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合作探究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2012-04-29沈晓理

成才之路 2012年18期
关键词:分工交流探究

沈晓理

新修订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做好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学习是个综合性的工程,包括接受学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方式。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出发,创设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进行观察、实验、计算、推理、验证,进而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中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人为完成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而走在一起,其中的冲突不可避免。此外,小组分工不当造成“优生独尊而差生靠边站”两极分化严重的不和谐局面,具体操作不当导致课堂教学一团糟的尴尬……这些问题怎样去改进?

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力争使小组合作探究教学发挥出最大的效能,这是教师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要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小组人员构成以每人都能参与为原则,不能“好生独占,差生靠边站”。小组内要分好工,组内设组长、代表发言人等。当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启发。

二、适当选取合作时机

小组合作是一种开放性、自由性较强的学习方式。当学生遇到的确不能独自解决的问题时,合作才有必要;当学生的观点可能出现分歧、思路可能有多样时,探讨才有价值。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节课中不宜过多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流于形式。

三、明确任务,有效合作

小组成员之间在学习基础、个人性格等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师要明确指出活动开展的目的、任务及具体操作步骤与方法,这是小组探究学习得以有效、有序进行的前提和保证。当然,教师也可以可根据活动需要对共同任务进行分解,这样既能够保证小组成员的共同参与,又能够保证合作的有效性,避免探究的盲目和无效。

如在《勾股定理》一课教学时,教师不妨进行如下探究设计:首先,明确活动任务——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出“赵爽弦图”。其次,指导并协助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任务分工。再次,督促、指导学生完成相关任务。通过这节内容教师真正感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只有与学生实践活动相互进行,并将学到的知识展现到小组合作中,才能形成知识的交融。

四、引导学生融于交流

合作需要分工,分工必须实现合作,交流是将分工引向合作的重要手段。当学生明确各自的学习任务后,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开始操作进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就操作中存在的疑问及成果进行意见交流,通过互相交流,将个人任务进行组内整合、归纳、分析,最终通过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如在《勾股定理》一课的教学中,同学们明确任务分工后,由于各自完成任务的一部分,相互间的协调交流是不可避免的,有的在做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有的在分析讨论“赵爽弦图”,拼的过程中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交流探讨,使共同任务得以轻松实现。通过活动,充分证明学生在交流合作中所获得的知识要比教师的讲授知识丰富得多,因为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拼图,而且比较直观地感受了图形的构成,更锻炼了动手能力,尝到了学习的乐趣。

五、注重评价,善于鼓励

评价是反馈的表现,鼓励性的评价是对学生开展活动的有效引导。活动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操作,认真倾听学生的交流,对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及时地以适当的形式进行评价,多做鼓励,避免批评,对错误的不当的行为要善意地指出并给予帮助解决,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当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学习及成果,要求学生清晰地表达个人意见的同时,学会真诚地征求别人意见或评价,进而通过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来实现合作。

学生的成长是在愉快的评价鼓励中进行的,良好的评价既可以促使学生间的友好竞争,又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小组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而又十分可行的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相带动、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我相信,只要我们正确运用,合理调控组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合作定能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明光市苏巷中学)

猜你喜欢

分工交流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如此交流,太暖!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