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美国高等教育的特点看创新型人才培养

2012-04-29王盛水

高校教育管理 2012年2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

摘 要: 通过对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介绍,深入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化特征;教育体制的灵活性特点;教育模式的特色性;特点鲜明的评估认证体系;先进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如何借鉴美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出5点思考:创新教育理念,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教育改革;创新高校管理体制,创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宽松学术环境和氛围;创新研究生培养体系,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创新教学模式,实行开放性办学;创新师资队伍管理模式,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高校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8381(2012)02-0065-07

在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发展,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科技创新;无论是文化繁荣,还是社会进步,都迫切需要人才。知识和人才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高层次人才已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力量。所以,要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经验,加强教育体制和机制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加速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小康社会的战略性选择。

一、 美国高等教育的特点

美国从建国初期就十分重视发展教育、实施教育建国和教育强国战略。美国具有重视教育的悠久历史,教育已成为数百年以来大批移民美国化并实现美国梦的有效途径,教育是使美国成为一个统一体的关键举措。在美国教育发展历史上,始终把扩大教育机会和提高机会均等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

从20世纪初以来,美国一直保持世界教育领先地位。上世纪40年代美国率先基本普及高中教育,比欧洲早30—40年。美国高等教育最为普及,高等教育在校人数无论是占全国人口的比例还是占同龄人口的比重都是世界最高的。1971年美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超过50%,比欧洲早30年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据2007年统计,目前美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81%。2006—2007年度,美国教育开支占GDP的7.4%,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5.5%[1-2]。

根据《2006—2007年度美国教育统计摘要报告》,美国共有6 463所高等院校,其中提供学历教育的有4 276所,提供非学历教育的机构有2 187所。由此可见,美国高等教育规模庞大,学生数在世界占第二位,仅次于中国。

美国高等教育不但规模庞大,而且水平很高,在2005年世界大学前200强中,美国有54所;在世界前10强中,美国有7所;美国高等教育在全球竞争力排名中高居榜首[3]。

(一) 美国高等教育的多样化特征

美国的高等教育制度鼓励各州和各高等学校形成自己的教育模式和办学特点,所以多样化是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显著特点,其表现为:

1. 学校类型的多样化。从办学属性上分,美国高等学校分公立学校和非盈利性的私立学校以及营利性私立学校;从颁发学位类型上可分为颁发副学士、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以及侧重于实用专业性学位证书;从办学层次上又分两年制社区学院和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的四年制本科学院以及重视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的研究型大学。因此,美国多数高校是属于大众型,具有开放录取学生的特点,保证大多数适龄学生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少数大学(即研究型大学)是属于精英教育型,引领美国乃至全世界学术及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2. 办学模式的多样化。美国是最典型的高等教育分权型的国家,根据美国宪法规定,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属于各州管理的事务。联邦政府无权决定教育事务。因此,美国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教育模式,全美50个州各自决定自己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模式,形成各州自己的办学特点。这是由于美国特殊的历史进程决定的,全社会重视机会平等和社会流动。这种社会历史进程表现在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上的特点是“自下而上”形成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由政府设计而成的。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美国高等教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秩序。这种“特有秩序”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具有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独特性,最不容易被模仿,各学校之间也不容易出现“相互攀比”和“趋同”现象。

3. 学生年龄构成及经费来源的多样化。美国大学生年龄构成呈现多样化特征,除传统年龄段(18岁—22岁)学生外,非传统年龄段学生越来越多。美国高校的经费来源也是多种多样,如政府财政拨款、学费收入、捐赠、基金投资收入和社会服务收入等。联邦政府对高校的影响都是采取间接资助的方式,而不是直接资助方式,这样可促进学校之间的竞争。校友捐赠是美国高校经费的重要来源,各校都十分重视校友工作,设立校友工作专门机构,例如,加州伯克利大学(UC睟erkeley)有200人专职队伍做校友工作,由一名校长专职负责,他们做校友工作的投入与回报的比例为1 ∶16,即投入1美元可回报16美元。

(二) 美国高等教育的灵活性特点

美国高等教育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教育体制的灵活性”。美国大学实行学分制度和学分互认制度,使学生有较大的选择学校和专业的自由空间,便于流动转学和转专业,学生入学时可以同时申请几所学校,从中做出适合自己的正确选择。在校学习期间,学生可以跨校选课,根据自身发展的要求,也可以随时转学。例如,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都十分注意与四年制本科学校课程之间的衔接,学分互认,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完成社区学院学习的同时并满足学业要求,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可直接进入四年制本科学校继续学习。这种制度安排,可以使学生在工作和学习之间做出适合自己情况的选择,以实现终身学习的目的。

(三) 美国高等教育的特色性

由于美国高等教育模式是“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这就使美国大学在办学时就必须根据实际需要办出特色。在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下,各大学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办学特色,这些特色是由于历史发展和市场作用而形成的,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大学要想在那么多的大学中生存下来,必须以特色求生存。所以,美国各大学的特色性非常鲜明。加州理工学院总规模只有4 000人,但是在航天、天文专业非常有特色,在全美名列前茅;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利用它在赌城的地理优势和市场需求,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其在全美排名前列;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母校乔治城大学,利用其位于华盛顿D.C的地位优势,与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国际研究中心开展广泛合作,设立了“外事服务”专业,办得相当出色,在专业建设方面远远领先其他学校;还有加州圣荷西州立大学的办学特色是建立在与硅谷高科技及社区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的基础上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专业。

(四) 美国特点鲜明的评估认证体系

美国的高等教育制度鼓励各州、各高等学校形成自己的教育模式和办学特点,在美国只要有3个博士生、1个会计、1个律师和25平方米的办学面积就可以申请注册成立大学。全美也没有1个统一的学位法或学位条例,各州只有1个“学位行动指南”。各大学根据州“学位指南”自主确定自己的学位标准和完成学位的要求。这样就存在一个问题:怎样实现对高校发展的规范性和一致性管理以及怎样保证教育质量?主要是通过认证评估系统。美国高等学校的认证由两类认证机构进行:地区性认证委员会和全美独立高等学校认证委员会。全美有六大地区性认证机构:北部、中部、中西部、西北部、南部和西部。他们的标准大同小异,权威性很强,主要对传统学校,如哈佛、耶鲁大学等进行评估认证。这些认证机构都是民间组织,认证不同于一般的评估,采取学校自愿参加方式。认证活动由区域内的高等教育领域同行和专家来完成。美国认证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只设置一个最低办学标准”,不对学校进行排名。认证过程十分尊重各个学校的办学使命和目标。大学只有通过了认证,才能得到联邦政府的资助,其学生才有贷款资格。这是高等学校生存的保障,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3]。

二、 美国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美国政府对高等学校普遍支持,尤其是对少数研究型大学给予特殊支持,投入大量资金支持高水平一流大学的建设。使美国高等教育质量形成金字塔的特点。这种既有一般又有重点的教育体制,可以保证美国既能培养大量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各类人才,以适应美国经济发展的广泛需要;同时又能以提高美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培养出一批拔尖创新型人才。

美国大学的科研活动与研究生的培养紧密结合,这样有利于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研究型大学既是科研的主要场所,也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场所。研究型大学承担着全美80%博士生和50%硕士生的培养任务。美国联邦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支持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培养,为了吸引全世界优秀学生到美国攻读研究生学位,联邦政府设立了“研究生资助专项基金”,为其开展研究提供经费支持。使美国变成全球最优秀人才的“吸尘器”。将研究生培养与重大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是美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既能保证重大项目的突破,又能促进高端人才成长,实现老青并济,长盛不衰。例如,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300多名科学家中,其获奖的研究项目几乎都是在美国研究型大学里进行的。耶鲁大学培养了大批“精英”,包括5位总统和20位诺贝尔奖得主;有4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在康奈尔大学学习,从事科研或任教,其办学理念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够在这里学到任何他/她想学的东西”。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科技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坚持把大学作为“知识经济的发动机”,美国政府一直努力使高校的重点研究项目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美国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要场所,美国有一半以上的基础研究项目是在大学里开展的。2004年美国的基础研究经费为580亿美元,其中拨给大学的就有320亿美元。大学研究经费主要来源于联邦政府,而政府是通过国家重点项目的倾斜支持,通过竞争和同行评议机制,最后形成比较集中的科研力量和科研经费分布格局。2005年,联邦政府提供给大学的科研经费,占大学总科研收入的62%;全美100所研究型大学(其中60所是全美大学协会AAU的成员)从联邦政府获得科研经费占全部联邦科研经费的80%[2]。

为了充分发挥大学在国家科研创新中的关键作用,美国的许多国家重点实验室都设在研究型大学内,例如目前有11位诺贝尔奖得主,80多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在加州大学负责管理运营的伯克利劳伦斯国家实验室工作,实验室绝大多数研究人员都在大学兼职任教。该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对旧金山湾区9个县的经济影响达到70亿美元,对全球经济影响达到140亿美元。美国政府鼓励大学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推动产学研结合,提升大学的科研开发能力,使大学成为知识创新的核心力量。企业向大学提供资金和设备,从大学中获得人才支撑。大学的基础研究也将成为企业开发、创新的基础。例如,美国西海岸世界闻名的硅谷高科技园区就坐落在斯坦福大学旁边,斯坦福大学对硅谷的孕育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硅谷提供了大批创新型人才和广阔的研发基地,使大学与公司紧密联系在一起,产学研相结合,教学、科研相得益彰。创建了把高科技园区建立在大学周围,以大学为依托,产学研融为一体的理想的高科技园区发展模式。

目前,美国大学的基础研究和研究生培养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3%,却雇佣全球1/3的科技研究人员,拥有全球40%的研发经费,发表科研论文数量占全世界论文总量的35%,占全球科技论文引用量的44%。

因此,美国在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在科学技术方面具有其他国家难以超越的强大实力,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水平和基础研究能力处于世界顶尖地位。中国和美国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最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研究生教育阶段,特别是博士生培养阶段。而在师资条件和学术氛围方面的差距,可能需要多年追赶。实际上人才培养既有其内在规律,但更受社会价值观、历史传统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中美两国历史、文化、社会政治方面的巨大差异,决定了两国教育体制必定存在很大差别,不可能绝对融通。但是,美国教育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造性和想象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在个人本位的前提下,追求学生最大化的社会协调性。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2]。

三、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一) 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强调教育创新

胡锦涛主席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我们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中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成为全球的创新创意中心,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转变成为真正的世界经济强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转型发展,最重要的依靠资源不再是土地、能源和亿万吃苦耐劳的劳动力,而是各类具有创新、创意能力的优秀人才。发展知识经济和高端产品靠的就是大量优秀人才,实际上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美国,人才资本比实体资本的重要性要高出3倍多。因此,加速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而创新型人才培养靠教育,必须把教育优先发展放在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就是依靠发达的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拔尖人才,同时,美国建立“海纳百川”式的开放型国家人才战略,并成功吸聚、使用和挽留住大批世界顶尖人才。而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优先发展教育,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要求;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4]。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必须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速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总规模已居世界第一,大学毛入学率已达27%,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但中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中国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目前只有若干所世界知名大学,还没有世界一流大学[注:参见2008年12月《从2008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年度报告》。][5-6]。就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和现状来看,即使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中国最出色的大学,按国际标准来衡量,在原创性成果、教师质量、科研经费和国际化方面与世界一流大学还存在着明显差距。在教育理念上与美国教育相比较,中国虽然有几千年来形成的尊师重教、学生刻苦学习等特有的社会氛围,但中国教育是基础有余而缺乏创新,中国要完成构建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就必须创新教育体系,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缔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从根本上改变代代相传的“功名为本”的学习观和“以考为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创新教育理念,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教育改革。首先,强调创新是高等学校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通过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服务于社会,通过科学发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服务于社会,要以创新精神引领高等教育、引领大学自身建设,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要转变单纯以开发智力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智力和非智力协调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要转变单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继承性教育观念,树立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的创新型教育观念;要转变偏重于专业教育的观念,树立综合化的教育观念;要转变局限于“本土化”的教育观念,树立国际化的教育观念。总之,创新教育理念就是要把增强创新能力作为大学建设的灵魂和主线,坚持不懈地推进观念创新、教育教学创新、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推进创新能力和体系建设。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先生时,钱老曾讲:“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钱老尖锐地指出,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培养人才的模式有问题。与美国高等教育相比,我国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严重缺陷。必须认真改革教育模式,向教育模式改革要质量,把教育模式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而教育模式改革要围绕创新型人才这个核心目标进行。重点围绕“创新、实践、品德”进行,即要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品德素质的培养。

(二) 创新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打破传统的行政化管理模式

目前,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存在的制度构建缺陷、法人治理制度没有建立、行政管理色彩浓厚、缺乏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水平大学的深入发展。创新高校管理体制,真正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实现“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原则。深化高校内部改革,走内涵驱动发展是教育创新的保证。高水平大学的校长都应由教育家担任,目前,我国多数大学校长都是由知名科学技术专家担任,但优秀专家与优秀校长有很大不同,校长必须是专家,同时更应是教育家。我国一些大学校长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缺乏教育家精神。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都是具有独特的办学思想的教育家和出色的社会活动家。与国外一流大学相比,我国大学的主要差距不是体现在硬件设施上,而是体现在观念上,某些大学校长办学理念滞后,在管理机制改革方面还应正确处理学校内部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作为学校内部权力的两个方面,既有区别,又不能截然分开。学术权力属于一种权威,是高校学术人员和学术组织所拥有和控制的权力,主体应在基层部门院系,权力应指向教学科研人员和学生学术权力的实现。营造一种民主、自由的学术环境,使学术人员能超越现实的压力,从而冷静、自由地思考问题;要创造浓厚、自由的学术争鸣的环境,鼓励学术人员追求科学真理,注重学术自由、勇于创新,营造勇于向现有的一些规章、原则和信念挑战的氛围。许多学校都认识到多出原创性成果,必须要有自由的学术之风,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在争鸣中发现新思路、培养新人才。

(三) 深化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研究生教育是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中国和美国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最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研究生教育阶段,特别是博士生培养阶段。必须创新研究生教育,鼓励名教授面向海内外知名大学自主招收研究生,在参与承接重大科研工程项目中培养研究生。将研究生培养与大学的科研活动紧密结合,是美国大学研究生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美国的著名教授实际上就是一个老板,一手申请项目,一手招收研究生参加项目研究,在攻关中培养研究生。这样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有利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家应下决心将国家级实验室、国家级重大科研攻关项目、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都放在一流研究型大学内部。实施项目攻关与研究生培养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努力开发大学巨大的创新潜力,实施开放性人才战略,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实验室建设为平台,广纳和集聚国内外高端优秀人才,培养优秀创新型研究生。彻底改革国家拨款体制,对一流大学拨款也要引进竞争机制,主要是通过竞争按项目下拨经费。逐渐把多所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成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发中心、世界一流尖端人才的凝聚吸纳中心、优秀拔尖人才的培训中心。若一所大学凝聚世界各国顶尖学者,通过产生智慧的碰撞,必将创造出震惊世界的新发现,创造出许多原创性科研成果,从而引领我国经济科技的持续发展。同时又能培养一批拔尖创新型人才作为栋梁,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四) 创新教学模式,实行开放性办学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就是人才培养模式。即为了达到培养目标和相应质量标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培养对象所采取的各种教育方法的总体措施及其综合。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必须服务培养目标,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由于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价值观、政治体制、历史传统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各国的教育体系、教育教学模式必定存在很大差别,不可能绝对融通,但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表现在鼓励学生勤奋刻苦学习,强调基础和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但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与欧美西方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例如,美国教育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造性、想象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鼓励学生质疑权威;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采取特殊的招生培养方法;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而兴趣爱好正是学生以后创新的前提;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创业。

坚持开放性办学,实施两个“三结合”:即大学、研究机构、企业三结合和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三结合。为了充分发挥大学在国家科研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应将国家重点实验室设在研究型大学内,使高校的重点研究项目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使科研、项目攻关和人才培养密切结合,使大学既是“知识经济的动机”,又是精英人才的培养基地。政府应支持著名研究型大学在校园内创建高科技园区,支持学生在科技园区内创业。在学籍管理上允许学生中间休学创业,保留学分,保留学籍。国家应鼓励支持各级各类高科技园区尽量建在大学周边,使学校与公司联系在一起,产学研相结合,研发产业化与市场相结合,建立以大学为依托,产学研融为一体的高科技园区,教学与科研相得益彰。学校参与园区研发项目,公司参与学校科研成果产业化;学校为公司提供人才支撑,公司为学校提供经费支持和实验基地。使科研产业化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这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中国大学急需提高国际竞争力,据调查: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大多数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只有不到10%的人具有为外企工作的国际化技能,而印度具有该技能的毕业生却达到25%。中国每年培养的工程师为美国的9倍,但也只有不到10%具备为跨国公司工作所需的实用技能和外语技能[7]。所以,必须坚持开放性办学,扩大全球化视野,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使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开放的全球化背景中形成能正确反映世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探索多种方式充分利用国际优秀教育资源,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一批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集各国文明所长的世界级名师和学科领军人物,从而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坚持出国留学方针,扩大规模,提高层次和效益。2007年启动“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按照“选派一流留学生,到国外一流的学科专业,师从一流的导师”三一流的指导方针到国外著名一流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这是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优秀拔尖人才的重大举措,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选择。今后要按照“创新机制、集成资源、突出重点、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采取措施,加大出国研究生的派遣力度,全力推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8]。

(五) 创新师资队伍管理体制,努力造就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

采取有效措施,充实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师资水平,学校的定位和特色主要也由教师来实现。当前高等学校师资队伍主要问题是“数量不足,水平不高”。一些国内著名大学更是缺乏世界级的大师级人物,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首先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一批世界级的名师。要搭建科研教学平台,改善生活工作环境,吸聚世界拔尖优秀人才。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要有规划,根据学校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确立引进和培养重点,确保学校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的学术带头人为国内知名学者。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大胆培养和使用青年骨干教师,创造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脱颖而出的环境。培养杰出青年教师是一流大学的特点之一,通过传帮带,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责任感、教育教学能力和教书育人水平。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创新机制,搭建平台,创新学术环境,集聚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在青年教师培养上,要给教师留出自我发展的空间,重视教师自主性和个性化发展,不断丰富学科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水平,积累职业知识和教学能力,通过教师内涵发展,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总之,要用凝聚促引进,用培养促提高,在使用中促成长,用荣誉和待遇促奉献。在当前,加强师德培养尤为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胡锦涛主席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做出积极贡献。”胡主席的讲话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驱动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教育是第一基础的方针,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要以教育观念创新为引领,以教育模式创新为推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加速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满生.从国际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N].科学时报,2007-07-31(B4).

[@2@] 周满生.高等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美国•中国的比较与借鉴[J].研究动态,2007(4):21-23.

[@3@] 李 雪.中国大学向美国学什么?——王盛水教授谈中美高等教育差异[J].留学生,2011(2):18-19.

[@4@] 周远清.大改革 大发展 大提高——中国高等教育30年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3.

[@5@] 谭光兴,彭志武.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性与统一性[J].煤炭高等教育,2008(6):5-8.

[@6@] 王盛水.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0(24):21-23.

[@7@] 王辉耀.中国转型:海归的新机遇和新使命[N].中国教育报,2011-01-26(5).

[@8@] 王盛水.改革开放30年的出国留学与高层次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23):11-13.

(责任编辑 马双双)

Produc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Light of the

Features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玏ANG Sheng瞫hui1, 2

(1. 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Beijing 100044, China;

2. China Senior Professors Association,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briefly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makes an in瞕epth analysis of its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diversity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flexibility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features of the educational pattern, the distinctive evaluation and authentication system, the advanced postgraduate瞔ultivating mechanism and innovative瞭alent瞤roducing model. Centering around how to draw on America餾 advanced educational ideas and experience to deepen the reform in China餾 higher education, the present article suggests that we should make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al ideas to guide our educational reform with advanced educational ideas, in the university management system to create a flexible and free academic environment for produc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postgraduate瞔ultivating system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novative talent production, in the teaching mode to conduct open education and in the teacher management pattern to build up high quality academic faculties.

Key words: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produc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university management system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培养
高校科研创新评价体系的建立与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级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协同创新思想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协同视阈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探析
构建沈阳地区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研究
国外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启示
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育机电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分析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