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品宅配的柔性供应链
2012-04-29郝智伟
郝智伟
即将结婚的周岩便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新房的基本装修已经结束,但是在卧房的衣柜设计上还没有什么主意,于是在朋友的介绍下尝试了尚品宅配。先在网上选择符合自家的房型样板,然后再约设计师上门测量,一周不到便可看到3D图样,更方便的是,周岩可以当面与设计师沟通设计的细节,要加装顶柜,设计师立刻从资料库调集几十个标准的模板,两三分钟便可以将设计重新调整,柜子的抽屉样式、大小,柜体的间隔,挂架均可随时调整,半个小时后,周岩便拿到了完全个性化的设计方案。
“我们不仅要相信消费者总是对的,而且要保证产品一定是消费者要的。”尚品宅配创始人李连柱说道,如此一来,他必须面对总结归纳消费者意愿的难题,这是决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关键。
1994年,李连柱下海创立圆方软件,这位前华南理工大学的老师专注于家装设计软件的开发,后来逐步演进,实现了家具企业从销售到生产的全程信息化,10年之间,将软件卖到全国的家具企业。后来,他在广州开了一个实体店,表面上是提供家居设计方案,实际上是“教育”潜在客户,展示自己的软件。
可是没过多久,李连柱惊奇地发现这家店面的生意很好,消费者对其设计方案异常青睐,于是他决定更近一步,从软件提供商变身家具生产商。此时,摆在他面前有两条道路。其一,像传统家具公司那样,做成品家具大生产;其二,完全按消费者要求,做定制的生意。李连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然而,消费者的偏好看上去千差万别,要参与到家具的设计中,如何聚拢他们的需求,与上游的工厂化生产相结合呢?“其实这些看似漫无方向的个性化意愿,可以借助数据挖掘的方式找出其中的共性。”李连柱告诉记者。
10年间,圆方软件的持续销售,使得李连柱积累了丰富的设计数据库,各种家居的设计样板、组件应有尽有,已经有丰富的“家具产品库”。在此基础上,李连柱又带团队前往全国几大城市,收集了数千个楼盘,数万种房型的数据,对其中特征做分析,建立“房型库”。比如,综合下来,全国大致有100多种卧室,70多种客厅,然后根据不同的房间,按照不同价位、不同年龄、性别,分别建立若干解决方案,消费需求的要件基本被包含其中。
这些标准化的数据全都存入尚品宅配的数据中心,当消费者上门时,设计师只需根据他们的要求,输入一些关键字,便可自动获取近似于积木组合的房间图形配套,再依其个性对其中的家具部件进行调整即可。而成功的订单又进一步丰富设计数据库,为以后提供更多的借鉴,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由此,按需定制的方案都成为“以往经验的总结+个性的小变化”,消费者需求的特征被总结聚拢,既满足其具象的要求,又为后面的柔性化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数据,使其规模化生产成为可能。
原本按照尚品宅配的生产模式,信息系统将不同消费者的设计方案集中,汇集数据,向上游板材厂商进口物料,同时拼凑设计图纸,使相同板材的切割可以最大程度集中,提高材料利用率。也就是说,A家的橱柜板和B家的衣柜板可能切割自同一块木料,此后两块板还需按照A、B两家的设计图分别打孔、修边,然后分别装入A、B两家的包裹之中,完成生产,进入仓储,等待备齐部件,最后配送到A、B两家。
最初,尚品宅配工人只能以手写记录不同木板的归属,这在生产规模较小时并不困难,但是,遇到爆发式成长,就很容易乱套。不巧的是2007年,尚品宅配开始爆发性成长,各种订单纷至沓来,终于,传统笔录方式不堪重负,部件与设计不符,货到却无法组装的消息陆续传到尚品宅配的总部。
“当时,200多个订单,10000多片板材,全部乱套了。”李连柱回忆道,最后连行政人员都派往仓库,拿着尺子测量每块板材,再去寻找设计图一个个地比对,一旦遇到设计图重样的,则变得更麻烦,分不清是A家的还是B家的,就这样,一个多月下来,也没能彻底理出头绪,顾客怨声载道,很多订单还不得不重新生产。
交过昂贵的学费,李连柱开始明白,之前原始的方式根本无法满足尚品宅配特殊的供应链诉求,需要将整条供应链完全信息化、智能化,方可保证其控制力。
于是,尚品宅配将条形码引入到供应链体系,从设计图开始,每个板面都用唯一的条码标识。经过改造,木料切割机从信息后台获得设计图样,切割后自动打印出条码贴纸,由工人贴在刚刚切好的板材上,如此,板材有了“身份证”。无论是进一步打孔加工,还是分包、储藏、物流,甚至是最后的安装,都有证可寻,按证办事。
同时,借助每一次条码的扫描,尚品宅配的后台可以实时了解产品生产的进度,哪些流程有卡壳,哪些流程可以优化,也都变得有迹可寻。
至此,尚品宅配实现对供应链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升级为柔性供应链,可以更加灵动地应对消费者的变化。统计显示,尚品宅配的单日产能不仅比过去提高了10倍,材料利用率从85%提升至93%以上,而且出错率从30%下降到3%以下,交货周期从30天缩短到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