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人主义和自我觉醒

2012-04-29王开东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螺丝钉个人主义创造力

王开东

编者按:

小时候,我们经常唱这样的歌:“愿做革命的螺丝钉,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创造力?这个问题只要换一个问法,或许答案就不言自明:螺丝钉会不会有创造力?一个国家的强盛,最终必须要靠一个个强大的国民个体来作为支撑。有一首歌曾唱得我们热血沸腾:“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这首歌的最后一句是:“这睡狮渐已醒!”每个人都是睡狮的一个细胞,只有每个人强大了,这睡狮才能真正醒来,变成一头雄狮。当我们能给每个孩子真正健康的爱,让他们都成长为独具个性的人时,我们才会看到一个富有创造力的美丽新世界。

民国教育家刘百川的学生观,非常有意思。

先生认为“学”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自觉”;第二层是“仿效”。一个取诸内,一个取法外,相得益彰。再说说“生”。从前大家以为“学生”便是要读书,要识字,如果学生只以读书、识字为目的,那便是学“书”和学“字”,而不是“学生”。其实,“生”的内涵极为复杂。“生”是“学”的内容。如“生活”的解决,“生存”的保障,“生命”的延续,都有“生”的意义和价值,都是学习的题中之旨。民国学生所要学的,当然是人民“生”活,社会“生”存,国民“生”计,民族“生”命。

这样的学生观,振聋发聩。但如此广阔的追求和视野,势必有一个原起点和原动力。这一基点,我以为就是个人主义。

当然,我这里所说的个人主义,绝不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和自我膨胀的极端的个人主义,而只是与“他人、整体”相对的一个概念。

教育需要个人主义。

一、个人主义唤醒个体自觉意识

1949年,毛主席庄严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所谓站起来,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获得了人之为人的独立和尊严。学生是人,是民族的未来,他们需要独立和尊严,形成健全的人格。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经在《领袖们》一书中说,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每个人样样都好,样样搞统一,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从小灌输要听大人话的思想,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那样离经叛道的人出现,这样只能培养出守业人才。

要命的就是“样样搞统一,样样都要好”的集体意识、精英意识。可以说,我们多年来所受的教育,基本上都是集体主义教育。我们严防死守,把个人主义拒之门外,甚至“狠斗‘私字一闪念”。但是,这些年教育下来,我们的教育效果究竟如何呢?且不说社会风气每况愈下,就是在纯洁的校园之中,又有多少值得我们感动和珍惜的美好呢?

失去了个人主义的教育,个体的尊严和价值没有被唤醒,甚至连个人都不见了,都淹没在集体之中,怎么可能产生个体的自觉意识?这是我们的教育不能培养出真正大写的人的重要原因。

存在主义者说得好:在宇宙中,每个人就是一粒微尘;但对我们个人来说,我就是整个宇宙。

当个体意识被唤醒后,学生真正认识自己,看清楚自己的价值,内在的潜能被发掘出来,感觉到做人的尊严,就会随之产生自觉意识,呵护和珍惜自己的生命,进而形成自我实现型人格。而要真正自我实现,外在而言,当然需要尊重和信任;内在而言,就是要自我认识、自我赏识、自我成就,让生命焕发出光彩。

诚如高尔基在《不合时宜的思想》一书中所言:哪里没有对人的尊重,哪里就很少能有尊重自己的人出生,出生了也活不长久。

二、个人主义催生个体责任意识

我们常常感到奇怪: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很少能够承担责任?为什么我们这个民族缺少责任意识?但我们却很少追问:责任意识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一个没有个人意识的人,一个非独立的人,一个有依附性人格的人,是不会产生责任意识的。

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国家和集体是目的,个人是工具。个人也只把自己看成是工具和螺丝钉,集体要把螺丝钉拧到哪儿去就拧到哪儿去,螺丝钉是不会对整个机器负责的。因为他不过是螺丝钉而已。

而个人主义的文化中,每个人都是独立、自由和平等的个体。个体独立对事件进行价值澄清,然后,独立判断,独立选择,独立承担。他们没有任何推辞、任何借口来逃避责任,只能把自己的所作所为扛起来,百分之百承担责任。

个人的责任感来自于个人的独立、自由和平等。失去了独立的个人主义,也就失去了独立、自由和平等的原动力,人就不会产生责任感,也不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所谓的集体负责,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集体不负责。

我们现在的教育,在相当程度上依然是依附性人格的教育,我们灌输,我们强制,我们统一要求,孩子根本就没有独立的选择权,但我们却教育他们要有责任心和责任感。孩子们连自我都没有,连自我都掌控不了,受制于人,何来源自自我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呢?

三、个人主义提高个体道德意识

道德意识最重要的基点就是利他,那么,个人主义何以会产生利他的动机呢?

真正的个人主义,首先在于他认清了自己,知道自己的尊严所在,了解到自己真实的愿望和需求。这是一种利己,但这种利己并不排斥利他。人会因为有了这种清醒的自我愿望意识而产生同理心,进而推己及人,产生利他的行为。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就遵循了“推己及人,由内而外”的拓展思路吗?

我是个人,你也是个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己之所欲,要施与人。就是出于这样一个出发点,个人主义者反而心甘情愿地做利他之事。而且,个人主义发育越成熟,利他的动力源泉就越深广,利他的动机就越深沉。一个人的境界越高,其利他的行为境界越高;一个人的认识越深刻,其利他的动机意识越彻底。

人若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也就不会珍惜他人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贱,也就会把别人的生命看得很贱。鲁迅先生对这一点看得最透。他说,一个骨子里是奴才的人,也是最擅长于做主子的。他做奴才的时候够贱,他做主子时就会更飞扬跋扈,更作威作福。

所以,要提升这个社会的道德意识,首先要发展个人主义意识。只有个人得到充分发展,个体都形成了成熟的现代人格,成为有教养、有境界、内心丰富、个性丰满的人,这个社会才能成为有道德的现代社会。

中国人的麻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利他动机无法从自身推出来,道德意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我们以个人为基点,每个人都意识到“我”和这个社会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我”是社会共同体的一员,这个社会共同体的利益、兴衰都和“我”直接相关时,“我”就会由此产生一种义务感,要为这个社会共同体做“我”该做的事情,尽“我”的义务,甚至因此产生大地伦理观。

正像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所写:

没有人是一座岛屿

自成一体

每个人都是小小的泥土

连续成整个大陆、

……

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伤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角

所以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敲

它为你在鸣……

四、个人主义提升个体创造意识

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那么,创新型人才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一般来说,创新型人才应当是全面发展的人,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对事物有独立思考和多角度思辨的人。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具备个人主义,具有个体创造意识,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心灵。

心理学界有一个共识:个性等于创造力。生命的高贵就在于你的生命跟其他任何生命都不一样,对世界万物的感知也跟别人不一样。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星球。每个生命生来就是独特的。教育应该是一个尊重个人主义,张扬个性,发展创造力的过程。遗憾的是,在成长过程中、在被教育的过程中,孩子们很多与生俱来的个性被泯灭了。他们甚至自动放弃个性,而融入平庸的整体以获得安全感。这就是精神上的侏儒化和思想上的被阉割。以陈寅恪先生的观点来看,就是缺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瑞士钟表匠布克在游览金字塔后,提出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金字塔的建造者,绝不会是奴隶,而只能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

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力,唯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然而,当前我们的教育生态,恰恰就是以束缚、控制、压制、监管为特征;以大负荷、高速度和快节奏为根本;以每节课都是最后一课,每次测验都是最后一考相要挟。我们把“水灵灵”的教育业,弄成了“干巴巴”的制造业;我们只有统一模型的产品,没有千姿百态的学生。

教育,绝不可能在恐惧中产生,创造力绝不可能在丧失自主意识的集体主义中产生。

教育的意义是帮助你从孩提时代开始就不要去模仿任何人,永远都做你自己。我们必须杜绝依赖,不依赖某个人或者某个观念。通过依赖激励自己,就会产生恐惧,这是虚假的激励。

唯有自由的人,才有感悟的闲暇、创造的快乐。我们每天都在创造,我们为自己的创造而感动,我们独立赋予自己学习的意义,选择我们自以为有价值的生命质感。这个时候,我们的灵感在飞扬,思维在穿越,创造意识和创造力在潜滋暗长。

遗憾的是,现在教育最缺乏的就是自由。

曹文轩在《不可缠绕的心灵》一文中,介绍了一个台湾小孩的诗。诗中写一个无拘无束的小孩光着脚丫在地板上跑起来,留下的脚印就像游动的鱼。妈妈来了,却用拖把将这些“鱼”一网打尽。

这首诗简直妙极了。这样富有创造力的诗句,只能来自未被僵硬的知识束缚的心灵。然而,作为成人的妈妈,却用拖把将这些“鱼”一网打尽。要命的是,成人无可争议的常识性的行为,恰恰毁灭了孩子们的创造性,而且用爱的名义。这就是我们教育真正的悲哀。

(责 编 卢丽君)

猜你喜欢

螺丝钉个人主义创造力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我是小小螺丝钉——走进“3·5”学雷锋日
我家的那颗“螺丝钉”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鲁迅的个人主义思想初探
——以《文化偏至论》为例
做民生永远闪亮的螺丝钉
不做“螺丝钉”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变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