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010年2011年普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调查
2012-04-29王戟锋莫菊彩张云方林高通胡振宇
王戟锋 莫菊彩 张云方 林高通 胡振宇
[摘要] 目的 研究我院两年来抗菌药物使用的变化趋势,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方法 抽样调查了我院2010年3月及2011年3月的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无论是Ⅰ、Ⅱ、Ⅲ类切口,2011年比2010年的术后平均用药时间均明显缩短,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从2010年到2011年,单用和2联比例逐渐增加,3联用药的使用比例明显下降,第3代头孢的使用频率也逐渐减少。 结论 我院外科的围手术期用药需引起广大外科医师的高度重视,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指导原则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时医院也应加强管理,真正做到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关键词] 围手术期;抗生素;外科用药
[中图分类号] R61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12-0022-02
一般来说,患者在接受临床手术后经常要应用一些抗菌药物以防止术后感染的发生,这就涉及到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问题,合理并正确的应用抗生素对预防耐药菌产生及术后感染十分重要。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浪费卫生资源,更会对患者的治疗产生不良后果如菌群失调和脏器功能损害等[1]。目前,在我国,对于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还存在很多问题,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样难免出现药物使用不合理的现象。本文抽样调查了我院2010年3月及2011年3月的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旨在研究我院两年来抗菌药物使用的变化趋势,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资料
抽样调查我院2010年3月及2011年3月的接受腹部外科手术的患者209例,2010年3月接受腹部外科手术的患者共95例,2011年3月的接受腹部外科手术的患者有114例。主要疾病为阑尾炎、腹股沟疝、消化道恶性肿瘤、胃十二指肠溃疡、腹部外伤、胆结石、感染等。
1.2 调查方法及内容
调查我院2010年3月及2011年3月所有接受腹部外科手术的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患者术前、术后应用抗菌药物的种类、应用的时间、是否有联合用药等情况。记录患者手术切口的类型。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Ⅲ类切口污染切口。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行两组间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行组间比较。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预防使用抗生素与切口类型的关系
见表1。被调查的所有患者在术前或术后都使用了抗生素,使用率为100%。结果显示,2010年,术前未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共32人,术后未使用抗生素者为0,术后1 d之内患者均使用了抗生素。2011年,术前未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共39人,术后未使用抗生素者5人。2011年患者抗生素的使用比2010年逐渐趋向合理。
2.2 术后用药时间、住院日与切口类型的关系
Ⅰ类切口,2011年术后平均用药时间比2010年明显缩短(t = 5.309,P < 0.05),术后平均住院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234,P > 0.05)。Ⅱ类切口,2011年术后平均用药时间比2010年明显缩短(t = 4.137,P < 0.05),术后平均住院日差异不大(t = 2.125,P > 0.05)。Ⅲ类切口,2011年术后平均用药时间比2010年明显缩短(t = 2.351,P < 0.05),术后平均住院日比较差异不大(t = 1.851,P > 0.05)。见表2。
2.3 抗菌药物的使用种类及用法
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两年的围手术期药物使用种类基本一致,即最常见的为青霉素类、第2、3代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和硝基咪唑类。通过卡方检验可以得出,2010年青霉素类、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使用频率明显高于2011年。从2010年到2011年,单用和2联比例逐渐增加(两年使用合计数比较,χ2=6.12、4.37,P < 0.05),3联联用的使用比例明显下降(两年使用合计数比较,χ2=12.234,P =0.000)。第3代头孢菌素的使用频率也逐渐减少(χ2=4.21,P < 0.05)。
3 讨论
我国在卫生部统一下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之前,对于围手术期的药物应用使用原则没有明确规定,所以围术期预防用药的使用原则并不明确,为了探讨我院围术期预防用药的合理性使用,本文分别对两年的同一个月份的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对比分析两年的数据。调查结果发现,我院普外科腹部手术的患者100%接受了围术期预防性用药,这与国内其他报道[3]相同。
无论是Ⅰ、Ⅱ、Ⅲ类切口,2011年比2010年的术后平均用药时间均明显缩短。从2010年到2011年,单用和2联比例逐渐增加,3联联用的使用比例明显下降,3代头孢的使用频率也逐渐减少。这与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管理制度相一致。我院采用的2联联用主要为硝基咪唑类加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一小部分采用氨基糖苷类加青霉素类;3联联用主要包括硝基咪唑类加氨基糖苷类加青霉素类。具体药物包括美洛西林、阿洛西林、头孢呋辛、甲硝唑、替硝唑、妥布霉素等[4]。
从表1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术后72 h内用药的患者共60人,占2011年调查总人数(114人)比例只有53%左右,还达不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的要求,仍需加强。将本次的调查资料与文献[5]对比,我们总结出我院围术期应用药物的不合理之处,总结为以下几点:①用药指征掌握不够明确。按照《指导原则》中的内容,对于高危人群的高危手术要考虑预防用药,其他患者通常不予预防用药,本次调查发现,我院普外科I类切口围术期应用抗生素的人数达到85%以上,所以不完全合理。②抗菌素的种类选择不完全合理。一般来说,抗生菌的选择需要考虑疗效、安全性及价格等因素,综合以上因素,青霉素类、头孢第1代是较好的选择,而本文的调查发现第2代头孢的使用率较高,第1代头孢应用较少。③抗生素联用方法不合理。硝基咪唑类药物在联用中占了重要比例。此类药物常用于Ⅲ类胃肠道手术,对厌氧菌的作用最强,但易导致益生菌比例失调,所以今后用药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慎重选择。④术后预防用药使用时间较长。Ⅰ类切口一般来说无需预防用药,而本文调查结果显示,Ⅰ类切口患者的用药时间也均超过了1 d,Ⅱ类、Ⅲ类切口的术后用药时间也普遍超过了3 d。
有文献报道称[6],术后用药时间延长反而对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存在反作用。综上所述,我院外科的围手术期用药还需引起广大外科医师的高度重视,临床医师应认真提高抗生素使用知识,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指导原则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时医院也应加强总体的统筹与管理,做到有效管理,真正做到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贺焕平. 254例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 西北药学杂志,2009,21(6):275.
[2]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 关于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Z]. 2004:8.
[3]肖秀红,徐凤琴,陈丽蓉.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调查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3):320-321.
[4]卫生部办公厅.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S]. 卫办医政发,2009:38.
[5]钟晓祝,杨艳,舒承婷.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前瞻性调查[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3):317-319.
[6]苏颖杰,崔敏,刘晓琰,等.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监测[J].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9,6(3):159-162.
(收稿日期:201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