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楼之象 抒己心愁
2012-04-29王正江杨天美
王正江 杨天美
所谓意象,“就是当某种自然物象在长期的文学创作与欣赏过程中,与某种特定的人文内涵建立了稳定的对应关系的时候,这种形象就被视为意象”。[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2]词与诗是不同的表达体式,“诗言志,词言情”[3],词人正是借用词这种体式来表达内心的悲怨忧愁。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对物审视,寓之己情,词人往往选择一些自己生活中的熟悉之物,而这种意象因其自身不同的特点,经过词人的情感加工和再创造,寓物于情,使稳定的、多彩的物象意蕴丰富和生动起来。
在宋词中,“楼”意象出现的频率较高。据统计,唐五代词中,“花间词”和“南唐词”中涉及“楼”的约107次,《全宋词》中,以楼入词者达1150余首,足见数量之多。究其原因,其一是因为楼自身的特点。《说文》注解:楼,重屋也。正如《古诗十九首》云:“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4]楼之高,可登高望远,极目四周,于是登楼者凭栏怀古,抒情愫之忧愁,感世事之变化。楼内狭而外阔,楼窄便成为一种桎梏、绳索和牵绊,楼阔便可飞越古今,联结人世间物是人非,从而抒发爱恨悲歌。正因为如此,宋词便借楼居高望远之势和外阔内窄,凭栏吟唱出一首首喜怒哀乐、怨恨悲愁之歌。高楼林立,自然为宋代各类人物提供了典型活动环境。对于男性来说,楼是他们经常流连徘徊的场所。而对于女性来说,楼则不仅是她们生活的场所,更是她们全部的生命空间,是她们通向外界的唯一桥梁。
闺楼幽深而足不能出户,伫立楼头,思念远方的人,抒发心中孤独,往往忧怨成词。
那么,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在她的词中又是如何借楼演绎爱恨情愁的呢?李清照一生共创作了49首词,其中有14首写到楼。回顾李清照的一生,特别是她南渡以后,少女时代“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5]的天真烂漫已一去不返;与赵明诚结婚,夫妻恩爱,情投意合,如“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6]的甜蜜幸福成为“镜中月,水中花”。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生活艰难,家亡国破之痛,一起袭来,孤寂、忧虑之感涌上心头。李清照只有借生存生活之地,朝夕相伴之所——楼,才能抒尽千般怨恨,万种悲愁。
一、满楼——抒别思情愁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生活殷实,感情笃厚,幸福美满。加之李清照对赵明诚仰慕钟情,所以,每当赵明诚负笈远游,两人离别后,就会两地相思。爱人此时不在楼里,“人满楼”、“情满楼”、“意满楼”的生活不在了,甜蜜生活没了踪影,因此,只有独自一人长时间守着曾经的“满楼”,睹楼思人,“看楼抚楼忆情事”,难以言状的别思情愁自然涌上心头,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7]
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和急切盼望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伊世珍《琅嬛记》记载:“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8]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描绘了自己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别思情愁,以真切可感的语言,巧借季节和物象的烘托,表现得耐人寻味。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雁群已回,此时已“月满西楼”,想念的人你在哪里?你也在想念我吗?难以言尽的别思情愁一齐涌到词人心头。有人说爱情是一种浓浓的思念,就是摔一跤时都还在想着对方。李清照写的正是这种感情,而且这种感情是互动的,痛苦中带着甜蜜,苦涩中带着幸福。正是这种痛苦而甜蜜、苦涩而幸福的相思之情的传神表达,使这首词成为千古绝唱,成为爱的经典。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用“红藕”、“玉簟”点明了萧疏秋意时节,表面上写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物的外象,实质是词人通过写荷花易残败,暗指自己青春易逝,红颜易老。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间烟火气象”[9]。“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词人整日独处孤楼,无以排解相思,只有解开绫罗裙,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借泛舟以消愁,昔日里双双泛舟,而今却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想获“锦书”解千愁。“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借助鸿雁传书的传说,渲染出月满西楼的美好意境,可这美无人共享,景里只有“我”和月亮,楼影人影相惜,楼人互恋,别愁唯有化成流不完的相思泪。“月满西楼”是否在向世人传达这样的信息:秋天里夜露浸凉,词人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足见她站立楼头太久,盼望音讯之迫切,竟产生了大雁传书的遐想。
下阕中“花自飘零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她的青春像花那样空自凋残,像悠悠江水空自流。当然,她借楼所展示的人世间的一切离别,均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相互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却上”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敛,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相思之苦和绵绵无尽的愁情,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肺腑。词中的“楼”,已不是一个简单建筑物,词人借楼抒发对过去幸福生活、美满爱情的追忆,因睹楼而思人人不在,借楼抒发别思情愁。
再看《念奴娇·春情》: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10]
写这首词时,李清照已移居青州,父亲罢官归隐,明诚时常远行他乡。富足不再,生活清苦,窄楼细风,屋门紧闭,留驻心间的大多是对往日美好生活的追忆和怀念,对远行爱人的想念和思念,这些汇集成了浓浓的别思情愁。
该词叙写了寒食节时李清照对丈夫的怀念。开头三句写环境气候,景色萧条。接着写作诗填词醉酒,但闲愁却无法排解,已有万般怨尤。一句“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道出词人思念远行的丈夫,“万千心事”却无法捎寄。下阕写出词人懒倚楼栏的愁闷,又写出她独宿楼阁的孤苦。远飞的大雁尽行飞过,可心中的千言万语却难以托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连日来楼上春寒冷冽,帘幕垂得低低。春天本是充满生机活力的,词人正值人生的“春天”,可楼里依然别愁“寒”心,哪有心思享受?锦被清冷,香火已消,天虽放晴,却担心是否真晴,心想远行爱人昔日“楼里真情”是否还留?忐忑不安,往日的满楼喜悦、夫唱妇随,逝去不知归处,一代才女也只能将此化作一腔凄迷和伤感。
二、寒楼——抒孤独心愁
“楼”又是李清照最为熟悉之物。封建社会性别、地位歧视种种。夫妻聚少离多,词人常一人守空闺,颠沛流离,又无子女,孤寂非常。一次次问自己丈夫几时回?楼高在此时尤其凸显重要,唯有借楼远望,极目远眺,幸许船之头,山之腰会闪出丈夫的影子。只有这样,才能打发时日,让生命延展,唯有如此,孤独之情才能得以抒发。试看李清照的《多丽·咏白菊》: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潇潇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阜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11]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长夜里,虽然放下了帘幕,小楼上依旧寒气逼人,郎才女貌,才子佳人变成传说,楼高而生寒,身外之寒可多添衣被,可心内之寒难敌。昔日温情可变成“寒情”?温心变成“寒心”?“恨潇潇,无情风雨”,那潇潇无情风雨,在夜里摧残着如玉的白菊,那无情的生活境遇也是否在摧残我?再看那白菊,不似杨贵妃的微红醉脸,也不似孙寿的娇柔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他们都不能拿来与白菊相比。细细思量,屈原和陶令,孤傲高洁的品性正与白菊相宜。微风吹起,白菊的清香蕴藉,丝毫不亚于淡雅的荼蘼。自比白菊高贵,虽孤傲高洁又能拿孤寂如何呢?秋天将尽,白菊愈发显得“雪清玉瘦”,似向人流露出它无限依恋的惜别情怀,也仿佛在诉说自己的难堪境地,抒孤独之愁,怅惘之情。词人表面写惜花,其实是自惜。我纵然爱惜,但不知从此还能将它留下多少时候。唉!世人如果都晓得爱护、欣赏,又何须再去追忆、强调屈原和陶渊明的爱菊呢?词人借出入生活相依之楼,寒气寒楼之景,孑身一人独自目睹风雨摧花,飘零满地,爱恋之人不知归期,良辰难再,一人独守寒楼到黑,楼下菊花独自开落,此时此景是怜菊,还是自怜?是菊看“我”,还是“我”看菊?谁也难说清。
再看《浣溪纱》: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12]
春色之楼,词人也只有“重帘未卷影沉沉”,创造出一种阴沉孤寂,怅然若失的境界。“倚楼无语理瑶琴”,大好春色无心赏,孤楼之人哪有“春”?似乎这一切与楼里之人毫不相干。楼再高,可“极目尽处”没有想念人的踪影。词人倚楼无语,无话可说,纵有万种风情,千般美景,只有把满腹的孤独、寂寞都付之“春色”和“瑶琴”。横心一想,词人又想楼应是最好的伙伴和朋友,永远的依靠;“细风吹雨”过后,楼毕竟只是栖身之所,也只能靠一靠,倚一倚,哪能一直依靠下去?情又往何处搁?
三、空楼——抒悼亡悲愁
金兵入据中原后,丈夫去世,李清照流离失所。她这时所作词多悲叹身世,悼念亡夫。面对人去楼空和亡国丧夫之痛,身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之境,一代才女也只能守空楼,抒发悲愁。如《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13]
这首词明为咏梅,实为悼亡,寄托了词人对于朝廷南迁后不久不幸病故的爱侣赵明诚的深挚哀思。
上片主要写自己的凄冷孤苦,下片抒写悼亡之情。门外细雨潇潇,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直至“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点明怀念丈夫的主旨。明诚既逝,国破家亡,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她倚楼同赏呢?词人回想当年循城远览,踏雪寻梅的情景,心中不由怆然感伤,正如“肠断与谁同倚”。就算词人“一枝折得,人间天上”,但“没个人堪寄”。楼变成了空楼,人成了孤家寡人,万念俱灰。好吧,去了的无法挽回,只能珍藏我们朝夕相伴的“情楼”、“满楼”,万千情愫只能化作永远的悼念。
作为词史上一代书香女词人,李清照以其女子的细腻来抒发楼中愁绪。从她的词也可看出,即使如她般的夫妻恩爱,也免不了月满西楼时“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即使如她般家庭殷实,也只能在寒楼里“憔悴瘦芳姿”,偷把“愁凝”和“泪洒”,“倚楼无语理瑶琴”;即使如她般天资颖悟,才华横溢,面对“人去玉楼空”,纵有“伴我情怀如水”,也只有“催下千行泪”和“肠断与谁同倚”的绝望,怎一个“愁”字了得?
参考文献:
[1]张仲谋.宋词欣赏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苏缨.人间词话讲评[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9.
[3]张奎志. 诗词“言志”、“言情”观念比较[J].江海学刊.2001,(01).
[4]沈文雪.古诗三百首[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5] [6] [7] 夏承焘.宋词鉴赏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8]萧参.琅嬛记[M].北京:图书出版社,2007.
[9]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M].北京:图书出版社,2011.
[10][11][12][13]夏承焘.宋词鉴赏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王正江(1964— ),男,贵州遵义绥阳人,遵义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学和语文教材教法。
杨天美(1964— ),女,贵州遵义人,遵义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学和语文教材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