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历史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2012-04-29齐春晓
齐春晓
摘要:历史专业是一个古老的学科,但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其专业不景气现象尤为突出。如何在新形势下摆脱历史专业的这种困境,让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为这个专业探求一个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首要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高校;历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2-0032-02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正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正所谓高标准严要求,以往高校利用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已经越来越难适应目前对人才的需求,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对大学历史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如何拓展历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科研能力与创新意识,历史教学如何与时俱进,高校如何使自己的历史教学与社会需求相接轨,是摆在历史教学工作者面前最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历史教学面临的困境
众所周知,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历史学是开设比较早的学科。在全国许多综合性高校中都有历史专业,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多,许多高校调整专业设置,有些非常不景气的专业被砍掉或者被合并,在这种情况下,就业率不高的许多专业就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历史专业首当其冲。历史专业这个基础性学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的的改革也势在必行。目前全国许多高校的历史系都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许多历史系就课程设置、专业设置方向等进行部分调整和改革,努力留住生源,就历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进行大量的工作。但是目前有些高校的历史专业已面临严重的困境,首先就是生源严重不足,随时有被解体的可能。
如何使历史这个古老的专业生存下去,并且使其得到长足的发展是每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有关调查表明,目前在我国高校的历史教学中,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大部分学校仍然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中心,学生下面记笔记,教学形式呆板,学生完全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这样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由听众变成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每一个历史教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异常,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并且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和交通设施的迅速发展,地球正在变小,过去的传统教育,尤其是高校那种“应试”教育已越来越难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严重障碍,由此出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轨,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专业面窄,适应性不强,创业意识淡薄,并且大多数缺乏自主创业的精神和能力,文化底蕴薄弱,很难成为复合型人才。因此,在教学改革的前提下,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是为了使更多的学生能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合适岗位,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有人说,目前高校历史教学方式在某些方面是高中的延续,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如果还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单纯记笔记的状态,确实是高中阶段的延续,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更谈不上拓展视野。教师永远是课堂的主角,学生的主动性很难发挥出来,况且由于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考试机制还停留在几十年如一日的模式,导致许多高校的学生仍然是应试学习,往往课堂机械的记笔记,很少涉猎相关的知识,到学期末为应付考试进行突击背题,笔者多年来的体会是,有些课堂上根本没在状态的学生,经过突击背题,竟然得到了不错的成绩。
上述历史教学的种种弊端说明了历史教学改革的迫切性,目前我国高校许多历史专业已经或正在进行这一工作。对这一问题,笔者的观点是首先要处理好历史教学改革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二、高校历史教学改革的路径
大学是学生未来走向社会的准备阶段,是为他们未来工作打基础的时期,如何在将来的工作中打拼,怎样适应今天飞速发展的社会,大学就是他们的预备,所以高校的责任重大,大学教育对学生能否顺利成长,走向社会并服务社会至关重要,我们不仅教授给他们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如何适应社会,教会他们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为此,要定准培养目标,并为这个目标制订相应的培养方案。今天的社会是个高科技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正不断提高,高校的教学改革也必须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进行调整,作为文科大学生,首先不仅要学好自己的专业,还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技能。其次,要注意培养大学生自学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多涉猎自己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历史专业的学生尤其重要,笔者的经历充分说明这一点,记得上大学时,老师经常组织同学们进行讨论,老师给出一个方向,然后让同学们课下去找相关的资料,进行讨论,讨论的时候非常热烈,有时为了一个问题由于意见分歧,同学之间争得面红耳赤,之后同学们会把它整理出来,每个人写出一篇学术论文,四年大学期间,在老师的指导下,笔者完成了几篇论文写作,毕业后,每一篇文章都发表了,从中笔者的收获非常大,这些经历为笔者毕生从事历史教学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如何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今天飞速发展的社会,首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课程设置方面除了专业课程、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之外,可以增加一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相关课程,适当增加一些自然科学的课程,这样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会起到补充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实习,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意识,使每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记得大学期间,在三年级的上学期,学校组织我们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分两组,一组在长春,一组去沈阳,实习内容是日本侵略我国东北时期,对中国东北的疯狂掠夺和残酷镇压,要求每组同学拟定一个方向,然后去查阅资料,走访当事人,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每一个同学都得到了锻炼。,通过对伪满洲国时期日本对我国东北侵略活动有关资料的查阅以及与健在的许多见证人的采访,对日本对我国东北的残酷统治有了更多的了解,这次活动不仅锻炼了同学的能力,增强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许多同学经过完善自己的实习报告,最终形成一篇学术文章并且公开发表。
飞速发展的社会要求年青一代要有宽大的知识面,因为他们肩负社会及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完成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历史重任,这一代人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本世纪我国的经济能否腾飞,战略目标能否实现。从高中到大学,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发生了质的飞跃,大学期间所涉猎的知识更加丰富和具体,如历史专业的学生会涉猎到国别史、专门史、区域史、断代史、史学理论、历史文献、历史地理、经济史、制度史、文化史等。教师在讲授历史课的同时,应该加强对学生研究性方法的培训,指导他们如何利用史料去发现问题,并以这些史料为基础,去解决一些历史研究问题。历史史料是历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东西,这个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一定要学会利用它,要善于利用史料,并利用它去进行科学研究,要经常组织学生撰写一些小论文,为他们今后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笔者曾经带过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讲授台湾民主国的问题时,这个学生从中发现台湾民主国存在的时间是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为此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且得出一个新的论点,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最终一篇优秀的文章诞生了,而且还获得了当年我们专业唯一的一篇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这件事给笔者的触动特别大,作为老师应该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相信这些努力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历史教学的改革中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使教育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在掌握所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培养,使学生能在将来的就业中掌握主动权,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今天是市场经济,人们在踊跃投身于经济发展建设浪潮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利益,这一社会现象不能不对今天的青年产生影响,青年们在自身的发展权利、发展能力和切身利益上投入了更多的关注。这一现象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打破了以往计划配置人才资源的局面,单一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已难以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今天的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高智能的复合型人才。大学应该为学生成为这样的人才去努力,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学术兴趣的培养和研究能力的提高。采取开放式的培养方式,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讲学,把本专业最新的学术动向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有一个宽广的学术视野,使学生由被动性学习向主动性学习转变,不断扩大其知识面和专业视野。不断改变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的互动性,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重视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总之,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且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它不仅包括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且涵盖政治,有人说它是治国之学,兴国之学。换言之,通过它学生可以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通过学习学生不仅了解过去而且会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相信通过历史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经过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学生的综合素质会得到不断提高,历史教学会得到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韩延伦.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研究[M].青岛:中
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2]单中惠.外国素质教育政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
版社,2004.
[3]王立新,郑宽明,王文礼,陈莉.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