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完美还是追求幸福?

2012-04-29陶新华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价值人生生命

陶新华

天下所有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而人类的本性却优先关注消极、悲伤、痛苦的一面,这是因为只有高度关注这一面才有利于我们回避危险,当再次面临同样事情的时候能够有效应对。这无疑提升了人类的生存能力,让人类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发展。然而,当这种能力过度发展的时候,它同样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妨碍我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过度“追求完美”就会走向反面;而以积极的心态追求幸福,才是人类最有价值的人生目标。

最近,常有教师询问:在曾经见诸报端的各类自杀学生中,似乎学习成绩比较好或曾经比较好的居多,为什么?这也引发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案例点击】

最近,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曾经见诸报端的各类自杀学生中,似乎学习成绩比较好或曾经比较好的居多。有的学生在其生前讲的话都让人费解,如有初中生对父母讲:“你要的第一名我帮你拿回来了,你们高兴吧?”似乎这些都与他无关。还有一个自杀的大学生生前总对人说:“我成绩太差了,对不起父母!我为什么只能拿到二等奖学金,总是没有可能拿到一等奖学金呢?而这学期可能连二等都拿不到了!”事实上,他几乎每学期都是二等奖学金获得者。如此等等,真的令人匪夷所思!这些学生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呢?

——张老师

【辨析思考】

学生自杀,无论是大学生还是中学生,都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的确,正如以上案例中所说,自杀学生中学习成绩比较好或曾经比较好的占多数。这种情况比较复杂,很难做简单的归因,因为自杀成因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其中有一部分人的表现是对已经取得的良好成绩表示不在乎,没有感觉,或者对于自己已经取得的良好成绩仍然觉得不满意。这些问题是可以进行多方面解读的,也许是患了抑郁症,或者是错误观念、一时冲动,等等。这些复杂现象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逻辑,那就是他们的人生经历已经让他们感觉到“活着比死还痛苦”,因而才会选择自杀。这些学生没有体验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自己的需要没有被关注和满足,有强烈的劣势感等,这些现象在抑郁症患者身上比较常见。当然,这并不能完全解释所有自杀学生的死亡根源,但我想,这些学生往往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点,就是过度追求完美,这个误区最终导致他们走上绝路。因此,或许只有引导学生把目标转向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幸福的人生,才能拯救他们。我希望在这一方面的探索能够给提出问题的老师一些启迪。

【理论解读】

幸福,是积极心理学最重要的概念。追求幸福应该是人生的重要目标或最有价值的目标。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人们在情绪体验上感到愉快的同时,在认知评价上满意的一种心理状态,它与人们在家庭生活、社会工作中所获得的体验有直接关系。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去发现自身的优点并发扬光大,用毕生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还有就是“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少做被迫做的事情”。

追求完美,似乎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很多时候还会被人认为是一件好事。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追求完美的思维模式就会发现,它是一种极性思维,这样的人一般比较容易认为必须做到完美、最好,才是他们的目标,否则就会感到不好或没有价值。这种极性思维有很大的危害性,常常面临两极的选择,要么就是最好的,要么就是最坏的。特别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如果过度追求完美往往会永不满足、永无止境,这就很容易给心智尚不完全成熟的学生造成人生的悲剧。

【透析与导引】

那些过分追求完美的学生,面对当前一切都被分数量化的现实,就会觉得,只有得到最高分人生才有意义。我们常常会听到有教师对考试第一名的学生说:“你这次考得很好,拿了第一名。取得这样的好成绩不能骄傲自满,要继续努力,保持住第一名。”而对于没有取得第一名的学生则说:“你们要好好努力,向第一名学习,要争取赶上和超过他/她。”这样的话好像是激励,实则无形中给了学生很大的压力,甚至对某些学生有摧毁性的影响。没有一个学生会因此有成功快乐的体验,只有挫败感。即使取得了优异成绩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而是更加紧张。在这种“完美主义”思想影响下,学生就会形成惯性思维,错误地认为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完全取决于学习成绩,从而单纯地追求考试结果,最终沦为分数的奴隶。

我们不妨重温一下学习心理的概念。学习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学习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曲线上升的过程,这样的基本概念每个教师都知道。追求完美的人,只想要那个结果而不管过程,或不在乎过程中的收获,于是,学习试错过程中的乐趣被忽略了。因此,有许多学生为了在学校获得更多的成就体验,总是进行二次学习,即在教师讲述某章内容之前就先请家教或者采用其他方式先行学习,以此追求比较完美的结果。因为他们深知,只有在“老师一说就懂,一讲就会,一考就是高分”的情形下,才能得到各方的赏识。

由于现在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比较普遍地过度追求升学率,急功近利,而忽略学习过程本身的意义,忽略学习试错过程的价值,学生因此失去很多体验,失去很多自我发现的机会,最终变成了解题的机器,而体验不到作为人这个主体的存在意义。在如此价值取向之下的学习,是不可能体验到学习本身的乐趣和成就感的。这样所谓的好学生虽然能够取得好成绩,但通常内心非常脆弱,动力不能够持久,或者不能承受挫折,只要稍不如意就会彻底崩溃。一些学生就此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

为什么要考高分?为什么要上大学?这些都是对学习目的的拷问。这个问题的一般答案就是,只有上大学才“有出路”,“有出路”即有好工作,有好工作意味着有好的工资待遇……如此片面地追求物质利益的满足,而对于学生自身优点的发现和培养在不知不觉中被忽略了。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可能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难以发现自身的价值和成就,学习活动本身难以持久,最终导致精神的空虚,找不到生命存在的意义。

【应对策略】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生最值得追求的目标是幸福,“幸福在路上”,即幸福是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没有了这个过程怎么可能体验到幸福呢?就像有人喜欢登山,如果我们用直升机或者别的途径把他直接送上了山顶,就相当于剥夺了他登山本身的成就感与愉悦感。同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试错体验是具有极其重要价值的,只有在试错的过程中,才能感知到获取知识的快乐,也只有承认试错本身是一种劳动,是一种学习经验获取的过程,才可以发现自己的优长与缺陷,才会觉得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价值体验。

面对现状,我提供以下建议,与教师分享:

第一,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们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幸福人生。幸福人生是自我和谐一致的境界,这种自我和谐是发自内心最坚定的意识,或者是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我们应帮助学生探索自己生命中最需要的是什么,然后诚实地面对它,并对它负责。幸福存在于过程的体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物质和精神的世界中同时成长,让学生体验到只有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更多的快乐。

第二, 重视学习过程本身。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乐在其中并获得成就,那么,他的行动和自我觉察就能融合在一起,获得积极的“沉浸体验”。这种体验本身是最好的奖赏和动机,学生就能因此拥有持续成长的动力,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在所不惜。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就体验和价值体验,就不能只注重结果的评价。只要学生付出了努力,他们获得的学习经验都是难能可贵的。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求知热情,把学习过程变成一个迷人而美好的历程,并贯穿于学生对于幸福追求的整个生命历程中。

第三, 在交往互动过程中及时表达爱和赏识。教育者要用充满爱心的感性语言表达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出公正、及时和正面的评价,让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这对学生具有很好的激励效果。而在现实中,很多家长和教师都把这种表达忽略了,以为对于好学生来说,这些是不言自明的。这对学生来说同样是非常有害的。学生如果有较多的消极情绪体验,就会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形成学习障碍,严重的会导致生命无价值感。

第四, 面对许多已经丧失学习内在动机或学习兴趣的学生,我们更需要努力学习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来帮助学生修复内心世界,引导他们从以往获得的太多消极体验中走出来,发现生命的真正需求,明确最想要做的事情,并让自己获得成长和发展。

第五, 对于已经有抑郁或自杀倾向的学生,教师要及时为之提供合适的心理咨询服务,或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帮助他们治疗内心创伤,重新建构其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联系方式:xinhua.tao777@gmail.com)

(责 编 子 君)

猜你喜欢

价值人生生命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独一无二的你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