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区域财经深度报道立意的度
2012-04-29姚易彤
姚易彤
【摘要】区域财经深度报道,是对区域商业发展最具建设性的报道。要做好区域财经深度报道,对财经记者的政治素养、财经知识储备、业务技能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从写作技术的角度分析,要做好财经深度报道,更为重要的是提炼财经新闻主题,把握好新闻立意之度。所谓度,其含义应当是遵照执行的标准与法则。笔者认为,理解深度报道立意之度,虽然不能如法则一样刻板而条分缕析,不过,可以理解为新闻立意把握的宏观原则与微观分寸。因此,需要财经记者从吃透宏观经济政策的“高度”、把握好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宽度”、分析财经报道要力求“深度”、拓展深度财经报道的“维度”等四个层面来确立财经新闻立意的边界。
【关键词】区域财经深度报道;高度;宽度;深度;维度
新闻立意,就是新闻的主题,是媒体人在报道中提炼出来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中心思想。对于深度报道来说,提炼新闻主题,把握新闻主题的边界,已成为媒体报道的一项基本功,也成为衡量一则财经报道所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的重要参数。随着区域财经深度报道形式被受众熟知并接受,那么,在区域财经事件影响深远的背景之下,如何在报道立意时把握报道边界,即新闻立意的“度”呢?区域财经深度报道的“度”又在哪里?所谓度,其含义应当是遵照执行的标准与法则。那么,笔者理解的深度报道的“度”虽然不能如法则一样刻板而条分缕析,却是新闻立意把握的宏观原则与微观分寸。
笔者认为,财经深度报道是对一个区域重大财经事件的报道,对新闻事件的演变可能存在方向性的引导,这就需要记者慎重把握报道立意的“度”,那么,这个“度”的边界,就应该在于把握好深度报道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与区域企业健康成长的关系,以及再现深度报道价值功能的关系。
吃透宏观经济政策的“高度”
财经深度报道需要宏观经济政策提供方向性支撑。所谓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它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报道模式,它一方面剖析事实内部,另一方面展示事实宏观背景,把握真实性。财经深度报道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并逐渐成为新闻报道领域的重头戏,这从财经类媒体的繁荣就能看出一斑。比如当下国内深度财经报道的报纸杂志《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财经》杂志、《中国企业家》杂志、《财富》杂志、《商界》杂志等。在河南市场,主打深度财经报道的媒体主要有《经济视点报》、大河报的财经专刊《大河财富》、《商界2.0》杂志、《豫商》杂志等。
对于财经深度报道来说,在解析财经事件时,必须熟知和领悟产业政策。财经类记者要分析财经事件本身,要把握财经事件的背景,如果不站在宏观经济政策的“高度”来认知新闻事实,没有相关的产业政策支持观点分析,很难对财经事件的趋势性影响作出准确判断。这是因为把控宏观经济政策的“高度”,特别是产业政策,对新闻事件的影响巨大。比如关于政府出让土地流拍这一新闻现象的报道,就需要财经类记者对近年来的地产政策烂熟于心。因为,国家一直对房地产产业进行政策调控,过度的地产泡沫已经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危机之源,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地产调控政策,理解了这些地产政策,就能够找到问题之源,也给报道分析提供了政策性帮助,那么,报道的趋势性分析才会“有章法”。再比如,关注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同样是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的阅读群体渴望获得的信息,那么,对于财经类记者来说,这同样需要对宏观经济政策熟悉了解,因为企业微观市场的行为是产业政策调整的结果。因此,财经类记者更需要在企业并购重组的分析中,寻找背后深层次的政策诱因。
记者对宏观经济政策的“高度”把控,特别是对产业政策方向的把握,要做到时时跟踪产业政策的发布与分析,这是记者拥有“千里眼”功能的前提。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道理对于从事深度财经报道的记者来说,同样非常适用。
把握好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宽度”
所谓财经报道影响力的“宽度”,就是指财经报道要把控好影响范围。重大财经新闻的发源地,一般是产业内具有影响力的企业,而这一企业往往是支撑区域经济成长的支柱型企业,如果发生重大的负面事件,将对企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区域经济的健康成长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也就是说,财经深度报道还必须以区域经济的健康成长为立足点,把握好新闻报道对区域经济大局影响的度。
区域经济是以区域内的骨干企业为首的板块经济,它一般表现为具有产业链的带动价值,具有就业人数多、对当地财政贡献大的特点,成为区域内经济景气度的标杆。财经类记者不仅肩负着对新闻事实的报道,还肩负着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角色,拿捏好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实现两者的双赢甚至多赢的报道效果是记者所要追求的目标。一旦区域内的骨干企业出现了负面新闻,作为负责财经深度报道的记者,必须站在维护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大局着笔,就事论事,找出个体成因,这才是负责任的分析性报道,并非为了掩饰新闻事件的影响,而是为了把握好分析报道的“度”,以化解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那么,这个“度”如何把握?首先,就财经新闻事件来说,报道涉及负面新闻的企业,要选择好立意的“节点”,关注负面新闻本身,就事件分析事件,不能一棍子打死,否认企业的优点。其次,分析报道要关注企业本身,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分析要客观有度,注重把握好分寸,不应该过度夸张。比如,2011年“3·15”期间,央视推出的《“健美猪”真相》系列报道,对双汇集团涉及采购含有瘦肉精的生猪进行了报道,那么,对于传统平面媒体的深度报道来说,如何跟进报道,拿捏好事件影响,是对平面媒体的一大考验。《大河财富》在处理这一新闻的后续报道时,在及时跟踪报道双汇危机处理的过程中,通过还原“瘦肉精”这一“惹祸者”入手,剖析了国内养殖产业,特别是生猪养殖产业中存在的“潜规则”,揭露了产业内幕真相,客观分析事件背后的成因,引导了舆论的方向,为双汇重新赢得市场的认可,做出了一系列深度分析报道,做到了客观还原与主观引导,较好地实现了深度报道的平衡性。
河南的深度平面媒体对此事的分析报道,大都能够就事件本身的原委进行还原性报道,就瘦肉精说瘦肉精,而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则只注重了地方政府的挽救性措施报道,并没有对区域内的其他生猪屠宰企业进行关注,这种切割式的报道,就为其他生猪屠宰企业采取挽救措施提供了时间,为保护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空间。
财经报道要力求“深度”
财经深度报道要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的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来报道。
那么,如何实现财经报道的“深度”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做到的是深入企业,了解财经事件原委的前前后后,并与新闻事件的关键人物进行沟通,深入了解关键人物的内心世界。因为不管是财经新闻、体育新闻,还是文娱新闻,它最终的价值都是诉诸人性,让人得到真正的价值。有一些财经报道在重视财经数字上有极端现象,堆砌数字报表,反而忽视了对新闻人物的刻画,这其实是偏离财经新闻价值的。[1]因此,新闻事件中的核心人物是报道的关键性环节。当然,采访当事企业家并不代表能够写出具有“深度”的报道,还需要对企业家的成长背景、企业所处产业环境等深入挖掘,挖掘出“偶然因素”之后的“必然因素”,这样,深度报道就有了“源头活水”,有了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以及伴随新闻事件演进的人物内心世界的曲折变化。这样,记者在作分析报道时,就有了真实的依据,就能够追根溯源对新闻事件演进的历史背景、因果关系做出周详的分析。其次,财经类记者要对事件演进的趋势进行判断,对事件的影响及作用做出分析,就需要对事件背后的产业制度建设进行分析。事实上,国内重大的财经新闻,大多与我们所处的市场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由于中国经济处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进程之中,重大产业发展的制度建设往往还处于完善之中,制度建设不到位、监管制度不规范、整体商业道德伦理出现的共性问题等成为重大财经事件的共性话题。那么,分析报道重大的新闻事件时,要作出趋势性判断,要对事件的影响作出分析性预测,就要求记者关注事件背后的制度性话题,这样才能从一个重大财经事件中,找到事件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还以《“健美猪”真相》报道为例,笔者观察到,《大河财富》除了及时深入到双汇集团,对双汇危机处理的全过程进行了记录,对瘦肉精事件进行了还原,找到了“瘦肉精事件”的内在成因之后,大河报记者还分析了瘦肉精这种食用添加剂在生产环节、销售环节、监管环节等存在的制度漏洞,作出了政府要加强制度建设的价值判断,让人们从“瘦肉精事件”的表象话题深入到加强制度建设之中,这样就实现了深度报道的“深度”价值再现。同时,笔者注意到《大河财富》的系列报道中,更进一步把事件分析延伸到商业道德重建的层面来思考。随着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商业利益的过分追逐,让一部分商品生产者忘记了食品安全的健康职责。食品企业商业道德缺失现象可以说时有发生,在食品安全人人自危的商业环境中,必须重塑食品安全。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食品安全道德底线的坚守做起,政府引导,全社会响应,建立食品安全人人有责的道德氛围,特别是生产环节的生产商们更应该在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坚守最基本的商业道德。这样的“深度”挖掘,体现了深度报道的最大化价值。
拓展深度财经报道的“维度”
维度是指一种视角,是判断、说明、评价和确定一个事物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概念。那么,深度财经报道的维度指向,应该是深度报道要体现出其价值功能的多层次展示,这体现在其功能价值定位上。那么,如何再现并拓展深度报道的维度?这需要财经类记者拥有比社会新闻记者更丰富的财经知识储备、更深刻的思想认知、更具有批判精神的辨识能力以及更有担当意识的道德高度等。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新闻报道方式。那么,参与深度报道的记者就必须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能力和素养。就深度财经新闻来说,如果没有丰富的财经知识储备,那么,财经记者的分析见识就难以纵横捭阖,逻辑表达就不可能具有缜密性与张力。如果没有深入的洞察力,财经深度报道记者的认知就不可能透过现象看到事件的本质,那么,分析报道就难以深入,观点就难以新颖服众。如果深度报道记者缺少质疑的鉴别力,分析判断就可能随波逐流,难以提出有见地的见解。
事实上,真正好的深度财经报道并不多见。人们看到更多的新闻报道,虽然表面看长篇大论,看似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是,如果细细考究,就会发现真正具有独立观点,更有分析思辨价值的报道并不多见。当前,新闻工作者在浮躁的商业环境中,追逐短期效应的报道风向明显,新闻从业者也难以沉下心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因此,这就要求参与深度报道的记者要加强学习、勇于实践、勤于思考,做一个从调查走向研究、从知性走向理性的研究型记者。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拓展深度报道的“维度”,实现深度报道价值功能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封欣.浅议财经新闻的价值判断标准[J].新闻爱好者,2011(7上).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