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吴正宪《重叠》一课有感
2012-04-29王芳
王芳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按这种标准来衡量,吴正宪老师肯定是当之无愧的“好”老师。吴老师在学习积累、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多地进行了思考,并以她的智慧点燃了学生创造的热情。在欣赏了吴老师精彩的数学课堂以及教学理念后,更加让我有所感悟。
感悟之一,情境设计有情有理,真实有效。
在这节课的引入部分,吴老师先叫了一名男生,说:“有一列队伍,从前面数你是第五,从后面数你也是第五,这一列一共有多少人?”这样,能让孩子真正融入到这个情境中,比仅仅以多媒体出示更贴近学生。有的孩子马上回答11个人;也有的细心数一数是9个;还有的孩子在本上画一画……仅仅是开始的这一活动,学生在课堂上不只是听数学、看数学,更多地是练数学、做数学,初步在数学思维活动中去经历、体验和探索。吴老师在课上非常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形成,在不知不觉中如春风化雨般地对孩子进行渗透,我觉得这才是《新课程标准》下课堂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感悟之二,探究过程多层并进,互动生成。
探究《重叠》这一课,由“参加语文小组的有5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7人,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开始。探讨的问题逐层深入,每一个问题都能贴合学生的理解能力,逐步“煽动”“诱导”学生一步步去探究。“参加小组的学生还有其他可能吗?”这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初步有了“重叠”的想法。然后,吴老师在黑板上贴上: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让参加各小组的同学对号入座(在对应的下面贴上学号)。在男生和女生争夺4号和5号同学的时候,整堂课出现了高潮,“集合圈”的出现,说明学生对“重叠”实现了真正的理解。最后,吴老师只用了12个写有学号的圆形卡片和两个分别描有5个和7个黑点子的椭圆形图片,就将所谓的“重叠问题”讲得清清楚楚。
感悟之三,于细微处,培养好习惯。
认真品读吴老师的课堂,你会发现,在每一个环节,她都会“回头看”。开始的一列队伍,同学们得出“9”这个结果后,吴老师追问:“得9对吗?你可以数一数,也可以画一画。”即使学生用多种方法去理解这个问题,也在不知不觉中渗透给学生要“检查”的思想。细心观察,吴老师在每个环节都有这样的追问,既培养了学生严谨、认真的好习惯,又能巩固和掌握所学的方法,一举多得。
吴正宪老师总在说这样一句话:“教育就是点燃,就是唤醒。”细细地品读,吴老师正是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爱心去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给每一个孩子,甚至是学困生一个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唐山市丰南区丰南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