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健康“玩”起来
2012-04-29赵艳秋
赵艳秋
移动健康(mHealth)概念自2007年被首次提出后,就犹如移动互联世界的“一匹黑马”——GSM协会最近在开普敦举办的移动健康峰会上预计,到2015年,移动健康所涉及的广泛电子健康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600亿美元。
不过要想在这个产业中分食一杯羹,参与者还有许多脑筋要动。例如,以什么方式能够让人们主动提交他们所有的健身和健康数据?有什么办法可以增进用户与产品之间的感情,提升他们的参与度并留住他们?
一些行业人士开始尝试将游戏的思维和机制运用到移动健康的营销和运营中来,希望将顾客转变成粉丝,并将健康过程变成一种享受。对此,美国最大风险基金KPCB的sFund主管Bing Gordon评论说,游戏化和社交、移动同等重要,每家创业公司的CEO都应该理解游戏化。Gartner副总裁Brian Burke也预测,到2015年,50%的公司都将采用游戏化策略来增强消费者同自己产品与服务的互动和参与程度。
接下来,你将看到几家移动健康企业,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移动健康服务中加入游戏化机制和元素,让用户的参与度和粘性倍增。除了有氧运动、健康生活之外,像饮食、压力缓解、养生、医药参考、母婴、老人健康管理等应用都可以加入游戏化机制,让其更容易被用户接受。
英福生:布局健康游戏专利
游戏化宣言:保持健康是长期甚至繁琐的过程,如果不对实用功能和游戏体验进行平衡,产品服务不可能长久。实际上,健康保健对游戏化很迫切。而且,游戏化不是灵丹妙药,要不断创新,给用户持续的新鲜感。
北京英福生科技的CEO陈澎一个上午都在会议室开电话会议,他腰间携带的阿陀健康记录仪已经几次滴滴作响,提醒他站起来活动活动。这次,健康记录仪再次发出滴滴声,与健康记录仪通过蓝牙连接的智能手机推荐陈澎做做俯卧撑。
于是,陈澎邀请电话那头的同事一起来运动——两人进行一场对着墙撑的俯卧撑PK,而裁判就是两人腰间都佩戴的阿陀健康记录仪,它会记录下两人约定的15分钟中,他们分别做了多少个达标的俯卧撑动作。
与陈澎在一个会议室开会的李女士借着这个休息间隙,对着电脑玩起了赛车游戏——虽说这是款游戏,但它实际上是专为办公室人群开发的一款运动应用——把健康记录仪带在胳膊或者腰间,看着电脑或手机屏上的画面,左右晃动上身,你就能躲过了赛车道前方的各种障碍物。玩10几分钟这个游戏,李女士感觉既换了脑筋,浑身也松快了许多。
这就是英福生科技的部分移动健康服务——把健康记录仪携带在身上,这是一个智能手机附件,它可以精确监测携带者走、跑、静止、躺等动作,进而了解用户一天的活动量、生活起居甚至睡眠质量。如果它发现你长期不动,就会滴滴提醒;如果把设备与智能手机相连,手机上的APP会根据设备记录下的个性化数据,给用户推荐运动:今天活动量差不多了,它可能推荐你再做5分钟慢跑就能达标;今天没有动,来做做俯卧撑、跑步、跳绳吧;对了,今天附近的健身俱乐部高温瑜伽有个观摩课,你要不要去看看?当然,你做这些运动时,都可以找到佩戴这种设备的朋友,线上PK一下!
这些移动健康应用做的都像游戏,或者加入了社交元素,为什么呢?这与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和粘性密切相关。
陈澎他们曾经做过一个试验,把自己的或者市面上一些健康记录仪发给公司白领、产品代理商去体验。他们发现,在没有游戏元素和趣味化的体验状况下,50%的人一两个月内就不用了,而另外40%以上的人使用频率也从一周三四次,降到一周一次;只有个位数的人会坚持使用。当陈澎把试验周期再拉长到四个月,那些个位数的人群中,又有一半不再用了。
由此,陈澎他们得到结论,即使是非常有用的健康服务,用户的兴奋期也只能维持在一两个月之内;相对来说,一个好玩的游戏可以吸引用户长达3个月到半年之久。而如果能够把有用的服务与游戏和趣味体验结合起来,用户的粘性就会倍增。
有了这样的结论,英福生围绕移动健康游戏化开始做起了大量工作:他们与第三方合作开发各种调动上班族做运动的游戏,他们也在应用中加入社交因素,把一个人的运动变成多个人的。
不过,记者也用过一些有游戏化机制的健康APP,但发现它们很容易作弊——你可以自己在APP上填数据,也可以随便晃晃携带的设备,就能产生一堆运动数据,所以,这类服务使用的效果要靠个人的诚实度和韧性。对此,陈澎说,游戏化一定要有防作弊机制。他们甚至为自己的防作弊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申请了专利。
就拿俯卧撑来说,英福生对5种俯卧撑——对墙撑的,对地撑的,斜着撑的、反向称的等标准动作进行分析,也对干扰动作,例如手晃、上肢动下肢不动、腿动脚不动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比较精细的算法模型。监测设备可以根据这些模型判断你的哪些动作不达标、不算数。这让参与者不得不老老实实地做运动。
现在,除了上述健康应用,英福生还与国内一家电信运营商开展了快一年的合作,做高血压患者的运动监测——通过定制化手机,自动上传用户的状态数据。这个项目有望在今年下半年规模推广。
从2004年开始,计算机出身的陈澎就考虑创业做与移动健康有关的事情。不过,他并不是一开始就锁定健康运动这类移动应用。因为很早就看好手机这个中心环节,他们的大量工作都围绕手机展开。最早,他们也做过远程心电监控项目,但由于当时技术、法律、支付等产业环节并不成熟而没有成功。在经历了一番曲折后,他们最终聚焦在运动健康上。
不过,在苹果手机推出之前,市场上塞班、Windows手机等需要适配的机型特别多,对英福生这样的创业型公司来说很难做。2007年苹果手机推出,给他们带来转机。陈澎他们不再需要把精力过多放在适配问题上,而是可以聚焦在自身产品上。
但在苹果生态圈中,是单纯做APP,还是做硬件+APP?最终,陈澎他们选择了后者,因为他认为,只做APP,个性化程度将会降低。而且,手机还不能很好地实现24小时监测,这就对手机附件产生了相应的市场需求。
目前,国外手机运动监控附件市场已经成熟,产品形态也很丰富——有带在身体各部位上的,也有适合登山、办公室、健身房等不同场景的。设备厂商之间的专利战役也已打响。
陈澎他们从2006年开始做专利储备,现在已经获得10多项专利,涉及美国、日本、欧洲各地。虽然一个专利从申请到批准时间相当漫长,对于一个还在摸索中的创业企业来讲是一种不易做出的决定,但陈澎认为,“从长远考虑,该保护的还得保护”。他的做法也得到了国际知名企业的认可,一些国际巨头因为看到陈澎他们的长远布局,选择与英福生合作。
陈澎认为,移动健康的门槛并不低,虽然看起来好像是个新兴产业,但市场布局已经很清晰了——医疗设备巨头GE、飞利浦甚至体育用品巨头耐克、阿迪达斯等等都做了准备,就等着市场的规模启动了。而这些巨头背后的技术专利积累、资金、渠道实力都很雄厚。正因为如此,在这个市场上的创业公司需要看清自己在大产业链上的分工,做细做专,形成清晰的商业模式、扎实的技术功底、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并建立好团队机制,方有胜出的可能。
宜康网:健康游戏冲关
游戏化宣言:应用首先是有用,仅仅是娱乐大家的事情,我并不看好。游戏化要尽量跟用户的生活情景融合,不能给用户的日常生活增加负担。
几年前,王女士的老父亲被诊断为糖尿病时,全家压力倍增。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父亲的治疗、日常起居给全家特别是王女士带来了不小的负担。不过,她在查找资料时,看到了宜康网针对糖尿病的多种网络健康工具。如今,这些有用有趣的工具,已成为王女士生活中离不开的帮手。
糖尿病患者确诊后,在最初两个星期到一个月内,要按照医生要求用药将血糖降到正常范围之内,为此最初的几个星期要进行24小时监测。在那几个星期中,王女士每天使用“血糖日记”工具,记录下老人8个点的血糖值。然后,血糖日记会自动生成一条曲线,很直观地告诉王女士,父亲血糖波动的范围。王女士曾经把这些曲线带给医生,医生根据曲线的波动规律给出了进一步的指导建议。最终,在两个星期内,王女士父亲的血糖降到了正常范围之内。
接下来,在糖尿病的日常起居中,天天买什么、吃什么成为很多家庭一个不小的负担——一方面糖尿病对饮食有比较苛刻的要求,另一方面,患者希望饮食不是老三样,能尽量丰富些。不过,王女士使用“糖尿病吃啥好”这个工具,减轻了不少这方面的烦恼。
特别是现在“糖尿病吃啥好”这个应用支持手机,下载了这个APP,你只需摇一下手机,它就会推荐一种食物、相应的菜谱以及可以“混搭”的食物;你也可以键入食物名称,它会反馈你适不适合吃、怎么吃。“带着手机到菜场选购相当方便。”因为这个工具,王女士不知不觉成为第一批移动健康的使用者。
2010年年底开始,宜康网开始致力于健康工具的开发与运营。在网站负责人Jeff看来,需要进行生活健康管理的慢性病患者和亚健康者群体内存在着大量且真实的需求,而满足其需求的难点在于:1)健康管理手段和方案的可实施性,2)被管理者对管理手段和方案的依从性。如何利用新时代下的终端、渠道去满足需求并解决难点,是健康管理事业的关键点。目前,宜康网已经开发了多款网络版健康应用,是百度应用开放平台最早期的健康应用类提供方,并与腾讯q+、qq空间、360安全桌面、msn健康、飞信同窗、搜狐+服务等开放平台达成合作。
宜康网从一开始开发各种解决方案起,就不自觉地引入了社交关系网络元素和游戏机制。Jeff说,让传统的枯燥的健康管理方案换形式为攻关类游戏的模式,解决了健康管理方案的可实施性难题和被管理者的依从性难题。用户在闯关逐个完成任务的同时,会有健康数据的沉淀,这些数据一方面会形成分析反馈给用户,另一方面,每个个体的健康数据会汇总到服务器端,形成群体性数据分析后再反馈给个体用户,成为更有价值的“同病相连”性参考。将来,宜康网会把这些带有游戏机制和社交关系网络元素的健康管理计划模板开放给所有有意愿合作的机构和专家,方便他们更好地接触被管理者,开展健康管理业务。
最近一两年,Jeff把主要精力放在与某三甲医院合作的“心脑血管疾病术后康复计划”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术后离院后,医院会进行随访,以督导其康复。宜康网将计划与医院专家合作,将以往医院的康复计划以游戏任务的形式,通过网络应用、移动应用等终端下发给离院患者,血压、血糖监测、定期运动、合理的饮食等,都将成为健康计划中的任务要求用户去执行,患者只有完成一个任务,才能开启下一个任务,从而形成了对离院患者的健康管理督导机制。而期间的监测数据将被收集到服务器,每个星期,系统会给每个参与计划的患者反馈回一个个人数据分析报告和同病患者的相关数据情况。基于此,用户还可以通过终端接受到专家提供的个性化方案调整等信息,形成有效交流。作为医院方,获得患者离院后的监测数据,可以有效提供医院对患者进行随访的效率以及复诊率,甚至可以成为科研数据的另一种可信途径——主动性的监测数据沉积和数据化交流将成为医院方和医生参与此事的动力。
对于游戏机制在健康管理类应用的作用,Jeff表示,引入“游戏机制”,不应该是出于追求炫、娱乐或者哗众取宠的目的,更不是因为之前的老路走不下去了,只能靠“游戏”来吸引用户,而是由于用户的需求解决缺乏可实施性,需要引入游戏机制才能完满地解决,也即是说,游戏机制对于宜康网的产品来说,是需求解决方案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一件有噱头的外衣。
对于用户需求,Jeff似乎格外在意,表示说,“有用”是第一位的考虑,游戏机制的引入,是要评判其对解决用户需求是否有用,而不应该去评判游戏机制本身是否有趣。曾经他们对一个健康工具进行改版,夜间上线,第二天九点就接到一个杭州用户的来电,询问改版事宜,并要求改回去,因为用不惯了。后来,Jeff和朋友提起这件事,朋友说,这种情况只会发生在游戏公司,这说明你的这个工具确实很有用。
咕咚网:健康需要自我激励
游戏化宣言:移动健康游戏化的设计关键是通过游戏实现互动性和荣誉感。除了有氧运动,其他移动健康应用,例如饮食,其实也完全可以做到游戏化。
6月初,亚信创联的员工在咕咚网上开启了“重走长征路”挑战赛。报名的队员分成两队,他们携带的一种名为咕咚健康追踪器的设备记录下每人每天健步走的里程,上传到咕咚网,累加到自己的队伍中。每个队伍的总里程数在咕咚网上被折算成当年红军长征线路上的某个地理位置。两个队伍PK的同时,也有每个队员的健步走大排名。当然,队员在跋山涉水的过程中,还可以欣赏沿途的风景,了解当年红军长征的历史。
队员Papaya显然因为每天走得太少而被队友批评了。6月14日,名为“青山”的队友给Papaya留言:“你得努力了,拖后腿的。” Papaya的好胜劲儿被队友给激起来了,在接下来的几天中,他的徒步走里程明显加大。6月18日,他留言:“这周开始,我要挺进前15名。”紧接着,在6月19日,他又得意地晒了一张自己“经过”若尔盖草原时看到的红军过草地纪念像,并说:“红军们加油啊!”
重走长征路这种“虚拟现实类”的健康游戏是咕咚网针对企业级用户开展的活动之一。这家位于成都的公司,口号就是“让运动更好玩!”。虽然销售健康追踪器,但它们的定位并不是医疗设备,而是通过设备的监督以及社交化网络带来的相互督促,来解决健身的激励问题。
在咕咚网的运营中,游戏化机制已经成为重要的激励手段。一些咕咚网企业客户反馈说,因为这种线上PK,在线下,员工碰面时也经常会问一句“今天你走了多少步?”
在创业做咕咚网之前,公司总经理申波曾在思科、诺西等公司工作。跟很多公司白领一样,他曾一次花费几千元办过几次健身卡,但最后都不了了之了。“不是不在乎自己的健康,而是‘机械的健身确实太枯燥无味了”。由于这样的经历,创办咕咚网后,申波坚持激发团队想出好玩的点子,激励大家坚持运动。
咕咚网运营总监梁昀与产品经理说的最多的两个词就是互动性和荣誉感。在他看来,在咕咚网的设计中,要么能实现用户的相互督促和激励,要么能实现用户的自我激励。
例如,咕咚网健康设备可以记录用户每时每刻的健步走里数和卡路里消耗,当这些数值上传到咕咚网后就转换成了一种“卡币”,例如,你消耗500大卡热量就能换取500“卡币”。这些卡币不断累加,达到一定数量后,就可以得到奖励——兑换咕咚的各种健康设备,从追踪器、骑影网络码表到咕咚笑腕带等等。
一位年届60的上海用户“上了咕咚网健身激励的套”。这位用户到现在已经坚持了一年健步走锻炼,最初坚持每天5000步,现在已经提升到1.5万步。最近他在咕咚网上开心发帖说,由于每天坚持了合理的运动量,自己的“三高”得到了有效控制。
当然,在一年半的运营中,梁昀他们也有过失败。最初,他们希望通过游戏化一味把用户黏在咕咚网上。例如,咕咚网用户都有一棵属于自己的“用户树”,用户要不停地在网上玩游戏、发帖回帖赚取积分来让“用户树”长大。但梁昀他们发现,这其实破坏了咕咚网的初衷——让更多的用户动起来。因此,在今年初的改版中,他们削减了很多这方面的游戏功能,希望用户能有更多时间外出运动,甚至通过咕咚网的社交功能,结交朋友,在线下一起运动。
除了健康设备和PC网络,咕咚网也针对智能手机开发了APP——咕咚运动,这个APP已经成为国内下载量最高的健身类应用。
原来,这个APP只能为用户个人制定和监测健康运动计划。但在今年7月改版的APP中,申波他们还加入了社交化成分——用户可以查到他附近一定范围内正在做运动的人,然后去互动,实现线下的相互督促。同时,今年7月申波他们还将推出一款可以通过手机音频接口连接的健康跟踪设备。目前,他们也开始了与运营商的接洽。
春雨医生:
娱乐包装下的严肃健康
游戏化宣言:目前在APP开发中,两个因素非常重要——游戏化和社交化。游戏化对于用户激励和成长很有帮助,但过于游戏化会影响产品的专业性。
最近在苹果商店的健康健美分类中,你可以在首页新品推荐中下载一款名为“春雨心境”的APP。与春雨医生在此之前推出的健康诊疗类手机客户端“春雨掌上医生”不同,这次,“春雨心境”更像是一个“娱乐化”客户端。
拿起手机,让摄像头对准面部来拍摄,春雨心境就能告诉你,你现在的心跳数,并接着给你一些个人情绪上的建议。
不过,春雨医生CEO张锐认为,这款APP准确地说是一个“娱乐化包装下的很严肃的产品”,有些东西完全可以做得更有趣一点。
这款产品的由来源自张锐他们看到的一篇剑桥论文。这篇论文中谈到了测量人体心率的原理——人每次心跳会带动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循环,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颜色是不同的,因此,每个人脸上的2000万根毛细血管的颜色会随着心跳来变化,但我们的肉眼是无法识别的。
张锐他们觉得这个原理很有意思,于是,春雨医生的CTO带着两个程序员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把算法做了出来。当我们用手机摄像头拍摄脸部时,实际上,春雨心境是按照每妙25帧的速度捕捉人脸图像,然后比对颜色的差异,最终算出你的心跳数。
“这个算法是很复杂的,难就难在对光线和手指抖动等干扰因素的剔除上。”张锐说。其实,在医院中医用心率测量仪器也基于同样的原理,但这些仪器对环境光线、稳定性都有非常苛刻的要求,不太适合家用。张锐他们就是把苛刻的要求在算法中加以解决。他们本来想申请相关算法专利,但因为专利必须在产品发布之前申请,时间没有赶得及。
现在,春雨心境的测量精确度在+-2之间。不过,令张锐他们纠结的是——将心跳测得这么准,到底有什么用?经过多次讨论,他们觉得心率这个数据,对人们制定合理的锻炼强度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因为运动强度是否合适,是可以根据锻炼后的心跳算出来的。此外,心率与人们的情绪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情绪分析需要建立在一系列的历史数据上,现在春雨医生还没有展开。而此次春雨心境根据心率给出大体上的情绪建议,完全是为了微博传播。
接下来,春雨还会推出减肥、美容等APP。在这两类产品的规划中,张锐他们也会引入社交化和游戏化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