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初探
2012-04-29张洪友时启宏王春仁
张洪友 时启宏 王春仁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各行业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这就迫切需要高校培养出大量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本文介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作法及地方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应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其他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2-0077-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二十二条明确指出:“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构建多层次、多类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等多种人才。”[1]由此可见,不同类型高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不同。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如何在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在社会需要大量不同层次人才的情况下,培养出大批不同规格、不同层次的人才,特别是更多数量的应用型人才,不仅成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更成为社会普通关注的问题。
一、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
所谓“应用型人才”,不同研究者的阐述内容不同,但均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有的学者认为,应用型人才是指较好地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能够顺利完成理论的应用转化的人才,既具有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生产的能力,更具有应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2];也有学者认为,应用型人才是指在各个产业领域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的,具有较高知识层次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脑体兼容的劳动者[3]。虽然所述的内容各有不同,但其目标是一致的,就是指较全面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人才。
本科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不同,与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也不同。所谓的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学术型人才来说的,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面向社会工作基层,面向普通职业工作岗位[4],而学术型人才培养则注重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面向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等深层次教学;高职高专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根据职业工作需要,实施订单式培养,理论学习方面强调以“够用”和“实用”为原则。简单地说,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是在生产或现地工作中具有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探索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培养服务垦区、服务龙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2009年构建具有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特色的“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本科二表学生的教学计划中,课程体系设置采用“3+2”培养模式,“3”指3个平台,即“通识教育课平台、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2”指两个模块,即“专业课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合作办学学生的教学计划中,实行“4+2”培养的课程体系,即“通识教育课平台、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合作办学课平台”4个平台和“专业课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等2个模块,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适应企事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方案体现“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应用性强”的特点,通过三年的执行,发现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保证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把实验和实践教学作为重点来抓。第一,增加研究性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数量;第二,增大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时比例;第三,在实践教学中全面推行双导师制,也就是根据实习、实践的性质和具体要求,结合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在已有的校内指导教师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为学生配备一定数量的知识层次高、专业技能强的现地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的基地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践。通过这些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加强,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三)加强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就是遵循教育规律, 全面提高学生群体的基本素质, 发展其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个性[5]。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主要采取的方法是:第一优秀文化素质课进课堂。学校通过开设大量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优秀文化素质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第二,打造第二课堂,拓展文化素质培养空间。社会是一个大课堂,有着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垦区、农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地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和学习,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使学生了解社会和认识社会。第三,组织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活动。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具有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形成价值观念的功能。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面向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主题各异的读书活动、学术讲座、文化艺术节、科技节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大校园活动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功用。第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鼓励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参加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英语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四)发挥品牌专业的引领示范作用
2008年开始,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加大对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重点专业的建设力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三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农学专业、动物医学专业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均为优势专业,也是建校时即有的具有50多年历史的老专业。9个省级重点专业,除上述3个专业外,还有植物保护、动物科学、会计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和生物技术专业。这些专业均为学校的品牌专业,学校非常重视这些专业的发展,在经费支持上,除了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下拨经费外,学校还拿出专项经费用于教学条件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教师培训等方面专业建设。学校充分发挥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其他专业发展,使各专业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不断提升,整体提高学校的专业水平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要解决的问题
(一)定位问题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在高校发展行列中处于“中间地带”,前有老牌的、强势的“985”、“211”等名牌研究性大学,后有各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有些地方院校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甚至与共和国同龄。这些高校由于受到地理位置较偏或同一地域有多所同类院校等因素的影响,发展相对较慢,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既不是省属重点建设大学,又不是重点建设应用本科院校。原来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与国家和省属重点高校一样,均为学术型人才,突然转变为培养应用型人才,领导和教师的观念一时还转变不过来。因此,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定位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自身定位,把人才培养的重心放在应用型人才上是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二)个性发展问题
一些资历较深的地方本科院校,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已拥有博士学位或硕士学位授予权。虽然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已倾向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但这些院校中的一些老牌的专业科研实力很强,如农业院校的农学专业、动物医学专业、农业机械化专业等,学生考研的积极性也很高,考研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较大,而且考取率也较高,这就出现考研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培养与非考研学生应用型能力培养如何兼顾的问题。有些考研的学生只重视考研课程的学习,对其他课程不感兴趣,甚至是非常重要的专业课也不重视,这些学生一旦考研失败,就业就成为一大难题,因为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高,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如何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个性培养问题是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
(三)教师观念转变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原来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现在开始培养应用型人才,对教师也是一种改革和挑战。教师缺乏改革动力,这是因为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中教师面临的困难更大、需要付出的努力更多。如教学重点由以理论讲授为主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转变,实验设计由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转变;教师类型由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要不断更新,特别是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要加强,这样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教师观念的转变问题是第三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解决得好,那么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将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培养出一大批能够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
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1008/93785.html.
[2]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
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车承军,苏群.应用型人才培养: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责任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
[4]卢宁,陈雪梅,丁小明.普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初探[J].高教论坛,2007,(1).
[5]金世洋,宋涌.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上海理
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