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教学生去思考一些大问题

2012-04-29王栋生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作文题议论文思想

王栋生

每一年的高考结束、新一届的学生走进大学后,无论教师、家长还是孩子们,大家都如释重负。然而我依旧忧心忡忡。

我觉得,语文教育的任务完成得并不好。2011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拒绝平庸》,这个用意当然是积极的,可是当今之世,你让一名高中生怎样“拒绝平庸”呢?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在学校以“考取名校比例高”的优势宣传下,在教师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排名次”的重压下,在家长拼命灌输“成功意识”的威逼下,在学生之间竞争多于合作的氛围下,在媒体记者追逐报道“高考状元”的风气下,在政府部门以升学率为“政绩”的规则下——你让一个学生从哪里入手“拒绝平庸”?

青年富有生机,他们没有束缚,没有桎梏,没有所谓的历史积淀,也没有所谓的阅历,所以他们能像孩童一样说出皇帝其实什么也没穿。很多重要的假设和创新,都是青年提出来的,或是杰出的人在青年时代思考出来的。他们不怕失败,除了一腔热忱,其他一无所有,因此也不怕失去什么。很多先贤能在学生时代就发表卓越见解,这方面有许多例子,我们的教师知道的应当比学生更多。

在和学生的接触中,我经常感到,那些关注国计民生、能思考一些大问题的人,思想品质往往胜过教师。他们的作文,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他们看重的是真实思想的表达,而根本不在乎分数。这种自由的思想,正是振兴民族的希望所在。可是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教师会视这样的思想为“另类”,而自觉地去维护“统一思想”?

国计民生,当然应当去关心;考试制度,当然可以质疑;世界事件,当然可以依靠相关知识背景去分析;世事纷繁,要会剥茧抽丝;不平则鸣,也要有原则和智慧……这些,也是青年的学习任务。还需要指出的是,“想大问题”和“做小事情”并不矛盾。

如果不准思考,那学写作做什么?

现在的应试教育,既能真的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也能让学生不读圣贤书,因为如果读了圣贤书,肯定会“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就不能一门心思去应对考试。而读圣贤书、关心天下大事,正是我们天天向学生“语重心长”“谆谆教导”的。怎么一到具体问题上,全都弃之一边?这种“教育”岂不是“伪教育”?

中国人怎么能不知道中国的事?教育要培养有思想的一代人,否则民族很难振兴。而时下的这种应试教育真的很难培养合格的国民。反对学生心怀天下,只主张学生死记课本知识,只接受一定渠道的教育,千方百计地“统一思想”,不让他们自觉地了解讨论国家大事,这是对民族未来不负责的态度。我们也看到,一些学生在发议论时,很像“新闻联播”的话语方式,这并不说明“学生写不好议论文”,恰恰说明是议论文写作教学存在重大缺陷,需要寻找解决的途径,要加强议论文写作教学,也正说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正确的,需要认真对待。

认为“学生写不好议论文”就可以不写,进而不教,这个观点不值一驳。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相当多的教师,包括高校教师甚至一些学者,也像是不会发议论。很多教授在正式场合,即使有心里话也不会(或不敢)表达,很多常识性的话也不敢直言,见到官僚除了重复谀词,就是陈词滥调。是他们没有见解吗?应当未必,但是他们往往既无胆识,也无智慧,否则高等教育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招人诟病。中国教授的总数和占人口比例已经排世界第一(每年授予的博士总数也是世界第一),但有真知灼见者并不多,否则我们在很多领域都应当在世界上遥遥领先,我们可以为世界文明作出更多的贡献。

我工作的这所学校原来是中央大学附中。1932年,中央大学复校时,罗家伦在原来的校训“诚朴”后面加两个字,变为“诚朴雄伟”。我的学生读到这则材料非常兴奋。我认为,十七八岁的学生,就得狂一些,就得写出些大气磅礴的话来,就得去碰一下中老年的人不敢碰的问题,因为如果他在这个年龄不敢去想,那以后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永远像牛一样被人牵着走路,二是到了老年翻然醒悟而悔之莫及。

青少年如果在这个时段不敢直面问题,以后注定是平庸之辈。因为他不敢直面问题,也就丧失了思考的动力,也就不可能培养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他很可能从此成为一个人云亦云的人,没有主见,也就不会有办法。无能虽然不一定腐败,但无能一定会导致落后。

高中生的视野应当广阔一些。我批评一些同学的小气,举过一些例子。比如,以“智子疑邻”为话题作文,有高三考生写“第二次模拟考试的时候,我一块心爱的橡皮不见了”,这个学生怀疑是被同学偷了,于是疑神疑鬼,情绪大坏,并试图报复;后来那块“心爱的橡皮”又在家里找到了,于是他自己“明白了一个道理”,如何如何。我认为,高中生写出这样的文字,不是幼稚,是丢脸,是可耻!

处在这个年龄的学生有兴趣也有能力思考一些大问题。在这方面,一些国家的做法应当引起我国教育界的思考。

法国的高中毕业会考分文、理、经济科,各科的作文考试都是三题选一,均有一题名著解说。以下是某年的毕业会考题:

文科:

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2.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3.试分析休谟《论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惩罚。”

经济科:

1.什么是公众舆论能承受的真理?2.“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3.试分析尼采《论罪行与犯罪》一文的哲学意义。作者在文中提出问题:舆论在了解了犯罪动机和作案具体情况后,即能遗忘错误,这种现象是否有悖伦理原则?

理科:

1.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利?2.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知识的局限?3.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学含义。卢梭说:“我们对同类的感情更多产生于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欢乐。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因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是感情。”

而2010年会考的题目有:“对于真理的追求是否可能没有利害关系?”“为了给自己一个未来,是否应该忘记过去?”(文科)“某些科学真理是不是有可能是危险的?”“历史学家的作用是否是评判?”(经济科)“艺术是否可能避免(不要)规则?”“快乐取决于我们吗?”(理科)——从这些题目上可以看出,考查的都是议论能力。

也许有人认为欧洲教育基础好,没有可比性,那就再看2007年的新加坡高考作文题(任选一题):

1.科学提倡怀疑精神,宗教信仰镇压怀疑精神,你对此认可多少?2.中国崛起是否是近年来对世界最大的威胁,请评论。3.哲学只是提问而并不回答,为什么学习它?4.海外留学是一项被高估的经历,你认为呢?5.阅读幻想小说只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除此没任何其他意义,你同意吗?6.全球暖化会如何影响今后的政治?7.外国人对你的国家带来的问题比他们带来的利益多?8.现在社会里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到底是不是一个实际的追求?9.讨论一下生活中自我约束的价值。10.电脑游戏到底是一个多健康的追求?11.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只会一种语言绝对是一项劣势?12.我们崇拜年轻人而嘲笑老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这12道作文题涵盖社会政治、人文、自然科学和艺术几类学生必须接触的领域,意在考查学生的议论水平及独立见解。这些命题都来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名受过高中教育的青年对这些问题都应当有所思考,同时,这样的命题思路显示的是母语教育的基本要求。

记得当我在语文课上展示这些题目时,我的学生极感兴趣,有的则很兴奋。如果说我所在的学校生源较好,那不少所谓薄弱学校的同行也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和学生一同讨论,这就更能说明问题了。因为,这样的作文题才能真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符合母语课程的教学要求。

不要低估高中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我在北方一所名校访问,和一群高一学生交流。有位女学生说:“我最大的痛苦在于,人们明明知道一件事是错误的,经不起历史检验的,可是所有的人都不敢点破,大家都装做很努力的样子认真去做。虽然这件事没有价值,可是因为有利益诱惑,于是校长老师和家长乃至全社会都这样……我感到孤独。”这名学生流着泪说这番话时,她的校长、老师和同学就站在一边,大家都为她的话感动。为什么一些学生会有苦闷和孤独感,往往是他的思想已经走在一般人前面,他已经比较清醒,有理性思维,具备了发现问题的能力。有位刚毕业的学生看了学校教师的“红歌演唱会”后,来信说:“幸亏我在校时他们没唱,否则将影响我对他们的判断……”

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自我。学生最重要的写作资源来自他的个人生活,来自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见解也许不成熟,也许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但这是他的学习过程,是经过自己的思考产生的结果,而不是鹦鹉学舌式的复制别人的思想。如果仅仅因为“写不好议论文”,就让学生放弃对问题的思考,就让他们去编那些虚假可笑的故事,就让他们学会无病呻吟地抒情,就让他们去追求虚幻无聊的表达形式,以此暗示他们自我贬低,让他们变得孱弱无能,那么,这样的教育最终只能培养一批没有思想,没有自尊,跪在地上听指示和师训的精神侏儒……

有人认为“国情不同”,不主张用外国作文题来说事。然而,不是在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吗?不是在喊“大国崛起”吗?不是朝思暮想“输出价值观”吗?这难道不都是“大问题”吗?为什么他们想要的和所做的总是这样南辕北辙?

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批评某类学生:“从小学直到离开大学,一个年轻人只能死记硬背书本,他的判断力和个人主动性从来派不上用场。受教育对于他来说就是背书和服从。”——有这样的学生存在,是教师的失败;有这样的风气存在,是教育的失败。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名师,著名杂文作家。)

(责 编朱亚娟)

猜你喜欢

作文题议论文思想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议论文阅读专练
思想与“剑”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简谈“议论文”写作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