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探析

2012-04-29崔佳倪代川

现代情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通识教育信息素养

崔佳 倪代川

〔摘 要〕文章从大学通识教育背景出发,简要回顾了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发展历程及主要方式,并在大学通识教育内涵及其现实的基础上,从信息素养教育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教改以及馆员信息素养通识教育能力等4方面系统分析了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通识教育相关问题。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教授在接受《中国教育网络》专访时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海量信息会淹没我们,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更需要信息素养的提高”[1]。目前,通识教育在中国各大高校受到高度重视,特别是高校大类招生改革的推进,使得大学通识教育得以迅速开展,各大高校均纷纷规划、建立本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大学图书馆也积极加入通识教育体系,以传统文献检索课为基础,以图书馆为基地,在通识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大力加强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本文旨在通过将通识教育理念与信息素养教育内容进行有机结合,积极探讨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不断拓展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不断优化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方法,不断提升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内涵。

1 大学通识教育背景与理念

通识教育起源于美国,来源于哈佛大学1945年的一个报告,这本书叫哈佛的红书(Red Book),因为它的封面是红的。它对二战以后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有非常广泛的影响。他们认为,美国教育应该有个一致的逻辑,广义地说,每个人的教育可以被分成两个部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并不是关于“一般”知识的空泛的教育,也不是普及教育意义上所谓的对所有人的教育,它被用来指人的整个教育中的一部分,该部分首先关注人的生活,旨在使其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随后,全球范围内都开始关注和实践通识教育,其基本理念便是探讨在现代社会如此分化的处境里,通过教育的手段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心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心智齐全的人,从而使学生能够走出校门后能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

1.1 大学通识教育背景

通识教育概念来源于英文为“General Education”,它是针对现代大学发展的新问题而提出的,主要是涉及随着现代大学的发展,学生规模扩大,如何保证教学质量以及教育终极目的的实现而提出的。在国外,有“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第二教育”(Secondary Education,来自法国)等提法,但他们的核心思想与通识教育的理念是基本一致的,即探讨在现代社会如此分化的处境里,通过教育的手段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心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心智齐全的人。

1.2 大学通识教育理念

所谓通识教育的“通”,是相对而言的,并非海阔天空,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其基本原则是文理渗透,各学科之间彼此交融,使学理的人懂得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文的人也懂得一些科学文化知识,使他们在运用这些知识的时候能够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充分享受人生,亦能为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通识教育切中了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中所存在的种种弊端,是世纪之交对新型人才呼唤的回应[2]。美国学者罗伯特·哈里斯在《论通识教育的目的》一文中对通识教育的价值进行了全面揭示:指出“通识教育教会你如何思考”、“通识教育教会你如何学习”、“通识教育让你看到事情的全部”、“通识教育增进智慧和忠诚”、“通识教育让你成为好老师”、“通识教育将有助于你幸福”等[3]。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认为:通识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又称全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4]。台湾著名教育学家黄俊杰先生在其《大学通识教育探索》一书中对通识教育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对“通识教育”进行了理念化的定位,明确指出“通识教育”是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并与客体情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就是一种完成“人之觉醒”的教育[5]。同时,其在“论大学通识教育与21世纪公民养成之关系”一文中指出,大学通识教育的目的“为了唤醒人的自觉性,进而建立人的主体性,使人可以顶天立地,自作主宰”[6]。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和信息资源的迅猛增加,信息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许多未经过滤的信息的出现,使得人们面临着如何鉴别所获取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等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信息素养及其教育问题被图书馆界广为关注。信息素养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它适用于各个学科、各种学习环境和教育水平。它可以让学习者掌握内容、扩展研究范围和具有更多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2.1 信息素养基本概念及其标准

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于1974年提出[7],随后美国图书馆协会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实践和探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推进。信息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不同学者对信息素养的界定可能不同,但主要的观点是一致的。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和识别信息,以及加工、处理、传递和创造信息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道德、信息潜能和信息心理等几大方面。

一般来说,信息素养是指个人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效地搜索、评估和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8]。信息素养对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变得越来越重要,国内外大学也越来越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并将其作为评估学生能力和衡量其教育成效的关键要素之一。美国大学和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CRL)指导委员会于2000年1月18日发布《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最具代表性,该标准对信息素养能力及指标进行了详细设置该标准,包括:“能决定所需要的信息种类和程度”、“能有效而又高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能评判性地评价信息及其来源,并能把所遴选出的信息与原有的知识背景和评价系统结合起来”、“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达到某一特定的目的;懂得有关信息技术的使用所产生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并能在获取和使用信息中遵守公德和法律”[9],该标准已在美国、墨西哥、西班牙、澳大利亚、欧洲、南非等许多地方得到应用;清华大学2003年主持开展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会项目“北京地区大学信息素质能力示范性框架研究”,2005年该项目发布了《北京地区大学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作为地区性的评价体系,还不是一个正式标准。该指标体系由7个称为“维度”的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61个指标描述点组成[10]。

2.2 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发展历程

信息素养不是孤立的概念,它是一定信息文化背景下的信息素养,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它与图书馆素养、计算机素养等有密切的联系,信息素养是动态变化的概念[11]。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大学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从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发展历史观察,一般来说,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是由传统文献检索课发展而来的。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就开始开设文献检索课,并随之形成大规模的用户教育活动,包括从中小学到研究生的各层次的教育。1960-1970年,我国有极少数院校开设过专业文献利用课,但并未形成普及之势[12]。文献检索课在我国大规模普及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高等学校文献检索课的开设源于1984年教育部下达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13],该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的能力,让学生具有掌握知识情报的意识, 具有获取与利用文献的技能, 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国外的作法和我国部分高校近几年的经验, 在高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很有必要。通知要求大学开设文献检索课,教授大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培育如何进行文献检索的能力,这为大学图书馆开展以文献检索课为核心的信息素养教育雏形奠定了基础;2002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总则第3条明确规定,当前高等学校图书馆五项任务之一就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14],这是我国首次在政府文件中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问题做出明确规定,这不仅为信息素养教育在我国大学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大学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奠定了政策基础;2003年9月20至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美国图书情报学委员会(NCLIS)联合召开的信息素质专家会议(Information Literacy Meeting of Experts,Prague,The Czech Republic)发布《布拉格宣言:走向具有信息素质的社会》,这次会议共有来自世界23个国家的40位代表讨论了信息素质问题,会议认为如何使人们从Internet时代的信息和通信资源及技术中受益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会议将信息素质定义为一种能力,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并解决面临的问题。布拉格宣言宣称信息素质是人们有效参与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人权[15]。

2.3 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主要方式

目前,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方式有多种,奥克兰大学图书馆教育培训部长王晓力女士将国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方式归纳为课外教学、课中教学、课内教学和独立课教学等4种方式[16]。

2.31 信息素养课外教学

信息素养课外教学,也称为信息素养通用课,是为提高在校师生信息素养的基本技能而开设的。课程的内容和时间往往是由图书馆员组织和安排的,是在学校课程表以外或非教学时间进行授课的,所有在校师生均可自愿参加。

2.3.2 信息素养课中教育

信息素养课中教育,也称为与专业课相关的信息素养教育,往往是针对某一门专业课开设的,为辅助学生完成某一作业或研究项目而组织和安排的一、两次讲座或上机操作课程。课程的内容往往是在与授课教师的沟通之后由图书馆员组织和安排的,授课时间往往是在该门专业课的计划课时内(课堂或辅导时间)进行的,只有注册该门课程的学生才能参加听课。

2.3.3 信息素养课内教育

信息素养课内教育,也称为信息素养与专业课渗透教育,往往是为了辅助和配合某一门专业课的学习而组织和安排的,其信息素养可以渗透到该门课的授课、作业、实习、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中。课程的内容和时间往往是由专业课教师和图书馆员共同组织和安排的。授课时间往往是在该门专业课的计划课时中(课堂或辅导时间)进行的,只有注册该门课程的学生才能参加听课。在信息素养渗透到某一门专业课的基础之上,有的高校将信息素养渗透到多年级多门专业课中,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循环渐进的培养和提高。

2.3.4 信息素养独立课程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独立课教学是为提高在校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专门开设的信息素养专业课。它可以是必修课也可以是选修课,属于学校教学计划的一部分。课程的内容往往是由图书馆员,或图书馆内专设的教育部或培训部人员组织和安排的。国内在高校中开展的文献检索课应属于这种类型。由于学生数量的庞大,国外高校信息素养必修课往往是通过网上自学课程进行的,并配有网上测试使学生可以网上信息素养课的学习,提高信息素养能力和水平。

上述4种信息素养教育方式特点各异,具体参见“表《常见的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即授课人员》”,其共同的目标是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表1 常见的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及授课人员[16]

教学形式特 点授课人员课程内容目 的课外教学课程表课时之外的讲座,学生可以任意参加图书馆员一般由学科馆员设计和准备,与信息素养有关的内容。例如如何选择和检索数据库、查找原文文献、使用信息文献管理系统等。通用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课中教学利用课程表之内的课时或辅导课时或课外时间讲授图书馆员与专业课

教师沟通为基础图书馆员根据专业授课教师的作业或学习要求设计将信息素养结合到专业课中。例如专业课要求学生探讨温室效应,学生必须查找专业书库文献和网络信息支持他们的观点为辅助学生完成一项作业或学习任务课内学习利用课程表内的时间讲授图书馆员和专业课

教师或助教共同根据某门专业课或几门专业课的学习要求,教师与学科馆员共同设计将信息素养渗透到一门或多门专业课中。例如,在文体导向式的教学中,教师只对学生提出问题,不给答案。为配合学生查询正确答案,学科馆员帮助提高信息查询和鉴别能力。既培养学生的通用信息素养能力,又辅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独立课教学利用课程表之内的课时讲授,可能是必修课或选修课多数是图书馆员信息素养作为一门专业课供学生选择。内容一般是系统介绍信息素养,如信息源的形成、种类和形式,信息源的使用和评估,信息的管理和应用及尊重知识产权等。通用信息素养能力的进一步培养

3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

一般来说,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善于独立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具有博雅精神、优美情感的负责任公民[17]。王宇芳等人指出,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既要符合学生特点,体现通识的目标,还要适应当前泛在知识环境对课程的情境感知性、引导性和实用性要求,并从“开展学术探究,激发求知渴望”、“善于发现问题,体验科研思维”、“掌握检索思维,学会触类旁通”、“通融学科专业,开阔研究视野”、“培养交流合作能力与社会责任感”5个方面对大学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理念进行了分析[18]。大学图书馆作为大学的学习中心、信息中心以及学校师生的教学科研文献保障基地,也在凭借自身资源、信息、空间优势,在传统文献检索教育的基础上,在大学通识教育的推进中,积极拓展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不仅帮助学生通过信息素养教育获取通识性知识,培养科学思维方式,提高交流合作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术及人文修养,成为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载体。为此,笔者拟通过对通识教育理念的角度,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探讨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熟悉通识教育内涵,明确信息素养教育目标

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教育的手段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心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心智齐全的人,从而使学生能够走出校门后能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其核心理念便是通过系列的通识教育课程与教学方法将通识教育思想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被教育的过程中达到通识教育所拟设的目标,实现通识教育所倡导的“文理渗透,各学科之间彼此交融”的大学通识教育方法。为此,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组织者与承担者必须充分认识到信息素养教育是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贯彻大学通识教育思想,使广大同学通过信息素养通识教育,掌握现代信息检索、信息管理、信息传播、信息伦理等基本技能和知识,为大学通识教育增添新的内容和内涵,使得学生在通过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认识水平,掌握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信息传递等基本信息技能,实现通识教育多提倡基本理念,将以信息理论与技能为核心的“方法与理念”固化到自己的日常学习、科研之中。为此,大学图书馆应该在熟悉通识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明确并围绕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合理规划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优化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与大学通识教育理念保持协调,将通识教育理念贯彻至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之中,凝练出通识教育理念下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和理念,不断提升信息素养教育的通识教育内涵。

3.2 理解通识教育理念,规划信息素养教学课程设置 作为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从业者,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承担者需要对通识教育思想和要求进行全面把握,将通识教育基本理念融入自身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过程中,并成为自身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从而直面目前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的现实问题,主动对所存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进而,将通识教育理念与现代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要求进行比较分析,对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设置相关问题进行合理规划,将通识教育理念融入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设置之中。目前,国内大学图书馆界对此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如复旦大学图书馆2009年开设《信息素养与科学发现》通识教育课程,且被列为核心课程。课程从通识的视角重组了教学内容体系,以科研选题为基点,让学生初步体验学术探究,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融入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目标,并在两年的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18];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依托自身优越的教学环境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以通识教育课程的理念为纲,全方位对文献检索课程进行了拓展,开设《信息素养与实践》校际通识课程,由分管图书馆教学的副馆长担任顾问并参与部分教学工作,对课程进行指导,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学科馆员承担教学,全新设计该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该课程通过验收后享受相当于上海市精品课程的待遇[19]。

3.3 秉承通识教育意识,推进信息素养课程教改工作 目前,虽然我国大学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上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果,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特别是在传统的文献检索课教育和数字化环境下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问题较为明显,传统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与信息素养内涵的要求存在差距,传统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范围过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在我国尚未全面开展[20],同时,通识教育也在大学中正处在不断实践和发展过程之中,为此,大学图书馆必须高度重视信息素养课程教改工作,自觉秉承通识教育意识,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指导,在信息素养课程教学规划中,尽可能的贯彻通识教育思想,与大学的通识教育目标进行无缝连接,使学生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享受到通识教育的默化。基于通识教育的信息素养课程教改工作可以从3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积极探索、整合通识教育课程,与信息技术、法学等有关课程进行分析,形成符合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教学内容;二是改进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环节,改变传统的文献信息检索考核模式,结合专业教育需求,以学科专业发展为内容探索信息素养教育新模式:三是建立教育跟踪机制,将信息素养培养融入到整个的大学教育阶段乃至终身教育阶段,技术引导、思想引导、法律道德引导都成为跟踪机制的内容,而不是仅仅局限在信息素养标准或单纯的课程教学研究[21]。

3.4 直面通识教育现实,提升馆员信息素养通识教育能力 毫无疑问,通识教育因为自身的优势不仅成为时代的呼唤,也成为时代的选择,时下,已经成为大学倍受重视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实际上,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其施教的主体都是高校教师,为此,教师是否具备实施通识教育的资力或者素质成为大学备受关切的核心。同样,在我们倡导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须秉承通识教育思想时,作为信息素养教育主体的大学图书馆馆员们面临了现实挑战,必须要接受时代的考验,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提升自身信息素养通识教育能力。目前,馆员的角色从原来单一的图书馆管理员走向多元的角色,不仅仅是单纯的图书管理员,也是深入揭示馆藏的信息员,同时还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特别是通过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展,对馆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馆员超越传统的图书管理员角色,能够集信息、资源、教育于一体,不断启迪培育读者综合素养[22]。为此,根据这些变化,图书馆馆员应该在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通识教育的背景下,以通识教育思想为指导,主动采取应对策略,时刻的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更新和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关于通识教育的理念与知识,不断提升自身开展信息素养通识教育能力,主动与读者进行沟通,了解实时动态信息,兼顾多数读者的需求,设计适宜的课程形式,贴切的课程内容,明确的课程目标,清晰合理的课程结构,使得多数读者在信息素养通识教育过程中受益,使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真正与大学通识教育之间实现无缝链接。

信息素养教育是大学图书馆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大学图书馆社会地位的重要载体。如何在通识教育理念下更好的实施好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是所有大学图书馆人必须直面的命题,本文只是初步的思考,希望更多的学人尤其是大学图书馆同行们能够积极关注这一命题,共同探讨现代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通识教育系列问题,不断优化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不断拓展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途径,不断提升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内涵。

参考文献

[1]傅宇凡.文化传承还需要培育信息素养——访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J].中国教育网络,2010,(1):14-16.

[2]熊贤君.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实施途径[J].教育评论,2000,(4):33-35.

[3](美)罗伯特·哈里斯.论通识教育的目的[J].吴万伟,编译.社会学家茶座,2012,(1):55-62.

[4]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64-68.

[5]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探索[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60.

[6]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探索[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119.

[7]Michael,BE.,ALCarrie,LSKathleen.Information Literacy:Essential Skill for the Information Age.2004.London:Libraries Unlimited

[8]ACRL |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EB].http:∥www.ala.org/ala/mgrps/divs/acrl/standards/informationliteracycompetency.cfm,2012-07-13.

[9]何高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2,(3):24-30.

[10]曾晓牧,孙平,等.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64-67.

[11]刘孝文.信息素养及相关概念的学术梳理[J].图书馆杂志,2008,(4):12-13,29.

[12]龙凤姣.信息素养教育概念及其形态的历史演变[J].情报探索,2009,(4):23-25.

[13]教育部.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办〈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J].兵工情报工作,1984,(4):1-2.

[1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的通知[EB].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23/200202/221.html,2012-07-12.

[15]科技中国.信息素养的布拉格宣言[EB].http:∥www.techcn.com.cn/index.php?edition-view-140053-2.html,2012-08-15.

[16]王晓力.国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1):92-96.

[17]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64-68.

[18]王宇芳,李晓玲,等.通识教育视野下的本科生信息素养教学改革[J].图书情报工作,2011,(11):86-89.

[19]杨莉,郭晶.图书馆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杂志,2012,(3):71-74.

[20]徐爽.论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4.

[21]陈伟利.论通识与专业融合视域下的信息素养教育[J].现代情报,2012,(7):144-146.

[22]杨莉,郭晶.图书馆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杂志,2012,(3):71-74.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

猜你喜欢

大学图书馆通识教育信息素养
“大学图书馆发展趋势与服务创新论坛”综述
“国际视野中的大学图书馆发展研究高端论坛”综述
引导研究性学习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