细胞结构的时候,教材中描述的是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的亚显微结构,因而学生缺乏感性认识,这时,若能在课堂教学时演示细胞和细胞器的模型,就能让细胞变“微观”为“宏观”,从而更好地构建知识。这是其他的演示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3 多媒体演示与传统演示在教学中的整合和应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多媒体演示和传统演示各有各的的优势和局限,生物教师应该根据每节课的实际需要,将这些方法进行整合,合理选择并恰当应用好它们,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1 突破难点,启发思维
多媒体演示有着强大的图形、动画等功能,把很多微观的、难以理解的生物学过程演示得一看就明白,但教师不能因此淡化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传统演示在这点上与其有很好的互补性。比如演示实验将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经过积极的思考,很快形成正确的概念,并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点。这就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是认识世界的方法,这个过程很好地引导学生完成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例如,高一渗透作用的教学是个难点,在讲解的时候,可以做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在一个长颈漏斗口处密封上一层玻璃纸或膀胱膜,往漏斗内注入蔗糖溶液,然后将漏斗浸入到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使漏斗管内外液面的起始高度相等。过一段时间后,观察漏斗管内液面的高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加上思考,就能自己总结出渗透作用的概念和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了。整个过程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这里运用演示实验比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3.2 调动积极性,活跃思维
如果教师一整节课都用多媒体演示,那么不管课件制作得多么精良,技术多么高超,画面多么唯美,形式都太单一了,学生很容易疲劳。而传统演示通过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现象,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学习,很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多媒体演示中穿插传统演示,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激起他们探究的热情,能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和学。例如:“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教学中就可以穿插演示实验,由于实验全程时间长,一节课完成不了,教师可带领部分骨干学生课前做好前期工作,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既节约了时间,又可以让学生观察到实验结果,产生强烈的认识冲动,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再经过教师的讲解和自身的积极思考,能很快掌握酵母菌呼吸的两种类型。尤其在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过程中,若适当采用一些有趣味的演示实验,可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学习的积极性都会有明显地提高。
3.3 增强交流,渗透情感教育
为了避免多媒体演示教学互动性差的弊端,教师也可以穿插传统演示教学。例如,七年级的生物在介绍植物类群时,教师可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可以带学生到校园里实地认一认这些植物,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应用,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校本课程的教育,可以增加学生对校园的认识,从而增强他们热爱自己学校的自豪感。可见,摆正多媒体演示的位置,将多媒体演示与传统演示合理整合和恰当应用,可以加强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