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党报科技专栏的改版

2012-04-29周冯灿曹斯林亚茗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3期
关键词:南方日报党报

周冯灿 曹斯 林亚茗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下,科技报道理应成为媒体宣传的重要内容。2011年8月7日,《南方日报》进行了第八次改版,其深读板块调整成为此次改版中的亮点。“科技能见度”作为深读板块中的一部分,定位在聚焦重大事件中的科技新闻要素,对挖掘新闻背后的社会意义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2011年8月15日至2012年1月16日的“科技能见度”的选题、采写和价值取向等报道要素,并探讨了党报的科技报道报道风格民生化、报道形式主题化以及协助企业自主创新的社会责任的特点。

【关键词】党报;《南方日报》;科技报道;报道要素

科技深度专版是党报发展的必然走向

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科技成果在日益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激发了公众对科技界的关注,科技报道因而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媒体经济专家陆小华甚至预测道:“今后几年,科技类新闻将和经济类、娱乐类新闻一起,成为社会公众的热点需求,既而变成国内外新闻媒介之间的竞争焦点。”[1]

事实上,国内外的传统主流媒体在科技报道领域中早已作出了诸多探索。国外报纸中,《纽约时报》不仅介绍各种最新科技进展和发现以及健康常识,并且每周固定推出8个版面的科技和健康专刊《科学时报》,报道科技动态,介绍科学知识,刊登人物专访。[2]国内,《科技日报》的科普报道数量稳定在平均每期10篇以上,基本为上升之势。且在各年份的所有报纸中,其报道数量都居第一位,体现了科技类报纸的专业性。《人民日报》的科普报道所占比例在2007年有了较大增长,达到6.7%。甚至近年来国内几家主流报纸还出现了很多单独的科普图片,如《中国青年报》设有图说新科技专栏,《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设有摄影专刊宣传最新科技成果。[3]

2011年8月7日,《南方日报》进行了第八次改版,在内容和采编形式上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和改进。其中深读板块调整成为此次改版中的亮点,即推出每周一期包括“南方调查”(特稿)、“科技能见度”和“军情观察”在内的三个版。其中,“科技能见度”作为第八次改版后一个全新的版面,其定位在聚焦重大事件中的科技新闻要素,成为关注的焦点。党报作为传统主流媒体,将目光投向与科技生产力相结合、促进科技发展等领域,是推动新闻事业发展的强有力渠道。

首先,传播科技知识是党报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一方面,由于科技报道在知识层次上有较高要求,使得读者常常不愿意阅读晦涩、深奥的科技新闻。据中国科协“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在个人素养中的比重仅占1.98%,而2000年美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比重已达到17%。一项同日本、美国、欧盟的比较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均为倒数第一。[4]另一方面,记者本身的科技知识底蕴不足、片面追求结论,导致在新闻专业性上遭到科技领域专家的质疑。党报作为最具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媒体,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做到内容的科学、专业、深刻。正如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南方日报社社长杨兴锋所言,党报“以社会主流舆论来引领科学发展,以主流价值来影响社会风气,以理性监督来促进公平正义,以有效传播服务广大受众。”[5]

其次,科技报道是报纸大众化、新闻商品化的产物,相比其他报道更具年轻化和时尚化。当今新媒体飞速发展,在全新的媒介环境下,较之海量信息、第一时间传播的互联网媒体,报纸的“昨日新闻”在传播市场的份额不断收缩,传播效应也不断降低。在“日播”新闻逐渐走低之时,科技报道作为深度报道的一种开始在信息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年轻人对科普知识的需求逐渐加深,科技报道也呈现出年轻化和时尚化的特征。特别是近年来,欧洲致命大肠杆菌肆虐、台湾塑化剂事件、日本地震等重大的新闻事件中,与科技相关的新闻要素,如大肠杆菌变异路径、塑化剂的前世今生、核能开发的安全尺度等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值得深度挖掘。因此,可以说发展科技报道是党报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需要。

新版“科技能见度”的要素分析

《南方日报》此次改版的“科技能见度”是从科技的角度解读新闻事件、重大科技事件和科技活动、具有争议性的科技进展以及与产业革命相关的科技突破等内容的深度报道。从2011年8月15日到2012年1月16日,共计20篇科技报道。

新闻选题。从报道的形式来看,以解释性报道为主的科技深度报道,出版规律为每周一期,动态的科技新闻消息作为该版的新闻素材。选题方面包括从科技的角度解读热点新闻事件,重大的科技事件、科学进展、科技与产业的结合,以及记者亲历式报道科学考察这三种形式。

这20篇科技报道中,有6篇从科技的角度来解读热点新闻事件的报道,都以围绕着科技要素的、有纵深的科学故事为主。包括:以东北农大的实验室事故为由头的《实验鼠带菌殃及科研实验人员》,2011年9月24日美国“卫星撞地球”和德国太空望远镜失去控制冲向地球引发的《太空垃圾频繁肇事危害地球》,同年9月26日晚7时30分在内蒙古、宁夏、陕西等地出现的多人目击UFO事件引起的《天外来客真要来到?》,对11月拉斯维加斯举行的黑客大会上研究员提出的如何进攻中国重要基础行业的工控系统进行的报道《你随时会遇到来自网络的攻击》,以12月11日航行6.4万多海里的“大洋一号”停泊在青岛港为新闻事件的《探秘海底“黑烟囱”》和12月26日针对蒙牛一批纯牛奶被检出黄曲霉素M1超标140%事件的《发霉食物:黄曲霉素致癌温床》。

关于重大的科技事件、科学进展以及科技与产业结合的报道占大多数,共计13篇。主要关注的是科技的成与败、突破与阻碍、进展与革新、其间的遭遇和经历,包括:讲述中国载人深潜器历史性地跻身“世界深海俱乐部”的《深海蛟龙》和《蛟龙归来》;解读人兽胚胎奥秘的《人兽交互实验上路 探秘疾病使命待解》;关于中国试在太空建立空间站的《天宫飞天试建中国空间站》;讲述袁隆平历经7年奋斗,终于成功实现了亩产超900公斤目标的《中国“超级种子”令世界侧目》;解析地中海贫血病症的《新技术助力阻断广东“地方病”》;中国和澳大利亚的科学家最新共同研究成果“利用虫媒共生菌控制登革热”的《让寄生细菌终结登革热》;斑马鱼筛药的《为人类筛药物 斑马鱼担重任》;介绍云技术和维生素C的《大心脏跳动云生活起步》和《维生素C打开多能干细胞治病之门》;以及关于探讨石油天然气、北斗导航卫星和2011年度科技人物评选的《没有石油那一天 可燃冰点燃替代能源?》、《点亮“北斗星”叫板GPS》和《中微子跑赢光速悬念待解 小行星宜居人类构想未来》。

然而,作为专题策划的、以记者亲历式报道科学考察的科技报道则很少,仅有一篇记者亲身体验垂直总装测试厂房,揭秘飞船、火箭总装全过程的《这里的铁轨直通北京》。

从内容来看,选题内容以新闻事件中的自然科学要素解读为核心,涵盖了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航天技术、气象科学、信息技术、天文学、考古学、物理、化学以及野外科考等。

新闻采写。由于科技报道在内容上的专业性决定了其不具备大众化阅读特征,读者阅读时多半感觉晦涩难懂,因此在采访过程中要尽量做到新闻故事化、生活化、细节化、个人化,从而让每一条科技报道都简洁、准确、生动。

故事情境化是指用丰富的感性材料、故事性的叙事方式、引入故事性元素对新闻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为受众提供解读新闻事实的“另类途径”。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发现,由人物特写介入使得本来抽象、枯燥的非事件性新闻变得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故事的人情味提高了新闻的传播效果。以新闻故事见长的《华尔街日报》在报道非事件性新闻时,开头往往先讲一个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通过这个人引出所要报道的新闻,进而一步步展开、深化新闻主题。[6]

此次“科技能见度”中不乏有以人物作为开头、用故事切入的报道。例如在《乙肝妈妈哺乳之惑》中,将一位年轻的乙肝妈妈对于是否进行母乳喂养、要不要喝亲戚送来的黄酒增加奶水而困扰导入。并且整篇文章以此为线索,通过这位母亲内心的挣扎和病毒传染途径及规律的揭示,最终得出“乙肝妈妈可以放心哺乳”的结论。在《新技术助力阻断广东“地方病”》中,也有对患者、患者家属的实例引用。如“家住茂名市的王女士向南方日报社记者表达了她的担心:其4岁的大女儿被查出患有重型β-地贫,随后王女士自己及老公双双也被检查出携带β-地贫基因,那在老家不满一岁的小女儿会不会也是地贫儿?”

当然,运用新闻故事化写作方法时,需要避免因新闻故事化在以戏剧性的情节吸引人的同时使新闻过于浅薄,背离新闻传播的初衷。因为这种追求曲折情节的特点容易引起人为安排、主观介入等,而受众在接受频繁的感官刺激后也会产生阅读麻木甚至厌倦的情绪。

比喻性描写是指运用比喻描写可更贴近生活地向读者解释专业性很强的科普知识。比如在《人兽交互实验上路 探秘疾病使命待解》中,关于动物细胞核胚胎干细胞的说明中是这样描写的:“将一个动物细胞比作鸡蛋,实验过程相当于将其蛋黄拿走,用人类的‘蛋黄替换,生成胚胎干细胞。”从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例子展现了一个复杂的生命科学现象。《为人类筛药物 斑马鱼担重任》一文在对比筛药方法时,也运用了我们熟知的交通工具:“细胞筛药就像要转三次地铁:第一站是筛选出适合细胞的药物;第二站转乘,将药注入到动物身上;第三站才是检验药物的长期适用性。而斑马鱼筛药的特点是‘直飞,作用目标明确,效果可评估,没有‘中转站。”

新闻价值取向。促进经济发展是科技报道的最终诉求。重要的科学发现和科技发明总是与人类的经济生活紧密联系的,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必须依靠科学得以保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不仅体现在工业生产中,也体现在科技新闻报道中。因此,在科技报道中,要从商业的角度而非纯科学的眼光去看待科技活动,尽量剖析其背后给社会带来的重大意义。比如《为人类筛药物 斑马鱼担重任》中,斑马鱼的试药不仅给药物实验带来成本上的节约,而且其效率更高,观测更直观。这对加快人类解决白血病、高血压等疾病,以及帮助其他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药学等方面都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进而也推进了我国药企的发展。《维生素C打开多能干细胞治病之门》中关于维生素C促进体细胞诱导效率,从而加速细胞“返老还童”的作用将来也对我国制药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时期党报之发展路径

如今,中国传媒业市场发生了本质性转变,从过去的媒体资源、媒体渠道的稀缺转变为如今的“厚报时代”、“多渠道时代”。在新媒体异军突起的竞争时期,传统媒体的改革除了在响应新技术、新传播渠道的变革之外,也保留着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即深读版面的壮大。在《南方日报》新版“科技能见度”的报道中,无论是新闻选题还是采写,抑或是价值取向,无一不体现出作为党报的《南方日报》在新时期转型中的迫切需要。

报道风格的民生化。民生新闻越来越成为当下媒体竞相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其可读性、易接纳性能获得更多的读者群;另一方面,主打民生的报纸如《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也越来越成为党报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因此,《南方日报》新版“科技能见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力求加强民生性。内容上,无论是关注东北农大实验室感染的动物实验现象,还是人们日常关心的维生素C是人体“返老还童”等,都与人类的健康事业息息相关。形式上,摒弃了传统的咬文嚼字的行文风格和长篇累牍的专业术语,而是以比喻性描写、故事情景化再现生动地向读者揭示科学背后的社会意义。“以人为本”使得受众在大众传播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受众为王”的时代,党报不能再一味地打“官腔”,党报既是党的报纸更是人民的报纸。

报道形式由事件向主题式转变。以往的新闻报道往往由一个新闻事由引发展开讨论,报道动态描述性较强,而缺乏主题的针对性。在2010年7月至10月,“主流媒体科技报道状况调查”中发现,党报科技报道内容以动态和知识为主,而人物和争论的报道相对缺乏。[7]在“科技能见度”的报道中,无论是反映生物医学还是普及天文知识,抑或是关于其他能源、航空、电子技术等领域,报道常常就事论事,视角仅停留在新闻事件或技术发展的本身以及技术的作用上,而对事件中的人物、背景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论较少谈及。而综观国际上以人物背景入手的新闻报道已开始形成,并得到广泛认可。《纽约时报》网上一篇关于2010年度诺贝尔奖颁奖的深度报道,以新闻背景为新闻主体、大量使用背景叙述,成为一篇颇具影响力的新闻报道。[8]因此,党报在报道形式上应该逐步从描述式转向分析式,从以事件为中心变成以解释性为主,从情境式报道向主题式发生渐变。

与自主创新产业生产相联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以“知识”、“创新”、“自主产权”三位一体式趋势为转变。掌握和运用知识是形成创新自主产权的基础,而党报的科技版面正是普及科技知识的重要方式。在《南方日报》新版“科技能见度”的报道中,从医学、天文、能源、航空、电子技术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全方位报道,选题上多以科技的角度解读热点新闻事件,重大的科技事件、科学进展以及科技与产业的结合进行报道,而这些报道背后的诉求点又是与产业生产、倡导自主产权联系起来的。医学方面,通过对维生素C促进诱导体细胞还原和斑马鱼为人类试药的报道,表现出我国医疗科研已经有了本土的最新研究,并从侧面呼吁中国药企加强自主创新改革;电子方面,以《大心脏跳动 云生活起步》揭示“云计算”的运用与普及和“云革命”的兴起,以此引出“广东构建云计算大心脏的步伐正在扩大”的消息。这些报道,无论是对政府还是企业抑或是个人,都带来了最新科研技术和政策走向的最新动态。因此,未来党报的发展不仅肩负着党和政府的“宣传器”责任,更承担着引领企业变革、加强自主创新产业生产的重任。

党报的科技报道之路在于不断地推陈出新、发散思维。未来人类经济发展之道需要通过媒体的功能来影响政府、影响相关机构、影响大众的思考,从而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推进科技发展,这也是记者社会责任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叶小滨.纽约时报的科技报道评论[J].新闻知识,2009(1).

[2]张晶慧.党报科技报道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3]裴世兰,鄂雁祺,李娀,游江艳.报纸科普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

[4]调查显示:我国仅1.98%的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EB/OL].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4/May/568121.htm.

[5]学者嘉宾网友在线共谈《南方日报》第八次改版[EB/OL].http://www.aehome.cn/portal.php?mod=view&aid=2560.

[6]陈燕.新新闻主义背景下的新闻故事化文本生产[J].求索,2008(6).

[7]莫扬.党报科技报道状况调查[J].中国记者,2011(4).

[8]方刚,孙静.浅析光明日报网和纽约时报网科技新闻报道特点[J].新闻世界,2011(7).

(周冯灿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曹斯、林亚茗均为南方日报时政部记者)

编校:赵 亮

猜你喜欢

南方日报党报
《南方日报》新闻评论的框架建构及其特色
顺应新趋势 七十展芳华——南方日报新一轮改版改革一月观察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议提升地市党报竞争能力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
《南方日报》:创新表达提升党报封面版的“时度效”
“专业”让新闻评论走得更远——以《南方日报》“法律评论”专栏为例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