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鲜明的时代感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参与

2017-02-23吴伯奎

文教资料 2016年30期
关键词:时代感学生主体性

吴伯奎

摘    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课堂教学的时代感是教师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关键着力点,要在把握教材主题的前提下,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坚持历史主义的态度,提炼富有时代感的教学案例,使纲要课的知识功能和价值功能得以发挥。

关键词: 学生主体性    教师着力点    时代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以历史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这门课程的意义显然十分重要,也取得重要成绩,而从现实情况看,这门课程自2007年开课以来面临自身的一些问题,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为:一是教学内容历史性强而现实性较弱,在课堂上容易仅仅讲历史而讲历史,注重课程的历史性,而忽视了教学的教育性,二是思想性强而趣味性不足;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被教材局限,这样的教学容易让学生觉得老师在空洞地说教;三是教学手段理论性强而实践性少;四是教学形式灌输性强而探究性少,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形式,师生间形成“你说我听,你问我答”的僵化局面[1]。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自主性学习,学习方法呆板,主体地位未能得到体现。

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理论课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旨在围绕学生这一主体,使学生得到良好思维方法训练和深层次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所以当众多教育工作者面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面临的困境时,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于学生主体性的积极发挥上,进行众多主体性教学改革,并形成大量积极有效的经验,这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和研究都不无裨益。本文在此基础上认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课堂教学的活跃、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增强“纲要”教学的时代感。通过历史和现实的紧密结合,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作用,有效强化教学效果,达到育人铸魂的目的。

首先,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必须树立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共同意识。不能“在尊重‘学生主体原则的表面现象下,形式化地关注了‘学生而实实在在地忽视了‘教师”。主体性教学不是摒弃老师的作用,而是在现代教育中,面对社会的期望,教师要对自身的角色进行全面的自我认识,不停进行自我塑造。大学教师应该承担什么?耶鲁大学校长莱文认为:第一是清晰的交流,第二是激励学生,第三是鼓励独立思考。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认为:第一是教学问,做学问;第二是言传身教,教会学生做人;第三是引导学生,把他们培养成为真正有不同个性的人[2]。他们的看法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强调老师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在引导学生主体性参与过程中,教师必须从居高临下的传授者变成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新型教育理念,勇于重建师生关系。由此可见,主体性教学的改革不仅需要教师有全面的知识架构,还要有教育学及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娴熟运用,要求教师必须是复合型的教育者。

其次,当代大学生有自身不同于以往的思维方法。出生于改革开放以后,“90后”的青年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他们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完全是在一种全新的时代环境下形成的。他们往往不是从历史来认识现实,而是从现实来反观历史。这个思维方法在于对历史的兴趣注入更多的现实观照,使了解历史与认识现实紧密结合起来[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讲述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里面有丰富的内容,但教材主要通过不同的关键事件将这一段历史串联起来,以及相关事件的历史经验教训等,相较于中学历史课本40多万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浓缩为20多万字,教材趣味性大大降低,如果教师只是把教材中的“现成理论”,传达给学生,而不关心学生是否真正懂得这些思想理论,并在思想上真实地受到触动。那么教师只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或“传达者”。教学缺少了现代视角,学生对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一些重大问题的现实意义的认识将会是模糊的;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的掌握也就难以尽如人意,影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是如此。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解释历史、说明过去,更是更深刻地认识现实。它除了要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之外,还要以满足现实社会对历史的各种需求为目的,以“有用”是否为标准,体现这门课程的社会功能,这是这门课程的生命力所在。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應该满足于仅仅停留在对历史的客观描述上,而应以历史为武器,对现实进行反思,从历史研究中得出对现实的进步有某种积极意义的东西,以影响现实的历史。因此,教学要有时代气息,反映时代要求,与时代大潮同潮共涌,与历史发展互相激荡,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为学生今后一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提供文化的、道德的素养。要提高教学的时代感,应该注意几点:

一是要宏观构建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主题。什么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主题,《纲要》教材编写首席专家沙健孙认为:“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而斗争,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他进一步明确指出:“有人认为,近现代史只有一个主题就是现代化,十五大明确否定了这一个看法……要实现现代化,首先要进行革命,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但是,也有人指出:“现代化研究作为史学界一个具有较大影响的研究范式,《纲要》没有做正面的阐述。”[4]这是教材的一个缺憾。另有人主张:“从现代化视角来把握《纲要》的主线,既可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又能达到课程设置的目的,从而提高课程的实效性。”[5]这些分歧更提醒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分析,具体课堂教学不能脱离主旨,专讲野史艳史来博得眼球,偏离教材主旨。

二是坚持历史主义态度。教学必须从史实出发,把握历史的脉搏,揭示历史的真谛,如果只是从经典著作家们的某些理论原理、概念甚至是从只言片语出发,把生动复杂的历史现象纳入事先设计好的框架中,用片断的历史史料做理论的注脚,历史教学就会背离其既定目标、原则、任务,失去求真求信的本真而沦为政治的婢女。在教学中随意贴标签、拖尾巴,或是信口开河、牵强附会,也会失去有血有肉的具体生动的内容而成了干巴巴的空洞说教,思想政治教书育人的目的就难于达到。以历史细节论证逻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必须贯穿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三是关注社会热点,探索教材重大问题的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提炼富有时代感的教学案例。“纲要”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更有专家学者如张建国提出,“要注意‘三个选择的曲折性、复杂性和长期性问题”,并认为“‘三个选择是历史的、动态的,是一个至今还未完成的历史过程”。历史的巨大投影刺穿今天并还将投射到未来,这决定了在“纲要”教学中必须注重时代感。以现代视角深刻反思过往,以图将来,这正是“纲要”学习的价值,也是这门课程的生命力所在。这就决定了教师要在把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探究其规律性的东西。古人讲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其指向还是其对现实的充分关注。在教学中增强时代感,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观察当今社会,认识现实生活,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时间维度的连续性而言,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任何节点的内容都影响今天的现状与未来的走向。大多数当今重大事件都能在近现代史中找到根源[6]。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回溯中国近现代史丰富多彩的历史进程,感受一代代中国人的挣扎和奋起,将它和当今时代的困境和荣光结合起来进行讲述、讨论、评判,让学生认识到今日中国乃是昨日中国的延续,经受西方冲击的当代中国还带着新生的阵痛,又面临现代化大潮的洗礼,并将融入和形塑当今世界,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高度、政治觉悟,进而理解和关心国家社会的发展历程,现实问题和未来前景,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大格局中把握自己的人生航向,增强社会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时,还要注意和当前流行的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联系。大学生已经在初高中阶段接受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已经初步具备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大学学习阶段,是人生踏入社会的“预热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经过青少年时期的熏陶和积累,将在大学教育时段进入雏形定型的过程。大学生与中学生的区别之一,就是怎样选择人生和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已经成为现实的问题进入他们的头脑。因此,他们的现实敏感度很高,社会观察欲很强。“纲要”课程教学不能脱离大学生的这种需求,教师应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距离,不仅要向大学生灌输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更要向大学生揭示中国近现代历史链接下个人自身发展的取向。教师只有加深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分析、探究,及时答疑解惑,才能纠正学生对“纲要”课知识旧、道理空的片面认识。

纲要的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只有通过历史感和时代感的充分结合,拉近中国近现代史与大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最大限度地增强“纲要”课程的吸引力,才能充分发挥历史咨政育人的功能,实现课堂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纲要”也才能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参考文献:

[1]叶云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今日湖北旬刊,2015(6).

[2]王岩.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二识[J].江苏高教,2006(2).

[3]齐卫平.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师素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6).

[4]曹守亮.正视总结继承发展——2007年高教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理论特色[N].光明日报,2008-08-10.

[5]詹于虹.现代化视角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线的把握[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6]李光辉,陈天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时代感问题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

猜你喜欢

时代感学生主体性
时代感·形象性·情感化——周克芹给予中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的启示
中国建筑的传统化和时代感
浅谈“故事教学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