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经济”商机
2012-04-29
有三种类型的经济活动:正式经济、非正式经济以及非法经济活动。实际上,非正式经济活动唯一的特征取决于产品生产及分销的非正式过程,在合法产品的前提之下,由于一些法定程序的消除,如免除在政府注册及缴纳税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令交易过程变得更加容易,交易成本更低。简言之,非正式经济的意义在于更加有效地提供产品,从而令供应者及消费者受益匪浅。
然而,这在实际操作中非常困难,特别是对于中国的小供应者,诸如农户及个人,因为太小而无法承担起复杂的程序及税费。另一方面,由于“法定身份”的缺失,小供应者们常常会受困于两个重要的问题:顾客在哪里?怎样让顾客相信自己提供的产品是合法的?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大企业也都是从小企业成长过来的。因此,进行合法和有效的“非正式经济”活动是这些供应者的真正需要。
正是这些小供应者的生存和兴旺造就了一家成功的企业阿里巴巴,“非正式经济”的存在构成了阿里巴巴的经营逻辑:提供平台支撑许多小供应者在不经过政府注册的情况下做生意,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非正式经济的本质
众所周知,交易形成了市场,并且市场需要有其规则,最为基础的规则是交易的产品至少应当是合法的,不会对人造成伤害。但是交易过程并不是统一的,当然,如果所有的交易都可以由政府来规范和监管,市场将会完全理想地合法,然而,现实并不等于理想。
政府作为一个监管者,为了很好地行使这一任务,需要将交易者记录在案,并且需要运营的费用,这就必然导致了程序和成本。而事实上,这些为了保证最终产品合法性的程序和成本,与产品和交易本身并不相关,这对于一些大公司和大交易或者特殊行业非常有必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正规经济。
但事实上,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活动都应当通过这种方式来完成。例如,甲有一本乙需要的书,乙在市面上没有找到此书,后来得知甲有,同时甲也愿意出让,但问题出在如果他们不得不到政府注册并且缴纳税费的话,他们就无法负担得起为这一简单交易所要求的程序和成本,结果就是交易无法实现。甲乙两人仅仅是社会的缩影,还有更多类似的需要,如想着如何销出蔬菜的农民,想更便宜地买到与大商店相同产品的百姓,想更有效地处理一些小商品的个人,想通过做点小生意来养家糊口的贫穷的无业人员,甚至大学教授到其他学校授课,也可以涵盖在这个范畴里面。
企业事业的新机会
非正式经济通常被定义为一些不是由法律监管而是习俗或个人关系来监管的活动。就像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一样,非正式组织的任务在于满足那些正式组织无法实现的员工需要,非正式经济也对这些由个人需要构成的社会需要承担责任。数据显示,非正式经济承载了中国2.83亿城市就业人员中的1.68亿就业人员,因此,非正式经济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职能和器官。实际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产出中有一半以上来自非正式经济,经济的进步也见证了非正式经济活动的增长。非正式经济系统指的是人们探索其自身需要并试图以其自己的方式来满足需要,它一种社会需要同时也是一种满足这些需要的工具。研究非正式经济不应当聚焦于其合理性或合法性,而是应当去研究如何有效地运用非正式经济以释放其价值。毕竟,正式化或合法性本身并非经济的目的。
任何企业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创造顾客。因此,当非正式经济被视作一种需要和顾客价值时,非正式经济和企业事业就建立了关联。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最新数据,中国的总人口为13.7亿,即便是政府已经严格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过去10年的人口增长仍然超过了1亿人。而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目前中国的失业人口已经高达2亿人,更严重的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中国人均月收入为2230元人民币,约合350美元,对比中国GDP总量世界第二的位置,中国政府承载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当然,从长远看,巨大的人口可能意味着无数的顾客,大量的失业人员在未来有从事经济活动的巨大潜能。理想上讲,如果这些人口资源的潜能可以大大地被实现,结果也会带来他们相应的高收入。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形成了商机,正如德鲁克所讲,企业的事业是由社会和经济所创造。因此,正是未满足的社会需要和非正式经济实践创造了“非正式经济事业”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