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三礼”新风 创礼仪名校
2012-04-29谭金荣
在湖南省株洲市,有这样一所学校,说起它,学校周围的社区居民都会连声叫好,学生的家长们都会交口称赞,凡是前来参观考察的领导和同行都会由衷地赞叹,它就是我们株洲市第五中学。株洲五中能够赢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源于学校常抓不懈的“三礼”教育。
“三礼”教育之思
株洲五中地处荷塘区“商贸兴区”规划的核心地带,周边有农贸市场、服装市场等株洲市主要商业场所,学校中由此出现了与一流的教学硬件设施明显不相匹配的“三多”现象: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学生多、商业氛围下功利性和攀比意识强的学生多、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常识严重缺乏的学生多。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于2006年率先提出并确立了以“礼貌、礼仪、礼节”即“三礼”教育为特色的德育思想,旨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为社会的文明育人”。
“三礼”教育之路
学校以“树三礼新风 创礼仪名校”为总体目标,按照 “人人、处处、事事、时时皆德育”的指导思想,通过六年的不断探索,已形成系统化的德育工作模式。
确立“三礼”课题研究。学校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把“三礼”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和主线。通过课题研究,从理论的高度突破几个重要问题:一是青少年“三礼”教育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依据研究;二是适合青少年文明道德修养的“礼貌、礼仪、礼节”相关知识内容的研究;三是适合青少年“礼貌、礼仪、礼节”教育的策略和方法研究;四是青少年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评价体系研究;五是创建“三礼”特色校园文化的行政策略研究。
编写“三礼”教材读本。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学校先后开发了《礼貌、礼仪、礼节》《弟子规》《论语品读》等读本,作为进行“三礼”教育的主要教材。在教学安排上遵循顺序渐进的原则,在初一阶段开设《礼貌、礼仪、礼节》课,让学生了解“三礼”的基本内容;在初二阶段讲授《弟子规》,使学生更为系统地学习 “三礼”知识;在初三阶段进行《论语品读》的教学,增加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的深度。这样一系列教学活动开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认知,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文明素质。
建设“三礼”校园文化。2010年,学校在所属荷塘区教育局的支持下,在校园内竖立了一座高四点五米的孔子石雕像,自编《礼仪操》和大型舞蹈《礼仪颂》,自创校歌《文明礼仪 快乐成长》,并规定专门的学时让学生诵读“三礼”誓词,每年定期举办艺术礼仪节等,将“三礼”的内涵渗透到校园文化中,使师生在校园里处处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营造“三礼”文明氛围。政教处每个月对全校进行“文明礼仪之星”和“文明规范班级”的评比;组建四十多人的学生礼仪社团,聘请国家级礼仪师对社团成员进行培训;开设“三礼”特色课堂,校长、书记亲自授课,保障“三礼”教育的常态化;不定期举办《弟子规》背诵比赛,使学生久熏成习,久习成性;学生出入校门全部由礼仪队迎送,使学生在文明礼仪的氛围中成长。如今,学校已逐步培育、积淀了以“宁静而致远”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特质,使教师潜心教书,学生专心读书,通过营造浓厚的“三礼”文明氛围,将校园打造成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开展“三礼”社会实践。“三礼”教育的成果最终还要通过社会实践来巩固。学校一方面采取师生共同手写《三礼随记》《三礼周记》的方式,随时记录“三礼”教育的点滴与社会实践的心得体会,以此提高师生对“三礼”文化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反省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还组织学生到养老院为老人做好事、到公园清理垃圾、到火车站和中心广场等地开展“学雷锋”志愿者活动,让“三礼”教育的成果在学生的内心生根发芽,让“三礼”文化通过学生的社会实践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为株洲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增光添彩。
“三礼”教育之花
学校的“三礼”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文明素养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经过常年坚持不懈地开展“三礼”教育,学校“三礼”教育之花灿然开放。学校教室窗明几净、物品摆设有序、人人举止文明;校园中实现了地上无纸屑、墙上无污迹、口头无脏话、学生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的目标。“树三礼新风 创礼仪名校”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已经开始成为切身感受得到的现实,“办学质量提升、文明素养提质、国学文化扎根”的发展目标也正在逐步得到实现。2008年学校成功申报株洲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三礼”(礼貌、礼仪、礼节)教育》并获得一等奖;2010年,“三礼”教育的成果在湖南省中小学管理委员会年会上展示,受到省内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2012年1月,学校被授予“全国青少年道德培养实验基地”称号。有了“三礼”教育的累累硕果,我们深信,五中的明天会更加美好;五中的“三礼”教育之路会日益宽广;五中的“三礼”教育之花会越开越美丽!
【谭金荣,湖南省株洲市第五中学政教处副主任】
责任编辑/宋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