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教学法”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2012-04-29刘刚
刘刚
[摘要]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分析项目教学法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可行性,提出项目教学法的一般教学过程,论述教师在项目教学法中的教学行为。实践表明,实施项目教学法是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 通用技术; 项目教学; 教学应用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6. 071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16- 0115- 03
项目教学法是指以具体的技术实践项目为载体,在师生共同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落实教学内容的各个知识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成的一种将教学内容融入技术实践项目中的教学方法。其核心追求是: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直接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独立去探索、去思考,最终得到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与体验,并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教师不再独占课堂,而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领者、指导者和督促者。
在通用技术学科里,项目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它应该满足以下条件:该工作过程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将通用技术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有独立制订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并可以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自己能基本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显然,对于通用技术这门学科来说,项目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它要求学生能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并且在学习结束时,应该由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的成果。
1通用技术需要项目教学
通用技術首次成为普通高中新课程中的一员,就以它独特的课程理念、新颖的课程内容、鲜活的能力取向使课程实施者耳目一新。在全面实施新课改的进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标准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我们用现代的教育观念,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审视和思考。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的学科,它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然而,由于当前通用技术学科教师大多由其他学科“转行”而来,不可避免地把已有的教学经验迁移过来,导致目前通用技术教学存在诸多弊端。
1.1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根据笔者初步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以讲、练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无法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更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从通用技术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中也可以看出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所以目前这种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理念,更不符合通用技术的学科特点。而项目教学法是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参与而获得的认知与感受,它所关注的不仅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在活动中是否获得了深刻的情感体验、态度生成乃至整个生命的成长与发展。所以项目教学法正是完成通用技术课程的三维目标所需要的。
1.2无法给学生提供自由探索的空间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学生的技术素养与设计创造能力是要在不断实践中得到培养的,需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而目前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无法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学生只能在知道结果的前提下去反复验证结果,这显然剥夺了学生自由探索的机会,而项目教学法则恰好相反,它鼓励学生先探索而后知,这才是与通用技术这门学科的开设初衷不谋而合的。
1.3学生对通用技术学科的兴趣度下降
导致学生对通用技术学科兴趣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上面提到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无法给学生提供自由探索的空间以及现有的评价模式。现有的评价模式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大多数教师只能是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教师必定没有精力也没有兴趣进行课程改革,本来应该生动有趣的通用技术课堂变得乏味枯燥,学生必定兴趣下降。笔者从教通用技术4年,有着深刻的体会。上个学年,笔者设计了几个项目,学生对此兴趣浓厚,反映积极,课堂效果相当不错,这说明学生是喜欢项目教学法的,应用项目教学法也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
切实改进这些教学弊端,需要我们改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其中,推广项目教学法就是一种符合通用技术新课程理念,具有可操作性的途径之一。
2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
项目教学法的过程比较复杂,真正实施起来也有一定难度,项目的选择是否合理、典型,实施过程是否可控、有序,最后的结果是否明显、有效。不是说随便选一个题目叫学生去实践即可,如果不能合理应用,可能既达不到教学目的,又误导了学生的思路。一般来说,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应包含如下几个过程。
2.1项目的选择
项目教学能否在通用技术课堂中有效地实施,设计项目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设计项目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参与设计实践的热情和设计实践的教学效果,是开展项目教学的重要的第一步。但是项目的选择受到了学校的硬件设备、教师本人的实践设计能力的制约,因此,设计项目的选择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做到既能使所有学生能够参与其中,能运用现有知识解决问题,又能简单切实可行,让老师容易掌控。
例如:纸制桥梁是学生活动手册的一项活动之一,这就是一个非常实用的项目,而且成本低廉,但同时技术含量却很高。学生在设计和制作时,可以有不同构思,用草图展示多种方案,非常有效地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生活中虽然学生都知道桥梁是由桥面、桥墩等组成的,也知道桥梁的承受力与桥面形状和所用的材料有关,但仅凭对物理中所学的力学知识的一些了解,他们仍然很难理解“压力”、“形变”、“承重”等实际问题,而这个项目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让他们自己观察怎样的桥梁可以承受怎样重量,从而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所以可见,项目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是有效开展项目教学法的基础,是后面一切项目教学工作的前提。
2.2设计的过程
这里以两个简单的项目设计过程作参考。当教学进度讲到工艺加工时,教师需要选择一个项目能解决划线、锯割、锉削、钻孔、表面处理等问题,同时通过项目的设计要求学生能学会掌握相关的工具。
项目一:要求把一块如图1的金属板(50×50)加工成图2所示工件。
该项目的设计过程涉及到划线、锯割、锉削等知识,可以找某个学生单独完成,也可以分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完成,时间10分钟左右。评价过后,可以适当增大难度。如要求把一块如图1的金属板(50×50)加工成图3所示工件,时间15分钟左右。这回可以叫几名同学同时操作,有的学生可能会不假思索地直接拿第一次加工过的金属板开始操作,方法就是锉削。有的学生则会思考过后,拿另一块新板,先划线,钻孔,再锯割,最后锉削完成。这时,教师就可以对每个成果加以评价、讲解,并说明哪种方法是最合适的,也可以很清楚地阐述为什么要先钻孔,再锯割的问题了。
项目二:设计一个简单的小铁锤模型(如图4所示)。
材料主要为长方体钢块和圆型木棒。制作虽然有些麻烦,但这个项目可以解决技术与设计1、2两册教材中多个知识点。如三视图绘制、轴测图的绘制、效果图的展现、设计分析、评价等,更为有价值的是学生在学习模型和工艺后,便可直接来制作小铁锤模型。这时就可以复习划线、锯割、锉削、钻孔、倒角、冲眼等,甚至拓展到攻丝、套丝及流程的时序,还有结构的连接等知识点,均可以用这个小铁锤来完成。而最有价值的是学生不但学习了理论知识,还可以应用到实践,这就是我们通用技术学科的宗旨。
一个合适的项目,一定是在设计过程中能普遍引起学生兴趣的,并且难度可以适时调整以方便教师讲授相关知识点,设计的过程是项目教学法中最吸引学生也是最考验教师的环节,一定要经过课前的精心准备才能开展,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2.3项目的实践过程
上述图3所示工件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用一块金属板(最好铝制品),划线、钻孔、锯割、锉削就可以做成图3所示的工件。其过程要求孔位准确,锯割面平整。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正确安装锯条,起锯的正确方法和动作要领。
其二,是用锉刀对锯割面进行修正,去除毛刺与尖锐处,并注意锉削的操作要领。
其三,使用划针、钢直尺、划规、样冲等划线时要压紧钢直尺,防止偏移。划针要紧贴导向工具,尽量一次划成。
其四,按照图纸要求划线定位,在钻孔中心处用样冲冲眼,注意敲击时要扶直样冲。
其五,按照钻孔的操作要领和步骤进行钻孔,并严格遵守“二要、二不要”的规定。
2.4项目结果的评价与反馈
学生的每一份设计作品,都包含学生辛勤的汗水,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也格外爱惜,教师要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作品的舞台,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在评价学生设计作品的时候必须慎重、严谨。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的努力有所肯定,另一方面也要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手段鼓励和激励学生,比如,笔者在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经常利用数码相机和摄像机,及时地把学生的活动过程和学生的作品拍摄下来,并且把它们上传到学校的网站上,供学生们下载。这不仅极大地增强学生们的好胜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的设计激情,而且也为其他教师和学生积累了教学素材和学习资料。如果能开展一些通用技术设计成果展示活动,向全校师生展示学生的设计成果,肯定会吸引更多的学生走进通用技术的课堂,带动学生学习通用技术的兴趣。
为了能使项目教学有序、有效、有节地实施,还必須对设计结果及时反馈。通过反馈、思考,教师才能及时调整项目的教学方案,避免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一再出现,有助于下一次项目教学更好地开展。
3项目教学中的教师行为
项目教学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虽然侧重于学生的实践,但并不是将教师边缘化。项目教学能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师精心设计项目,规划项目实践活动,在与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中掌控教学进程,及时处理课堂生成。项目设计的过程是项目教学法最重要的环节,项目的选择可以由教师课前认真准备,而设计的过程则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努力。这就好比修建一座大厦,教师就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不仅要设计图纸,还要在修建的过程中负责协调整个建筑队的各部分工作,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就是设计者、引导者和评价者。
3.1项目的设计者
教师必须对整个设计过程可能出现的各个细节问题都熟识于胸,才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课堂。当学生沉浸在实践的探索乐趣中,必然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火花,通往结果的路径不止一条,而学生的选择和想法当然无法预计,这个时候就考验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当学生另辟蹊径而教师对他提出的问题无法解答的时候,不仅有损教师自己的形象,而且很可能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导致教学无法顺利进行,这也是项目教学法对教师提出更高教学能力要求的体现,所以,只有课前认真地准备,才能保证项目设计的顺利进行。一个好的项目要有几个价值,其一,容易实现;其二,成本要低;其三,一个项目可以完成多个教学计划;其四,学生兴趣要浓厚。如教材中小板凳的设计,就是一个不错的项目。小板凳学生都了解,贴近生活,材料容易选择,可以选择木板、木条等,加工比较容易,危险系数较低。
3.2实践的引导者
当学生偏离了正确的设计过程,或者由于某种原因得出了错误的设计结果,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顺利完成项目教学,教师必须时时检查学生的设计过程,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引导或提醒学生,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延长教学时间,带来教学秩序的混乱。例如工艺的项目设计之小板凳,小板凳如果采用榫接,榫孔和榫头的制作就有先后顺序,至于先制作哪个凳脚,就没有绝对的先后了;讲到方案构思的时候,同样可以用到小板凳这个项目,已到学生参照实物进行构思,如造型、结构、外表色彩等,这样会更加直接,知识点落实得更好。
3.3结果的评价者
学生未曾经历项目教学法,已经适应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未必能一下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其次项目教学法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由于自身的动手能力不足等问题,很可能在设计过程中多次遇到困难,难免出现沮丧、失落等情绪,这时教师必须给以适当的点拔和鼓励,帮助学生度过难关。项目教学法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探索结果,不是为了难倒、难住学生。
4结束语
项目教学法应用于通用技术的教学,尚处于研究发展阶段,笔者仅凭多年来的教学经验,通过教材分析与文献学习,仔细梳理了项目教学法实施的可行性与可能性,发现项目教学法并不适合于所有的章节教学,虽然它在某些章节教学中存在着优势,但如果滥用项目教学法,很可能最后既浪费时间,又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所以在应用之前一定要认真分析教材,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行之有效。例如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发现问题等。
实践证明,在项目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而成为了一名向导和顾问。他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进,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教师也在观察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