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理工科学生人文情怀培养模式探索

2012-04-29逄奉辉薛锋孙绪民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2年12期
关键词:人文情怀培养模式高校

逄奉辉 薛锋 孙绪民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理工科学生人文情怀素养方面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为此,可以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重新整合课程设置、课程学时、教学内容和师资力量,构建以培养学生人文情怀为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通过该方案的实施,实现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四个预计目标,拟解决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四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高校;理工科学生;人文情怀;培养模式;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2-0079-03

在党和国家一些教育文件以及重要领导人的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加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1]这里的“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把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相提并论,凸显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江泽民同志曾强调指出:“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一生的轨迹。这一点请教育战线的领导者、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千万加以注意。”[2]这足以表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的人文情怀普遍缺失的现象极为严重,这是绝大多数高校教师普遍认可的结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理工科学生人文情怀素养方面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3]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补救理工科大学生人文情怀缺失的主要课程,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理工科学生进行人文情怀培养,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分析,都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这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现的一个重要教育功能,也是这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这是顺应当代国内外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这一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的需要。因此,探索高校理工科学生人文情怀培养的模式问题,应该成为高校、特别是以理工科学生为主的高校教育改革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更是高校中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所无法规避的教改问题。本文是山东科技大学“基于理工科学生人文情怀培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研究”的一种方案设计,实际上是结合山东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对高校理工科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模式进行的初步探索。

一、高校理工科学生人文情怀培养方案设计

通过对课程设置、课程学时、教学内容和师资力量的重新整合,构建以培养学生人文情怀为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

(一)整合有关课程设置,构建以渗透人文情怀教育为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

大学生“人文情怀”教育的依托或载体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以人、人的心灵、人的价值、人的精神作为研究对象,具有独特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哲学、文学、历史、艺术、宗教等,是人文学科的核心学科。从理工科大学的专业特点和课程设置来看,在面向理工科学生开设的课程中,与“人文情怀”教育有关的课程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具体内容而言,这些课程远远无法满足大学生“人文情怀”教育的需要,况且这些课程之间的教学缺乏必要的整体规划和联动,存在“各行其是”的问题。为此,必须打破学科界限,充分挖掘、利用既有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以“人文情怀”教育为旨归的体系整合。主要以教育部规定的四门课程为核心课程,同时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的专长,增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评传”、“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发展”、“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四书‘五经解析”、“蒙学经典选读”、“佛学概要”等多门校定公选课程为辅助课程,构建大学生“人文情怀”教育课程体系。

(二)整合有关课程学时,建立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怀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固定学时制度

“05方案”规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四门课程。在新培养方案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约有252学时,14学分(依山东科技大学18学时/1学分计算),课堂教学约有162学时,9学分,实践教学约有90学时,5学分。按照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人文情怀”教育框架体系的基本思路,要求所有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包括162学时课堂教学和90学时实践教学,要全程注重渗透人文情怀教育。除此之外,必须根据所教每一课程的特点,选取合适的章节或内容,拿出不少于4学时的课堂教学时间,集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怀教育的专题教学,并列入每学期的课程教学计划中。同时,增开提高学生人文情怀素养需要的辅助课程,并按学校新培养方案规定的“人文教育类选修课”约90学时5学分执行。这样,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内、课外学时学分(约为252学时14学分)和“人文教育类选修课”学时学分(约为90学时5学分),共计342学时。把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怀教育的学时进行重新整合,并确保学时固定,不容许其他教学内容侵占或任意减少,最终建立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怀教育的固定学时制度。

(三)整合有关教学内容,构建以突显人文情怀教育为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

1.教学内容整合的基本原则。一是确保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体系和应有效果,巩固和扩大山东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已取得的实践教学改革成果;二是在更深的层次上,通过改革达到实现人文教育的目的,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

2.教学内容整合的基本纲领。“通天地”,即让大学生了解“自然之道”;“知古今”,即让大学生知晓“历史之变”;“明人伦”,即让大学生懂得“为人之道,为人之德”;“善养心”,即让大学生学会“人性之觉”;“穷事理”、“贵修身”、“立宏志”、“做贤人”,达成身心和谐、家国和谐的境界,即让大学生掌握“立身、立命、成人、成才之本”,实现国家、社会、人生的和谐发展。

3.教学内容整合的基本途径。融哲学、历史、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经典与宗教等内容于一体,以系列讲座、研修、问答、体验等形式,构建起多模块、多层次的独特课程内容体系。

4.教学内容的整合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核心课程中有关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教学内容的整合,包含部分章节内容的整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等多方面;二是“人文教育类选修课”这类辅助课程有关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教学内容的整合,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相互兼顾的整合,又要考虑不同性质学科的课程相互均衡的整合;三是核心课程和辅助课程之间有关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教学内容的整合,特别是要注意相互间重复内容的整合和相互补充内容的整合。通过对这些教学内容的整合,最终构建以突显人文情怀教育为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

(四)整合师资力量,建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体、以加强人文情怀教育为特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

目前,山东科技大学与“人文情怀”教育有关的核心课程与辅助课程及其师资分散于不同的学院,且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部分工作的机关干部、辅导员等师资分散于党、政、学、团等不同的岗位。“人文情怀”教育体系是学修一体、知行合一的体系,须在学中修,在修中学,融学、修、管理于一体。因此,我们将根据大学生“人文情怀”教育教学的总体需要,通过争取学校的政策支持,在整合校内既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建立起一支由立志于从事此项事业的专、兼职教师和管理干部组成的、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体的、以加强人文情怀教育为特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

二、高校理工科学生人文情怀培养目标

(一)组建“大学生人文教育中心”或类似组织

基于理工科学生人文情怀培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需要有相对独立的组织机构作为保障,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制订并组织实施“人文情怀”教育教学方案,协调校内各方面资源与关系,建立与校外相关机构的联系,确保此项改革的开展和实施,及时总结经验并监督实施情况和实际效果。既要探索组建“大学生人文情怀教育中心”或类似的专门组织,亦要考虑与有关学生自己组织的、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素养的学团组织联合建立组织。

(二)形成体现人文教育特征的思想道德教育新体系,有效开展人文情怀教育

研究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遵照“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有机融合,在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突出中国特色,积极向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同时,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过程中,贯穿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形成“中心(马克思主义)突出,多学科(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宗教等)并举”的、突显人文情怀教育特征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新体系。

(三)力争教育教学见效果,人文情怀有显现,校园和谐有成效

通过学以致用,边学边用,真正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热情,借助有关的学团组织扩大影响,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校园氛围和环境;使学生学修有所得,学生的人文素质明显提高,人文情怀日益深厚,真正在身与心、治学与立业、做人与做事等方面受益;使学校在学风与校风、教学与管理等方面的面貌焕然一新,进一步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并取得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四)形成完整的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教育教学实施方案和组织体系

在学校及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以渗透人文情怀教育为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为基础,制订大学生“人文情怀”教育实施方案,科学划分各门课程的学时、学分,整合相关教学内容,编制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组织编写相关教材和教辅材料,制定科学的测评与考核办法。在有关各部门、各单位、各参与者共同努力下,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高校理工科学生人文情怀培养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思想观念的更新

克服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宗教、对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等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容纳多元优秀文化因素在校园的传播,同时予以批判性引导,锻炼学生识别善恶美丑的能力、明辨是非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改变重内容体系轻教育效果、重理论知识轻实践体验、重科学思维轻人文思维(悟觉思维)、重革命理论轻和谐理论为特征的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真正做到“学精”、“管用”,回归教育的本真涵义和旨归。

(二)师资力量整合与各部门的联动

当前,理工科院校从事与“人文情怀”教育教学有关的师资力量薄弱且分散,未形成合力,相关部门间的分工大于合作,从而影响了教育的系统性、实效性。对此,我们将进行教师队伍的整合,建立一支能够满足“人文情怀”教育框架体系需要、具备相应素质与能力且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形成一线教学单位、教务、人事、科研、党团等多部门相互配合的联动机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加强师资的培养、培训。

(三)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针对理工科院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的“人文情怀”教育薄弱,甚至边缘化现象,必须要进行系统、扎实的改革,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渗透人文情怀教育,提升此类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扩大此类课程在理工科院校的影响,提高其地位,以赢得学校的支持、学生的认可与体制的保证。此问题在整个改革方案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其解决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实际的教学改革效果,是所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中的重中之重。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本改革方案将通过强化氛围、营造个体体验环境等,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空洞”、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重视不够的问题;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不强、许多理论中国化、民族化、本土化程度不够,从而缺乏民族心理支撑的问题;解决从理论学时中分离出来的实践学时随意性强、规范性差、效果不理想,普遍被“虚置”的问题;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课教学部门与学校党群、学团及有关行政部门“各行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分散、不能形成教育合力的问题,进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

高校理工科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问题,既是一个必须要尽快解决的教学实践问题,又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需要高校各部门共同协作才能见成效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系统教育工程。因此,需要有关高等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需要从事高校教育的工作者,尤其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老师以及其他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师要长期坚持、积极探索和乐于奉献。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一项教育工作在实践中产生效果,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素质,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3]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8:378.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7-18.

猜你喜欢

人文情怀培养模式高校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实践研究
夯实与突破—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情怀培养
论宋代豪放词中的人文情怀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