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出一个精彩的世界
2012-04-29鲁艳丽
鲁艳丽
一直认为“猜”这个词汇不够严谨、科学,故而很少在课堂中使用,多以“想一想”之类的语言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在一次偶然的教学中,我使用了“猜一猜”,却取得了意外的收获。
一、案例1:猜出来的课程资源
我出差回来上第一节课时,刚上楼梯就有几个学生发现了,他们眨着亮晶晶的眼睛,惊喜地向班里其他同学广播:“鲁老师回来喽——”然后簇拥着我走进了教室。几个小女孩争相过来搂着我,用清脆的童声甜甜地说:“鲁老师,我们好想你啊!”我被巨大的幸福暖流包围了。还没等我说话,一个小男孩又急切地问:“鲁老师,你去哪了?”我已把这些可爱的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于是我笑着说:“你们猜一猜,鲁老师去哪里了?”
生:你去南阳了。
生:你去郑州了。
生:你去西安了。
……
我提示:我去的地方在我们国家的最南边,你们猜猜是哪里?
一片沉默。毕竟孩子们还小,知道的地方不多。我正考虑要不要说出来,黎新雷突然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是海南岛。”
“你怎么知道的?”我问。
“我妈妈教我看过地球仪。”
“噢。”我随手翻开课本,看到了今天的学习内容复韵母“ie”,我灵机一动,决定不按教案上课了。顺势又问:“你们再猜猜海南岛上什么植物最多?”
生:杨树。
生:柳树。
生:那是什么树啊?
师:你们喝的一种白色的、甜甜的饮料,就是这种植物结的果实的汁儿做的。
生:哦,是椰子汁。
师:对,海南到处是椰子树,连路边都是,行人要是走路渴了,只要上树去摘一个椰子喝就行了。
生羡慕地说:“真美啊,我都想去了。”
师:椰子的“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复韵母“ie”的读音,来,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学着。我趁课中休息的时候拿出一包椰子丝(本来这是准备给办公室同事品尝的)说:“大家学得这么好,鲁老师想请大家吃海南的特产,想不想尝尝?”一部分同学小脸儿涨得通红,激动地喊:“想——”一部分同学或捂嘴笑,或互相疑惑地看看,他们不相信老师会让他们上课吃东西。因为老师常告诫他们不能把零食带到学校来吃,更何况现在是在课堂上。我继续说:“想吃可以,得先来猜猜这是什么。” 我故意把有字的一面对着学生,一些课外识字较多的孩子又喊起来:“这是椰子丝——”我笑着说:“猜对了,谁愿意尝尝?”下面的小手竞相举起来:“我——我——”我迅速地把椰子丝分给每个同学品尝,
那些本不相信上课能吃东西的孩子也满足地咂起了小嘴儿。
师:谁能说说你吃的椰子丝是什么
味道?
生:椰子丝酸酸的。
生:椰子丝甜甜的。
生:椰子丝有点儿酸,又有点儿甜。
……
这节课,我和孩子们的关系一下子亲近了许多,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这节课里既学到了知识,又发展了语言。
反思:没想到,我在与学生的随机交谈中用“猜一猜”竟然取得了这样好的效果。由此我想,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语文教育课程资源真的是无处不在。尤其像本节课我借出差之机引出的隐形课程资源更是多不胜数,就看教师能不能很好地加以利用。这些隐形课程资源以其独到的一面,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陶冶了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二、案例2:猜出来的学科整合
在《小小竹排画中游》的教学中,我让孩子们针对课题质疑。
生:小竹排是什么?
师:谁知道?
李博文(边说边做动作):竹排就是把竹子砍下来扎成一排,可以当小船在水里游。
师:对,我们可以用5个手指头当小竹排,来让我们的“小竹排”游起来。
师:谁还有问题?
何赛:小竹排应该在水里游,怎么能说“在画中游”呢?
师(皱着眉头):是啊,小竹排怎么能在画中游呢?
孩子们个个歪着小脑袋,就是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来读课文。
学生读完课问后,我提问:“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地方?”
生:江南鱼米乡。(孩子们虽然找到课文里讲的是江南,可对江南并不了解,所以把鱼米乡一块儿加上了,以为这是个地点的名称)
我笑着说:“因为江南水多,鱼和米就特别多,所以人们称江南为鱼米乡。小朋友们,你们猜猜江南在哪里啊?”
生:河南。
生:南阳。
由于地域限制,孩子们又没有任何地理知识,也没出过远门,所以只能猜江南在他们自己住的地方所在的省份和城市。
我提示:“你们知道我国最大的一条江是什么江吗?”
生:我知道,音乐老师教我们唱过一首歌,我想唱一唱。
我惊喜地点点头。
生:中国有条大江,名字就叫长江,长江源远流长……(全班同学都跟着她唱
起来)
师:唱得真好听,这首歌里唱的长江就是我国的第一大江,世界第三大河。
我又随手在黑板上画一条弯弯曲曲的线说:“这就是长江,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就是江南,江南具体指的是江苏、安徽南部和浙江。”孩子们虽然记不住江南具体的省份,但已牢牢记住了江南在长江以南。
随后的教学中,我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较为成功地结束了这一课。
反思:学科整合是指学科之间,如语文与数学、思品、社会、音乐、美术等学科之间的相互贯通,和课程整合一样,也是此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这节课,我让孩子们猜江南猜出了一首歌,使孩子们在语文课程中运用音乐课中学到的知识学习语文,体会到了无限的乐趣。今后,我应多了解各科教学情况,以便能够更好地进行语文与其他学科整合教学,拓宽语文教学的渠道。
三、案例3:猜出的趣味盎然
在教学《爷爷和小树》的第二自然段中,我说:“爷爷给小树穿上了暖和的衣裳,你们猜猜小树会对爷爷说什么呢?”
生:小树对爷爷说:“谢谢!”(这是意料之中的答案)
生:小树对爷爷说:“夏天我给你撑开绿色的小伞,让你乘凉。”(他引用了第三自然段)
生:小树对爷爷说:“秋天我结果子给你吃。”(他想到了我在教《四季》一课时进行的拓展。)
生:小树对爷爷说:“春天我开花给你看,还引来蝴蝶为你跳舞。”(他想到了“ie、ve、er”一课学习插图中进行的拓展)
生:小树对爷爷说:“我长出绿色的叶子,招来好多小鸟为你唱歌。”(我都被感动了,别说爷爷了)
……
反思:近年来,我们遇到类似的教学,都会让孩子当小树,教师当爷爷训练孩子说话,的确能引起孩子的兴趣。但我认为我们班孩子年龄偏小,“猜一猜”更易于激发他们的说话欲望,事实证明我做对了。看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还要因学生而异,因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四、评析
在一个音乐剧中,幸福鸟最喜欢唱一首歌:“猜猜猜,我猜猜猜,忍不住的要去猜,看外面世界多么的精彩……”是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需要我们引导孩子一步步去认识。在引导中,我们使用的教学语言要做到严谨、科学,符合逻辑要求,但同时也要兼顾易于被学生接受这一原则。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很小,没有多少知识储备,对外界的认识有很多都是猜出来的,他们最感兴趣的也是猜,所以我在上述三个案例中采用“猜一猜”,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过程有三个源泉:科学、技巧和艺术。”因此,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富有个性和技巧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创造出一个多彩的世界。
(南阳市油田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