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族”词与新闻语言的时代感

2012-04-29杨海明陈倩仪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7期
关键词:时代感

杨海明 陈倩仪

【摘要】“追星族”、“啃老族”既因媒体而生又因新闻而红,这些近20年来产生的新词促成了准词缀“族”的产生,而媒体与新闻有巨大的催生作用。其产生过程为:媒体将社会热点浓缩为语言中的概念;构词语素,提取概念中关键语素作为激活人们认知联想的支点;按语言结构组词,将语素按句法规律组合为新词语。这些新词语的产生,媒体所起的作用巨大,而一旦出现新闻语就有强烈的时代感。

【关键词】“~族”词;新闻语言;时代感;媒体与社会

“追星族”、“啃老族”、“恐婚族”

“族”本义为民族,指“有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文化心理的共同体”。现在“族”也指“具有某种共同行为爱好特征的一类人”。当今以“a+族”(蚁族)、“ab+族”(追星族)、“abc+族”(爱车一族)形式构成的新词非常多,其中以“ab+族”结构为最多,其中“追星族”、“啃老族”等就是其中的代表。[1]

媒体浓缩事件。1989年5月,红极一时的“小虎队”从台北巡回演出到高雄,众多歌迷成群结队骑车一路追随并大呼“×××我爱你”。媒体浓缩这一事件就有“追星”一说并催生了“追星族”一词。不久便迅速蹿红,广泛应用。如:

(1)当代青年……“追星族现象”——对影星、球星、歌星……的疯狂迷恋,追逐、仰慕,关切与仿效,似乎已是超国界、超民族的全球青年的热点。(《当代青年研究》,1989年第2期)

(2)据考证,追星族的闪亮登场可追溯到唐朝。一个名叫魏万的年轻人为了一睹诗仙李白的风采,从河南济源的王屋山下开始,锲而不舍地追踪……(《青年博览》,2009年第12期)

(3)“我是从太谷县来的,骑了50多里地就为了看嫦娥剧团的戏。”68岁的李国义是个真正的“追星族”,他告诉记者,嫦娥剧团演到哪儿他就看到哪儿,风雨无阻,像上班一样准点。(《经济日报》,2012-02-16)

例(1)是学术刊物用例,例(2)是一般杂志用例,例(3)是报纸用例。但新闻语言在用“追星族”一词时则赋予了更多的新闻元素。如:

(4)《男篮机场客串“追星族” 偶遇天后王菲纷纷求合影》被球迷“追逐”惯了的中国男篮国手们,昨天也当了一把追星族。(《沈阳日报》,2012-06-05)

这是一篇新闻报道,标题是“客串‘追星族”,内容是“昨天也当了一把追星族”。用因浓缩事件而成的新词“追星族”概括“中国男篮国手们”偶遇“天后王菲”后的种种行为,语言有前卫、新鲜的感觉,其表达效果要比用一般的日常语言好得多。

“~族”直接反映了目前的社会现状,随着社会的激烈竞争、就业环境恶化、房价高企等原因,很多年轻人不就业赖在家里。媒体将这一现象浓缩为“像啃骨头一样,吃老人的养老金”,同时提取“啃、老”与“族”组成“啃老族”一词。这类人在当今不是少数,如:

(5)鞍山年轻失业群,惯出来的“啃老族”(《新华每日电讯》,2005-04-11)

(6)人不重视养老尊老的现象。一些“啃老族”只知道吃老人、拿老人,将老人当作自己的储蓄库……(《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9期)

例(5)“啃老族”专指“依靠老人收入生活的成年子女”。例(6)则是寻找“啃老族”产生的原因。

既然自己生活都不能保证,就更谈不上结婚生子了,因此就有了男性对婚姻的恐惧、女性对婚姻的依赖,这些社会现象反映在语言中,用“~族”构成相应的概括性极强的词语。如:

(7)伴随社会的快节奏发展,大龄剩男剩女、恐婚族、不婚族、闪婚闪离等现象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新闻晚报》,2011-06-16)

例(7)“恐婚族”、“不婚族”都是指到了婚龄而不结婚的人。

当今的中国社会,青年由于学业、就业、住房、事业发展等诸多的问题,及自我和社会认同的焦虑和幸福感的缺失,导致一部分人不婚,一部分人为钱奔命。对待婚姻,有一毕业就结婚的“毕婚族”,有年过30而不结婚的“不婚族”,也有对婚姻恐惧的“恐婚族”。

这类“~族”词已经被社会所接受并类推开来。出现的文本涵盖面极广,从正式学术刊物到网络文本都有。新闻语言运用这类词,既“准确、鲜明、生动、简单、通俗”又紧扣时代,反映社会现状,沟通社会大众十分得体。因为,社会存在、媒体创新、作为新闻语广为传播是新词语产生的原因。而“追星族、啃老族”则分别是媒体浓缩热点事件和社会现象构成新词的典型代表。换个角度看,新词语产生的过程背后也是语言为社会服务的三要素。

第一,社会要素。将社会存在概念化。当今社会多元化发展,各行各业明星辈出,追星是人们正常的心理需求。又因社会竞争激烈、城乡、教育与个体差异的存在,年轻人面对生存压力选择依赖父母生活。将社会现象浓缩为概念“追捧、娱乐明星”与“像啃骨头一样吃老人的收入”。“族”也会类推出“有相同爱好和行为的一类人”等概念义。[2]

第二,人的认知要素。人们在概念义中提取出能最大限度激活认识联想的两个语素作为信息支点。如提取“追(捧)+(明)星”、“(像)啃(骨头一样)+(依赖)老(人的收入生活)”凝固为“追+星、啃+老”[3]以激活认知还原社会场景。

第三,句法要素。将用现有构词系统进行组合:用形式“a+b+族”构成“动宾+族”结构,如“追星族”、“啃老族”、“恐婚族”。

“追星族”、“啃老族”、“恐婚族”的语义泛化

“追星族”、“啃老族”也是在与众多相近词语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追星族”出现之时就有歌迷、发烧友、捧星者、寻星者、吹星族等词语;而“啃老族”出现之时也有食老族、倚老族、傍老族、NEET、黏忒族、尼特族、长不大的孩子、口袋小孩等。最终是“追星族”、“啃老族”在竞争中获胜,这表明其语义与结构模式的匹配要胜过其他的词语。如:

(8)这是个明星“辈出”的时代,歌星、舞星、笑星、影星、体育明星或别的什么“星”,出奇的多。而每个明星的后面,往往都有一大群“捧星者”,人们称为“发烧友”,雅一点的称为“追星族”。(《四川日报》,1991-08-15)

(9)“啃老族”、“食老族”、“倚老族”、“傍老族”……对这帮“长不大的孩子”的称呼简直不一而足。……但在外来语汇中,这一新兴族群被称为NEET(我国港台地区也译为“黏忒族”或“尼特族”)。NEET,即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未在读书、受雇、培训)……以至于权威的柯林斯字典前不久也将“口袋小孩”一词收入其中,意指侵蚀父母退休储蓄金口袋的“小孩”们。(《解放日报》,2005-10-23)

“追星族、啃老族”作为新闻语的价值还在于,这些词出现后不仅使用本义而且有泛义用法。如:

(10)近年来的枝江农村,掀起了一场新的追星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追星族,令人钦佩!他们所追的不是影星、歌星,而是十佳农户标志牌上的红五角星……(《中华魂》,1995年第4期)

(11)《新三国》、《新还珠格格》、《新永不瞑目》……电视剧创作集体加入“啃老族”行列。翻拍十年前的倒罢了,几年前的也搞翻拍,难道我们的影视剧创作者真的江郎才尽·(《长沙晚报》,2012-02-02)

例(8)、例(9)表明“追星族”、“啃老族”是从众多相近词语竞争中胜出的;例(10)“追星族”指“追逐挂上十佳农户五角星标志的人群”,其内涵已经泛化了;例(11)“啃老族”指“电视剧热衷于翻拍创作而懒于创新的编剧与导演”,语义也泛化了。

这类泛化又促进了形式类化的发展,都是借用“a+b族”框架中的“追求”、“依赖”等语义来泛指有近似特点的一群人。只有“不婚族/恐婚族”一词还没有见到泛化用法。

“追星族、啃老族、恐婚族”与新闻语的时代感

上表中,对各类文本“追星族/捧星者、啃老族/傍老族、恐婚族/不婚族”出现频率进行了统计。可以看出,“追星族”、“啃老族”、“不婚族/恐婚族”在媒体中使用频率高,与新闻语言的发展息息相关,具有时代感。

“追星族”是浓缩“社会热点事件”(高雄歌迷狂热追随“小虎队”)而产生的;“啃老族”是“浓缩社会现象”(当今社会有的年轻人像啃骨头一样吃老人的养老金)而产生的;“恐婚族”是“总结社会存在”(当今的人既然不能自立,那么就更谈不上结婚生子了)。三者的结构模式为“ab(动宾)+族(词缀)”。因此“追星族”与“歌迷、捧星者、发烧友”相比,更形象、生动和准确。“啃老族”与“傍老族、吃老族、尼特族、新近失业群体”相比,更形象、深刻、通俗和简洁,因而应用广泛。“恐婚族”比较“追星族”与“捧星者”、“啃老族”与“傍老族”、“恐婚族”与“不婚族”在搜索引擎、一般网络语、官方网络页面语、学术期刊与权威语料库中的出现频率就可见一斑。但学术文本与新闻媒体文本同样用“~族”词语,差别还是有的。举例比较:

(12)说这是一种人,不如说是一种心态。改革开放中的社会正变得绚丽多姿,而“追星族”只是现实生活中折射出的一道浓烈的彩带……明星·追星族!(《电影评介》,1994年第2期)

(13)少女成“专业追星族”。从12岁起,莎拉就开始了她的追星生涯。由于莎拉的家就住在洛杉矶市明星扎堆的比佛利山庄附近,她常常碰到大场面,或在街上遇到外出购物、遛狗的艺人。莎拉称,只要时机合适,她就会冲上去请求这些明星与她合影留念……久而久之,莎拉渐渐成了一名“专业追星族”。(《扬子晚报》,2012-06-01)

例(12)是18年前的文本,将“追星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其目的是要回答“追星”在当今社会是一种病态表现;例(13)是当代的新闻报道,客观描述社会上存在的追星现象,其目的是要告诉公众一个美国“16岁的女孩”如何成为“专业追星族”及生活“奇遇”。

学术文本严谨、专业性强,只称“追星族”。而媒体文本通俗、时效性强,在“追星族”前又加上“专业”二字,显示了“追星族”在18年间的发展变化,由一个新词产生出新词组,体现了新词的能产性,更显出了“追星族”一词的时代感。由此可见,媒体浓缩社会热点、社会现象并根据认知和句法结构规律创造出新词,这既是媒体语言应用的一般倾向,也是语言发展演变的原动力之一。[4]“追星族、啃老族、不婚族/恐婚族”就是这一倾向的代表,其本义与泛化义的应用既是媒体催生新词,也是新词增进新闻语时代感的典型之一。

[本文为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半个世纪以来汉语语法变异研究》,项目批准号:09YJA740052;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项目《近30年来汉语语法变异研究》,批准号:09J-19]

参考文献:

[1]许赛群.潜在名词后缀“族”的虚化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杨海明,文灿.事件指称的发展[J].鲁东大学学报,2011(3).

[3]周静,杨海明.语言表达的缺位与补位——从“长期以来”与“一直以来”的竞争、互补与融合说起[J].语言文字应用,2007(1).

[4]杨海明,周静.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杨海明为暨南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陈倩仪为暨南大学中文系硕士生)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时代感
时代感·形象性·情感化——周克芹给予中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的启示
论雪漠的“边地”书写
冲破题材限制,提升电视剧品质
中国建筑的传统化和时代感
纪录片的大众化思考
穿越时空的吉祥记忆
简析网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对时代感的构建
以鲜明的时代感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参与
浅析《琼奴传》的主题与情节处理
如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