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尾效应看移动数字阅读背景下图书馆的新服务
2012-04-29倪娟张建芬
倪娟 张建芬
〔摘 要〕移动阅读时代的来临使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遭遇了挑战。目前移动阅读正在向社会化阅读的方向转变,其核心在于面向读者提供个性化的阅读内容与社群化的传播方式,并相应体现出两种不同 特征的长尾效应。图书馆应该积极应用长尾理论,抓住这两条长尾,拓展新服务,发掘新的 服务增长点。
〔关键词〕长尾;移动阅读;数字阅读;图书馆服务
“长尾”理论由《连线》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2004年10月的“长尾”一文中最早提出,用来描述诸如亚马逊和Netflix之类网站的商业和经济模式。“长尾”实际上是统计学中幂律(Power Laws)和帕累托分布(Pareto distributions)特征的一个口语化表达,“长尾”代表着传统中不被重视的区域。长尾理论通俗地说就是一个极大极大的数(“长尾”中的产品)乘以一个相对较小的数(每一种“长尾”产品的销量)仍然等于一个极大极大的数,而且这个极大极大的数只会变得越来越大[1]。
目前,长尾理论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被成功应用于网络经济领域。例如,亚马逊网上书店出售成千上万种图书,只有一小部分种类的畅销书占据总销量的一半,另外绝大部分的图书虽然个别销量较低,但凭借其种类的繁多积少成多,占据了总销量的另一半。从图 1中可以发现,主体部分和长尾部分的面积大约相等。
图1 “长尾”理论图例
长尾理论不仅仅适用于经济领域,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为图书馆如何更好地提供大众信息服务提供了崭新的思路。特别是随着移动阅读时代的来临,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探索长尾理论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启示,发掘图书馆新的服务增长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阅读的新背景
随着网络与移动数字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日渐渗透,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迅猛发展的今天,数字作品凭借其超便携、低容量、高兼容的独特优势,掀起了一股移动数字阅读的新潮流。
1.1 移动阅读风生水起
移动阅读是指利用手机或带有无线移动网络连接功能的手持阅读终端(主要包括电子阅读器和平板电脑),进行在线或离线阅读的行为。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阅读时间被打散,传统阅读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显得力不从心,移动阅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有效利用人们的碎片时间,因而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年轻一代读者的喜爱,并带来阅读习惯的改变。2011年4月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包括在线阅读、手机阅读、手持式阅读器阅读等方式的数字图书阅读开始普及,国民各类数字媒介阅读率为771%,电子阅读器的接触率增长幅度达到200%[2]。该调查也印证了数字阅读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1.2 手机阅读急速发展
在移动阅读发展浪潮中,尤以手机阅读的发展势头最猛。手机阅读是指利用手机作为阅读内容承载终端的一种移动阅读行为,读者一般通过手机阅读网络新闻、网络文学、手机报、博客、短信等信息内容。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其中,智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19读、交友、娱乐、游戏、消费,以及获取信息和各种服务的综合性体验平台。
从传统阅读到数字阅读,不仅是媒介的改变,更为重要的是,人们的阅读习惯悄然向社会化阅读方向转化,发生了以下两种明显的变化,并相应体现出两种不同的长尾效应。
2.1 以个人兴趣为中心的长尾效应
传统的阅读以书籍为中心,即“有什么读什么”。但是在移动数字阅读背景下,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与智能筛选技术能够帮助人们更加容易获取自己最想要的内容,读者更加关注自己想要看到的内容,并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与分享。因此以读者为中心,基于内容获取个性化的社会化阅读正成为阅读的未来[4]。我们知道,长尾末端的需求应当引起重视,尤其是在强调个性化阅读的今天,任何信息内容都有其消费群,即使单位数量不占优势,但是积少成多,最终聚沙成塔。如果我们将大众移动阅读需求的热点内容作为阅读需求曲线的“头部”,而大量的小众的冷僻信息构成了“长尾”。这些冷门的小众的信息,具有广泛性、多元化的特点,由于内容和数量巨大,仍然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也正与长尾理论的内涵不谋而合。
2.2 以互动分享为传播核心的长尾效应
移动数字阅读以读者为核心,强调分享、互动和传播,是一种全新的阅读模式。相对传统阅读以书为核心,移动阅读更加注重人、注重基于阅读的社交,倡导共同创造UGC(用户生成内容)、共同传播和共同盈利,在多方位的互动基础上(读者与读者、读者与作者等),实现阅读价值的无限放大[4]。如果把传统阅读所产生的价值看成是阅读价值曲线的“头部”,是“长尾”理论模型中的主体部分的话,那么,另外一部分“长尾”,就是移动阅读在强调互动、分享,多方位的传播和社交的基础之上产生的阅读价值。这种以读者为核心,基于广泛传播和交流所带来的价值,有一个显著特征,简单来讲,就是:越多阅读,越有价值。强调的是在社区、分享、互动、沟通的基础上创造更大的阅读价值,甚至超越了阅读本身,这些价值累积起来,最终形成蕴含巨大的传播影响能量的“尾部”,令人不容忽视。
3 对图书馆的启示
在移动阅读时代,图书馆的服务手段和功能必将会发生巨大变革。“云端阅读”、“终端下载阅读”很可能成为“移动阅读时代”新的阅读形式[5]。读者甚至不需要来到图书馆,只要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就能获取图书馆大部分的资源和服务。而在以个人兴趣为中心、互动分享为传播核心的社会化阅读日益改变人们的阅读行为和习惯的今天,图书馆如何利用长尾效应,构建移动阅读的资源和具体内容,让读者获取更加有效的个性化服务,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3.1 细化信息内容加工,提供分类信息聚合
长尾理论启示我们,只要善于边缘用户的需求,积少成多,利用数量上的规模优势就可以取得效益。图书馆面向读者创建体现本馆资源特色的移动阅读服务平台,应该对不同的读者群进行分类和定位,利用本馆丰富的纸本资源和电子资源,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特藏文献目录索引和经典文献缩编等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提供给读者。也可以根据不同读者群的特征和需求,收集整理与之相关的网络资源并定期推送,特别是加强对弱势学科、冷门专业的资源服务。在内容细分和聚合上,可以借鉴豆瓣网、Tumblr和点点网的做法,使用标签让用户来决定所有内容的分类、筛选和排序。这种对信息分类更为随意、模糊的标签分类和推荐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冷门信息和小众内容的传播和聚合,也充分体现了移动阅读服务平台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个性化优势。
3.2 发掘读者兴趣爱好,建立学科交流群体
由于移动阅读具有互动分享性特征,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及有相同兴趣爱好的群体可以很快形成一种社区,就共同感兴趣的内容为话题,迅速传播和分享相关信息。图书馆可以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建立不同的学科交流群,或者联合学校的社团与协会,建立多种兴趣爱好群(如摄影群、影视群、书画群等),实现图书馆与读者之间,以及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在内容上增加基于用户关系或者关注兴趣的内容随机推荐。例如,提供类似于微博抢沙发功能的服务,读者可以随机找到一条未被评论的书评,并转发给好友。通过对一些非热门信息(如流通率不高的图书)的随机推荐,可以对长尾效应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另外,这种交流形式一方面可以发挥各专业馆员的学科专长,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可以吸收读者的专业意见和建议,弥补学科馆员在专业知识上的不足,有利于学科信息服务的开展。
3.3 加强多方社会合作,展现屏幕阅读之美
移动阅读融合了作者、出版社、资源商、网络服务商、通信商、硬件厂商等多个产业参加者,图书馆要成为其中的一员,就必须加强与其他参加者的合作[6]。传统的纸本阅读通常通过文字和静态图片传递信息。而到了移动阅读时代,由于移动终端强调随身性,只有利用有限的屏幕来展现文字之美,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的视线,这也是图书馆在整合提供资源之外需要思考的问题。图书馆可以借鉴杂志的版面设计改善内容的呈现方式。以推他网、人人小站等轻博客为例,通过对图片放大,在版式上更加接近完整文章的阅读形式和习惯等方式,使读者在浏览信息的时候更加专注。要实现这一目的,单靠图书馆自身的技术力量难以完成。目前国内外各大数据库服务厂商、电子阅读厂商和网络出版商纷纷推出移动服务,图书馆可以与之积极合作,并获得各项技术支持,也可以与有关参加者合作开展技术研发,以解决图书馆对资源的有限处置权和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
4 结束语
长尾理论的出现,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提供了新的思路:勿以事小而不为——发掘边缘用户需求,引导读者发现资源,鼓励读者和图书馆共建资源,加强多方合作,人人参与、无限选择,营造一个平等、开放和充分体现个性化特征的移动阅读环境,如此必然能够把握移动阅读的蓬勃发展给图书馆带来的良好机遇,把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美)安德森.长尾理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2]叶风云.浅谈移动阅读国内外[EB/OL].http:∥www.zhonghualunwen.com/article/sort010/sort0130/info-95086.html,2012-07-29.
[3]文静.移动阅读风生水起:国内付费前景有待观察[EB/OL].http:∥tech.163.com/12/0704/07/85I5K2RQ00094MOK.html,2012-08-10.
[4]钟雄.社会化阅读:阅读的未来[EB/OL].http:∥www.chinavalue.net/Biz/Blog/2011-9-26/839239.aspx,2012-08-10.
[5]徐建国.移动阅读时代的来临与图书馆服务[J].价值工程,2012,(14):284-285.
[6]付跃安,黄晓斌.试论我国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发展对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3):33-36.
[7]王小新.浅析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社交化阅读[J].新闻世界,2012,(2):73-74.
(本文责任编辑:王 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