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中华文化本根教育的游学之旅
2012-04-29王荣霞,于建福
王荣霞,于建福
摘 要: 中国大学一定要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所培养的学生理应具有中华文化气质和文化底蕴。利用中华文化尤其是儒学沃土中蕴藏着的丰厚资源,采用学游结合、寓学于游的教育方式,积极而有效地开展中华文化本根教育,以利于大学生人格完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件富有远见并带有根本意义的大事。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儒家文化寻根之旅”为案例,对大学生游学活动进行总结和审视,以期对完善当今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有所裨益。
关键词:文化自觉;儒学;寻根之旅;本根教育;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8381(2012)02-0036-0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战略,发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员令,明确提出“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的使命[1]26。如何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者和积极弘扬者,成为当代先进文化及文化强国的合格建设者,是当代大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 大学生人文素养需要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
中国高等院校一定要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中国的大学生必须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得到熏陶和滋养。培养既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气质和深厚文化底蕴,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中国高等院校肩负的神圣职责。然而,长期以来,在教育实践中,由于过分看重知识教育的工具价值,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轻视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人文素养堪忧,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的人文素养也不容乐观。仅就大学生而言,有的对本民族的文化缺乏基本的认知和认同,对中华优秀文化缺乏起码的温情和敬意,有的则对真善美的价值缺乏执著与追求,甚至不知道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做人的道理。这种无根的教育已成为困扰当代教育的难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此灿烂辉煌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正如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1]26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中华民族屹立千年的基石,民族文化也理应成为当代青少年教育的宝贵资源。一个人只有耳濡目染,深切了解和感知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才能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才会真正意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当今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中外文化全面交流的崭新时代,难免会出现种种思想混乱现象。特别是青年学生,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在这一时期固其本根,给予充足的精神营养,就难以使他们成为建设现代化中国的栋梁。
以培养未来工程师为己任的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作为一所工科院校,认真研究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工程师的有效培养模式,尤其是在引导学生熟悉中国典籍,加深国学修养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学校特别强调继承中国古代“知行合一”的优良传统,鼓励和要求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阔视野,树立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同时促使学生立足现实,与祖国现代化建设紧紧联结在一起。“儒家文化寻根之旅”作为该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策划的系列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之一,就是该校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而进行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西有泰岳、东临沧海、北有黄河、南有圣人的齐鲁大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鲁国故地,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之誉。前往齐鲁大地修学,漫步“至圣”孔子和“亚圣”孟子之圣迹,就地聆听儒学名师教诲,探寻儒家文化之源流,必将得到不少教益和启示。几经切磋琢磨,反复酝酿和论证,“儒家文化寻根之旅”于2011年7月初顺利成行。寻根之旅的核心成员是来自学校各个院系22名大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或是选修过《论语讲读》和《孟子讲读》课程,或是参加学校“人文知识大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对孔子、孟子及其思想有了初步了解,多数对中华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深的敬意。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寻根团队也包括25名来自教学一线的任课教师和管理人员。
二、 探寻儒学源头活水,滋养学生人文情怀
孔子开宗立派,首创儒家学说,然而,追根溯源,其思想的一个重要源头正可以上溯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开山鼻祖——周公。“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二子”,正所谓“孔子习周公者也”[2-3]。基于此,寻根之旅从探访孔子所崇拜的周公之庙开始。想当年,孔子怀着温情与敬意,“入太庙,每事问”,盛赞“周公之才之美”,感慨“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表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感叹“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4-6]!由此足可以想见孔子对周文化尤其是周公满怀的敬佩之情。沿着先师的足迹,寻根团队怀着崇敬之情过“棂星门”,静观东西两边刻有“经天纬地”、“制礼作乐”的石坊;入“成德门”,康熙御碑前体会古代帝王对周公的由衷敬仰;进“达孝门”,元圣殿前瞻仰周公塑像,欣赏“明德勤施”雕龙金字巨匾和由清乾隆帝手书的“官礼功成宗国馨香传永世,图书象演尼山绕绪本先型”之楹联,感悟周公这位西周杰出政治家的“敬德保民”的民本思想和“制礼作乐”的丰功伟绩。
知孔子其人必先知其身世,有必要寻访圣人诞生之地。告别周公庙,寻根团队驱车来到距曲阜市区25公里的孔子诞生地——尼山,下榻在尼山脚下的尼山聖源书院。尼山拥有许多反映孔子生平和文化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这里虽无三山五岳之雄奇,却因孕育了圣人孔子而历史独有,文化独具,资源独占,地位独享。寻根团队在尼山孔庙拜祭先师和七十二贤,启圣王殿前追忆陬大夫的赫赫战绩及其启圣之不凡;颜母祠前感念颜征含辛茹苦抚育孔子之艰难;智源溪畔寻找仁德化身和智慧源泉;观川亭上试听“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然长叹;中和壑(尼山砚沟)里体会孔子渴求万事万物达于和谐境界的中道观;夫子洞(坤灵洞)前感念“祷于尼丘得孔子”及“凤生虎养鹰打扇”之美谈[7]。回到尼山聖源书院,寻根团队聆听了儒学研究专家、尼山圣源书院执行院长刘示范教授的专题讲座——《夫子洞前学孔子》。刘教授介绍了孔子的生平事迹及其所处的时代、孔子的思想及其影响,带大家重温了反映孔子思想的代表作《论语》。他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讲解,使听者仿佛走进历史的隧道,亲聆圣贤的教诲,也让大家在尼山圣地进一步认识了孔子。观山之意不在山,在乎寻古沐圣灵。伫立于五老峰前,站在山枣丛针刺倒长、“扳倒井”井壁倾斜和柏之似笔的神奇之地,师生们惊叹于五老峰的瑞气,尼山的灵性,感悟孔子从山水和自然当中汲取灵感,创立儒家学说,开创私学之先河,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茫茫宇宙,星有明灭,唯有圣贤的思想与之永恒!
尼山,孔子出生之地;孔府孔庙,留下了孔子讲学和生活的圣迹;孔林,孔子安息之处。从出生地到葬身处,这是一个完整的人生轨迹,记载了孔子73年人生岁月的不朽历程。孔子被尊崇,在孔庙一座座门坊招牌上得到活灵活现的体现。“棂星门”,寓意孔子犹如天上文星而感召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圣时门”,借孟子之言称颂孔子是最顺应时代的圣人;“弘道门”,指孔子弘扬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大成门”,昭示孔子是集先贤之大成的人;“金声玉振坊”,借孟子之言赞美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太和元气坊”,表明孔子的思想如同天地化育万物;“德配天地坊”,彰显孔子的道德像天地一样伟大;“道冠古今坊”,意味着孔子思想古往今来一以贯之。步于其间,不时涌起一种深沉凝重的民族自豪感。寻根团队大成殿前祭拜先师;东西两庑瞻仰历代贤人;成化碑前感念动乱留下的遗憾;“诗礼堂”中领悟“诗礼传家”的意蕴;鲁壁旁遥想历史风云几多变幻。驻足于杏坛之前,追忆授徒三千的盛况,仿佛看到孔子“循循然善诱人”令弟子“欲罢不能,既竭吾才”的场景,想见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路的忠厚率直,子贡的聪颖善辩,曾晳的潇洒脱俗,确有当年司马太史“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之感。游走于圣迹殿内,感念孔子不辞辛苦周游列国“累累若丧家之犬”的无奈和凄凉,在清贫与困厄中仍“弦歌不绝”、“习礼于大树下”的执著,情不自禁地吟诵圣迹殿内留下的那首《大哉孔子》赞歌:“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以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寻根团队在孔府里体会“天下第一家”的特殊地位和非凡气派,感悟一句句沉淀千年的治家箴言;孔林里膜拜于“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前,徘徊于“子贡庐墓处”,思索儒学之厚、礼学之深,感动于弟子与孔子留下的深厚情谊。拜谒孔府、孔庙、孔林,犹如与一页页风干的历史对话,深深地震撼着心灵。齐鲁的水土养育了孔子,也滋养了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两千多年来,人们尊孔,敬孔,也不乏批孔甚至倒孔,但孔子的思想却依然影响着人们,历久弥新,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生活于“礼崩乐坏”、“世道衰微”、“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动荡不安、新旧交替时代的孔子,心忧天下、修己安人的担当精神深深触动着每一位寻根学人。
“泰山岩岩,鲁邦所瞻。”这是孔子晚年所删定的《诗经》中对泰山的赞叹。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借助泰山之力而开阔眼界和胸襟;孔子临终所唱“泰山其颓乎!梁柱其摧乎!哲人其萎乎”的最后歌声,竟然将自己的生死与泰山相联系。难怪明代严云霄在《咏孔子庙》中曾有“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之誉。沿着孔子“过泰山”“登泰山”的足迹,寻根团队来到坐落于五岳独尊的泰山和泰山学院。泰山学院是我国唯一一所以“泰山”命名的大学。该校深受厚重的泰山文化的滋养,形成了鲜明的泰山文化特色。寻根团队在泰山学院副院长、著名旅游策划专家、泰山研究院院长王雷亭教授的带领下,参观了湖光山色、美丽如画的泰山学院校园,听取了著名泰山文化学者、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副院长周郢老师的学术讲座《天下泰山》。周郢老师娓娓道来,向大家讲述了泰山从儒学圣山到帝王之山的历史。他充满深情的诠释,加深了大家对泰山深厚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强化了大家迫切登游泰山的心情。登泰山,艰苦而快乐,不仅检验了师生的体力,磨炼了师生的耐力,更见证了不离不弃的真挚友谊及“泰山石敢当”的担当与威力。寻根团队从岱庙出发,一路攀登,过孔子登临处,越中天门,登十八盘,到南天门,至瞻鲁台,夜宿泰山顶。从山脚到山顶,三里一旗杆,五里一牌坊,摩崖碑刻林立,宫观庙宇点缀,登游其中,宛如穿越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大山因圣人的光顾而成为文化的巅峰,五岳独尊;圣人因大山的滋养而成为文化的巨人,千古独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热汗被天风拂干,激情被理性冷却,沉静思考,感悟宇宙的浩茫、自然的博大、时空的倏忽、自身的渺微;进而慨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励自己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奋进之信心,奉献之无穷。
三、 寻根之旅意味深长,本根教育任重道远
中华文化是中国人的根,不懂得、不认同中国文化就很难算是真正的中国人。弘扬根植于中华大地的文化精粹,呵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形成的核心价值观、核心精神理念、核心道德信仰,应成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根基。以孔子思想为基础的儒家文化,作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积淀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群体智慧和对人生的关怀,对中华民族品格和特性的形成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作为一种文明成果,是今天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得以借鉴的宝贵遗产。石本无火,相击乃迸发灵光;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成涟漪;圣迹本属文化遗产,游学能唤醒“沉睡着的力量”。游学就是与圣贤晤面和对话,分享其思想、情感,受其智慧的启迪,获取心灵的滋养。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的鲁国,既属于那个时代,更属于他生于斯长于斯的鲁国。探究孔子和儒家文化,既要考虑其时代性特征,又要注意其地域性印痕,只有这样,对孔子和儒家文化的认识才会更客观,更接近真实。儒家文化寻根之旅以“走近孔子——探源儒家文化”为主线,通过“以学为主,学游结合,学为先导,游为延伸”的活动方式,实地实事地探访鲁国故城遗址和周公庙、孔子诞生地尼山、泗水源头泉林、曲阜孔府、孔庙、孔林以及美丽如画的泰山学院和五岳独尊的泰山,期间贯穿以学术讲座,交流讨论,对师生展开深层次的文化浸濡。活动将师生置于先师孔子亲自触摸过的山水间体验儒家思想,净化心灵,在凸现孔子及其儒家文化基本特点的同时,做到与齐鲁大地人文资源的有机结合,从而把“山水圣人”的旅游之地变成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又一课堂,使师生在游学体验的过程中,对中华文化增添了一份温情和敬意,同时体悟了生命,陶冶了情操,增长了知识,提升了境界。诚如在交流讨论中一位老师所说,“本次活动是一趟寻根之旅,一趟文化之旅,也是一趟心灵之旅,孔子一生不畏艰难,上下求索,‘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崇高人格和教化力量深深震撼着我们!亲临儒学圣地,感悟儒家文化的魅力,既是普及传统文化知识,更是对师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染。大家在游学过程中,接近中国人的精神故乡,增强了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成功的人文教育,必“读其书,知其为人”,必“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8]正如余嘉锡在其《目录学发微》中所解释:“吾人读书,未有不欲知其为何人所著,其平生之行事若何,所处之时代若何,所学之善否若何者。此即孟子所谓知人论世也。”读万卷书学而时习之,行万里路实践出真知。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游学”的传统,游学活动以其特有的魅力备受古今学者文人的青睐。从游学洛邑考察周文化的孔子,到游历稷下学宫讲学的孟子荀子,从寻访人文史迹的司马迁,到游遍山川实地取材的郦道元,无不在游学中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实地体验其丰富内涵。可以说,游学活动为古今学者文人成就梦想、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儒家文化寻根之旅通过实地实事的“耳濡目染”的游学活动,使参与其中的师生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之渊源有了直观认知,对儒家文化的精髓有了深切感悟,其人文情怀在“润物无声”中得到了熏陶和涵养。
唐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利用中华文化沃土中蕴藏着的丰富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资源,积极而系统地开展中华文化本根教育,是一件富有远见卓识、带有根本意义的大事。儒家文化游学活动是一种效果直观而持久的素质教育模式,是教育过程中最生动活泼而行之有效的一个环节。通过将大学生置于中华民族大的“时空观”的教育体验活动中,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大学生人格完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知人论世”的方法可解决读其书不知其人的缺憾,其“实地实事”的特点可调剂现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其“知行合一”的性质可弥补“死读书”的弊端,其人格培养的功能可对症当今人文关怀的欠缺。同时,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其育人智慧,有利于丰富学校教育的内涵。本次儒家文化寻根活动主要组织者、人文社科学院院长闫笑非教授深有体会地说:“今天的很多老师,在青少年时代没有受到很好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在他们成为老师后怎么能够教育学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呢?不是不想教,是不会教。文化游学活动是给老师和学生补上这一课的最佳载体。”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寻根之旅启程之前,每名师生都根据活动安排做好前期准备。出发前,学院编撰了《儒家文化寻根之旅手册》,作为此次寻根之旅的文化基础,人手一册。每天活动结束后,主讲《论语讲读》、《孟子讲读》、《中国新诗阅读》课程的老师都要组织大家座谈,就地畅谈收获,及时交流心得。会计学专业费晓宇同学感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充溢着浓厚的人文色彩,我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感到自豪。”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李杨同学在发言中谈到:“寻根之旅让我大开眼界,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也让我明白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含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陈泽同学则说,“此次活动,对于我而言收获的不仅是文化本身的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经过此次活动我对自己的生活态度有所反思,有所感悟。”市场营销专业吕凯士同学说“我要以孔子为榜样,把行为守礼、做事守义,处事守仁、好学多知和交友守信作为自己修身的标准。”英语专业潘九丞同学表示,现在很多“90后”对孔子的了解只局限在书本,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诵读经典和文化寻根之旅等类似的活动。
游鲁国故地,如品读一部经典名著,愈品愈觉意味深长。这不仅是对孔子的追思与缅怀,更是为了学习和继承他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价值取向,以天下苍生为念的人文情怀和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齐鲁大地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在孔子之前数千年,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就出生在尼山西北方向的寿丘,之后上古“五帝之一”的少昊葬身在寿丘北侧,如能拜谒,或能感悟炎黄子孙的寓意;商王帝乙之长子、周代宋国的始祖微子,被孔子誉为“三仁”之一,寿终后葬于今微山岛西北部高岗上,如能拜谒,或能体味仁慈贤明、勇于直谏的微子品格;孔子弟子遗迹——颜庙及陋巷就在离孔府孔庙不远处,若能拜谒,或能加深感悟“孔颜乐处”;若自曲阜城南行半小时,拜谒孟府、孟庙、孟林,或能“观其发越”,加深理解“孔孟之道”之意蕴。虽然本次文化寻根活动还仅仅是一次尝试,活动路线和内容还有待进一步补充完善,但其将大学生素质教育植根于中华沃土中的游学相伴、寓学于游的教育方式,将大学生置于中华民族大的“时空观”的教育体验活动中,能产生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也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案例。作为学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负责人,郭文莉院长在纪念孔子诞辰2562周年经典诵读活动的讲话中强调:“学校举办一系列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是希望老师们以孔子为师,以经典为友,为人师表,诲人不倦;希望同学们读好书、做好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希望大家做有德之君子,做好学之学子,做博学之才子,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做出自己的贡献。文化寻根活动一定要继续开展下去,并且要越做越好。”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9]这对完善当今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和“卓越工程师”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毫无疑问,大学生人文素养需要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里,成长中的“卓越工程师”尤其如此,积极而系统地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本根教育,打造具有中华文化气质和素养、具备崇尚科学和追求真理思想的卓越工程师,将是工科院校持续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 本社编.二十二子•淮南子•要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08.
[@3@] 本社编.二十二子•扬子法言•学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12.
[@4@] 本社编.四书五经•论语•八佾[M].北京:北京线装书局,2007:9.
[@5@] 本社编.四书五经•论语•泰伯[M].北京:北京线装书局,2007:14.
[@6@] 本社编.四书五经•论语•述而[M].北京:北京线装书局,2007:12.
[@7@] 本社编.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M].长沙:岳麓书社,1988:408.
[@8@] 本社编.四书五经•孟子•万章下[M].北京:北京线装书局,2007:54.
[@9@]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2).
(责任编辑 东 彦)
Making a Root瞫eeking Tour of Chinese Culture:Taking the Case of “Cultural瞦uality Education Activity”of 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玏ANG Rong瞲ia1, 3, YU Jian瞗u2
(1.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2.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2617, China;
3. President餾 Office, 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102617, China)
Abstract: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have their roots in Chinese culture and their students should have quality and rich deposits of Chinese culture. So it is of foresight and fundamental significance to conduct root education in Chinese culture to 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ir personality, cultivate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orm correct values by making use of the rich resources of Chinese culture, especially Confucianism, in the combine瞝earning瞐nd瞭ouring or learn瞭hrough瞭ouring form. The present article summarizes and examines college students study tours by taking the case of “Confucian睷oot睸eeking睺our”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with a view to helping improv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cultural consciousness; Confucianism; root瞫eeking tour; root education; humanistic 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