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元语言的表现形式和功能
2012-04-29王志英
王志英
摘要:元语言是言语交际中一种既重要又普遍的话语现象,以往的研究较多关注基础话语,时元语言的存在关注不够。汉语元语言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元语言理论缺少一个系统的梳理,本文对汉语元语言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元语功能类型进行了描写和分析。从而使我们对元语理论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并且使得元语理论更具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元语言;元认知;主观化;情态功能
中图分类号:H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2-0076-05
一、概述
(一)元语言
元语言(metadlscourse)是近几年来语篇分析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术语。它是1933年波兰逻辑学家Tarski为了解决“说谎者悖论”问题而提出的一个命题。在语言学界Williams(1981)是首次使用metadiscourse一词的人,并定义为“关于话语的话语,包括所有不涉及话题内容的东西”。此后,“元语言”一词被语言学界广为接受,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元语言进行研究。Crismore(1989)认为,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言语交际,都包括两个层面:基础话语(primarydiscourse)和元语言(metadiscourse)。基础话语表达关于话题的命题信息,由主题和指示意义组成;元语言告诉读者如何理解、评述关于话题的命题信息,由主观态度、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等组成。
随着对这一语言现象研究的深入,目前语言学界对元语言这一概念性质的认识基本趋向一致,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指关于话语的话语。即对某个语篇或理论进行评注性解释或阐述;二是指语篇中表达概念意义之外的意义成分,即指发话人组织语篇、吸引听话人、或表示对命题内容态度、意见、个人情感的显性语言手段。
(二)元语言存在的理据性
元语言的存在是有理据的,首先,语言具有自称性(self-referentiality)即:语言符号的意义可以指向语言符号或语言系统自身。这是语言元语功能的最直接表现。再者。元语言的各种表现形式是元认知在言语层面留下的“语言痕迹”(linguistic traces)。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作出语言选择和顺应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受到元认知的指导和监控。最后,元语言是说话人的主观性在话语中留下的自我印记。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会表现出对话题态度、评价以及对听话人的关注,这些主观性认识要通过元语言形式表现出来。
二、元语言的表现形式
元语言在言语交际中起到组织、支配和调控的作用,它对语言的指导和调控最终会在语言运用和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上体现出来。元语言表现形式范围比较宽泛,这里我们只谈句法层面的,把标点符号、视觉和篇章等元语言表现形式排除在外。句法层面的元语言表现形式主要有词汇、短语、小句、固定格式和句子。元语言表现形式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随时都可能有一些新的词、短语、小句等加入进来,所以在此我们不可能做穷尽的列举,只是对各个层面的表现形式做一个概括性总结。
(一)词汇层面
在词汇层面元语言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副词(如:就、好、不、果然、可惜)、连词(如:不过、因为)、助动词(如:能)、介词(如:关于、至于)、提顿词(如:啊、吧)、焦点标记(如:是、连)、序数词(如:第一、第二)等。例如:
(1)硕士毕业时,他来到北京狂投了一通简历,等了好几个月也没有消息,最后又回县城的原单位工作了。
例(1)的“好”是对客观量的一种主观强调。它都反映了说话人的一种主观认识,是主观量标记,去掉它们不影响句子的命题意义。
(2)a张刚回来了,因为他还爱小丽。
b张刚还爱小丽,因为他回来了。
沈家煊(2001b)认为,“因为”有两种用法,a表述一种客观的因果关系:张刚还爱小丽是他回来的原因。b的意思不是“张刚回来是他还爱小丽的原因”,而是“说话人知道张刚回来了,这是说话人推断张刚还爱小丽的原因”,b是“因为”的元语用法。
(3)关于孩子们的出路,家长们心里已经有数了。
(4)这号人啊。咱们平民老百姓可惹不起。
在例(3)中“关于”只起到介引话题的功能,例(4)中的“啊”主要作用是体现说话人的心理停顿,强调“啊”前面内容是谈论的话题,它们都是话题标记,去掉它不影响句子的真值语义表达,这里体现的是它们的元语功能。
(5)我们是后天出发去参观生态植物园。
“是”在此是焦点标记,标记它后面的成分是焦点,焦点标记词不负载实在意义,是羡余成分,去掉后句子依然成立,而且不影响句子的真值,所以这里是它的元语用法。
(6)买房时要考虑以下问题:第一、房子的质量,第二、房子的价位,第三、房子周围的环境。
例(6)的“第一”、“第二”、“第三”在句中表示逻辑关系,起到衔接功能,不表示命题意义,这里体现的是它们的元语功能。
(二)短语和小句
本部分我们把短语和小句放在一起的主要原因是:首先。在句法上它们有共同特征,即可以独立,与句中其他部分用逗号隔开。再者,它们的主要功能基本相同都是作话语标记,它们不改变话语的命题内容,而是提供话语命题内容之外的与说话人的主观因素有关的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引导和制约听话人对信息的加工处理。
1短语。表达元语功能的短语主要是指那些意义已经虚化或结构已经固化了的结构,例如:你看、我看、我想、看你、别说、据说、据统计、你知道、看起来、看样子、说实话、不好说、叫我说、要说、这样吧等等。这类结构在言语交际中常常做话语标记,不表示命题意义,只表示程序意义,但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起制约作用,这里体现的是它们的元语用法。例:
(7)(老同学之间聊天语境)
a你知道,我本来想工作两年后考研究生的,可是一结婚生孩子什么都放弃了,很羡慕你们这些单身贵族。
b我们还羡慕你有个幸福的家庭呢。
例(7)“你知道”,该结构的“你”已经从第二人称代词虚化为不定代词,“知道”的基本词汇义也已经虚化,因此该格式在句子中已经不表达命题意义,它在交际过程中起到的是元语功能,“你知道”在交际中表现了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关注,是说话人交互主观化的表现,同时也能吸引听话人的注意力和开启话轮的功能。
(8)看你,这么不小心,走路还让自行车碰了。
例(8)的“看你”也是意义已经虚化、结构已经固化,它并不是表示用眼睛看对方,它不表达命题意义,它表达了说话人的主观情态,认为对方事情做得不好,带有轻微的责备之意,一般用于关系比较亲密的人之间,常常带有亲昵、心疼、关心的语气。
2小句。表示元语功能的小句本来都是篇章中一些具体的句子,在篇章成分语法化的作用下,目前正在逐渐趋向凝固化,在句子中已经不表示命题意义。以表示关联功能和情态功能为主,例如:话是这么说、话不能这么说、话又说回来、你还别说、不是我说你、换句话说、理论上来说、我想讲
的是、遗憾的是、看你说的、你听我说、老实说、老实告诉你、实话对你说、说句实话、不瞒你说、也就是说、顺便说一句、总而言之、令人吃惊的是、出乎意料之外等等。
(9)近些年,诺贝尔文学候选人里面竟然没有中国作家,我想不是因为别的原因,别人看不起我们,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不过,话又说回来,中国作家当前创作状态很急功近利。没有任何一位作家会耐心去琢磨任何一部作品语言是否精妙,然而大部分作家却会冥思苦想地考虑作品如何地去畅销,如何地炒作宣传作品。
例(9)的“话又说回来”一是表示对句子前半部分说话人自己观点的修正:二是起关联作用。它使得句子前后更加连贯;三是增强了交际活动的互动性和协商性。
(10)你以为我想这么早结婚啊?实话对你说,这是被老妈逼的。
例(10)的“实话对你说”并不表示“按照实际情况如实说来”的意思。在此它起到的是关联和强化功能,它的使用一是能密切前后话语之间的内部联系,显明前后话语之间的层次逻辑关系。二是强化后续句话语的分量,进而加大说服对方的说理性、动情性。其目的在于取得对方的认同。
(三)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主要是指那些在句子中不表示命题意义只起到关联、衔接、强调、标记、情态功能的结构,在句子中这些框架结构在功能上属于元语用法,去掉它们句子的命题意义不变。也有人称其为框架标记词(frame markers)。例如:连…都/也、还…呢、还有…也、不/不是…呢吗、不是…吗、才…呢、如果…就、与其…不如、虽然…但是等。例如:
(11)a你怎么认识吴老师的?
b上个月不是有个语法化会议吗,吴老师给我们作报告了。
例(11)的“不是…吗”在此既不表示否定也不表示疑问,而是用反问的语气强调肯定的事实。同时也为下面要说的话作一个铺垫,也就是说在这个条件下,出现了某个结果。
(四)构式
有一些已经固化的构式常常出现在口语中,例如:爱谁谁、爱昨咋地、爱啥啥、x就x。它们不做句子成分,不表示命题意义,充当话语标记,一般出现在回应句中,表达说话人对前面人所说事实的主观态度。例如:
(12)a据说,明天高考成绩就出来了。
b出来就出来吧,反正我也考不上大学,爱咋咋地。
(13)a我们单位打算派小王出国进修半年,大家有什么意见?
b小王就小王吧。派谁去我都没意见。
例(12)、(13)中的“出来就出来吧”、“爱咋咋吧”、“小王就小王吧”在句中充当话语标记,表达了说话人无所谓和不在乎的态度。在此表现的是它们的元语功能。
(五)句子层面
汉语中的施为句、歇后语、直接/间接引语句、回声问句、非信息探寻疑问句等,在其交际使用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元语用意识,所以具有元语功能。
1施为句。有一类施为句的使用条件是:一是主语是第一人称、二是谓语是言说类动词,如:宣布、告诉、保证、通知、恭喜、许诺、建议、命令、答应等。例如:
(14)我向你保证明天我一定准时到达。
(15)我建议大家出发时带好随身物品。
这类施为句的使用等于在实施以言行事行为。即说话人就是在用语言做事情,表现了说话人在实施某一言语行为时的元语用意识。属于语言的元语用法。
2歇后语。从结构上看,歇后语由“引注”关系的前后两个部分组成。冉永平、张新红(2007)指出:“歇后语中前一部分对后一部分的引述,实质上是对后一部分的一种描述。对后者来说,前者起到了一种引导、描写工具的作用。发挥了一种元语功能。对前者来说。后者注释、评价了前者的含义,又是前者的元语言。由此可见,每一条歇后语中前后两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上相互依存、在意义上进行引注。这体现了语言使用者的元语用意识,同时相互充当元语言。实施元语功能。”例如:
(16)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17)隔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例(16)和(17)的前后两部分都是互为元语功能,前半部分对后半部分起描述功能,后半部分对前半部分起评注功能。
3疑问句。一般疑问句:一般疑问句的主要功能在于询问,说话人的目的是想通过疑问旬的形式,获得有关某事或某物的有关信息。但是我们通过探寻疑问句的语用功能,发现疑问句在一定语境下可以不表示疑问,而表示说话人的情感态度、推进言谈、确认信息、唤起同感等元语功能。
(18)a今天我过生日,请大家今晚到我家吃饭。
b是吗?那我们一定买些礼物,好好庆祝庆祝。
(19)a大爷,你们家的果园每年收入怎么样?
b别谈收入了,年年不是旱灾就是虫灾。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只有像我这岁数的才来果园走走,种果树亏本。谁种?
例(18)的“是吗”在此不表示疑问,说话人b没有怀疑说话人a所提供的信息,“是吗”在此一是口语中的一种回应方式,表示对对方话语的确认,二是为后面推进言谈起到引导作用。例(19)中的“谁种”也不表示疑问,它表达了说话人无奈的情感,起到唤起同感的功能。“是吗”和“谁种”在此都不表示命题意义,表现的是它们的元语功能。
附加疑问句:汉语附加疑问句常采用“x不x”格式,例如: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信不信、行不行、知道不知道等诸如此类,这类格式一般放在说话人所表述话语的尾部是附加式的提问。由于说话人在提问之前已经把说话意图表述完毕,提问本身已经不再含有新信息内容,不要求对方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所以这类附加式疑问句在一定语境下可以表示非命题意义,主要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态度、情绪、寻求认同或确认等元语功能。例如:
(20)大家都在午休呢,你们安静点。好不好?
(21)我官是不大,但你这种私搭乱盖行为,我手里这点权就能把你关起来。信不信?
例(20)表达了说话人的不耐烦情绪,例(21)表达了说话人对前面所说话语的确认,它们都不表示命题意义,在此表达的是附加疑问旬的元语功能。
4引语。引语是说话人在向听话人传递原语的信息,听话人会把接收到的信息认为是原话语的再现。它不传递新的命题意义。但是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以表达说话人对所传递信息的态度和认识。例如:
(22)a你女儿对我送她的生日礼物满意吗?
b1她说:“我非常喜欢阿姨送的礼物”。
b2她说她非常喜欢你送的礼物。
例(22)的b1和b2传递的都是原话语信息,没有增加新的命题内容,这里体现的是引语的元语功能。
三、元语言的功能
人类语言的元功能是语言的基本功能,元语言是一个范畴和内容宽泛的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涵盖面,所以表达元语言的形式在功能上存在多样性和交叉性,在此。我们对元语言的功能做一个大概的概括,元语言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标记功能、关联功能、情态功能、交际互动功能、语篇构建功能。
(一)标记功能
在一些话语中,有时所使用的副词、连词、语气词、提顿
词、焦点标记等如我们在前面第二部分提到的词和短语,它们并不表达命题意义,仅仅是作为说话人表示主观认识的辅助手段,是说话人在表述客观命题时主观情态的自然流露,在句子中它们只起到标记作用,这属于它们的元语用法。在句子中去掉这些标记词,句子的命题意义不变,但是句子的语用含义就会有所不同,有标记词的主观性强,没标记词的只是一种客观叙述。例如:
(23)我很惊奇于涧表妹能有这样的心境,但我也没顺着她的话题跟她往下聊,不一会儿(~一会儿)她也就跟我聊上服装设计方面的事了。
张谊生(2006)指出:“在此句中‘不所起的作用显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逻辑否定,因为加上‘不该数目的实际数值并没有变化,而去掉‘不句子的基本语义也不会改变。从实际表达功用看,它是表示说话人主观情态的典型量标记。其作用就是对客观量进行减量的主体评价,以表示说话人的一种认识。‘不已经由语义真值的否定转向了对整个事件所占时间和数最的主观性弱化评判。”
(二)关联功能
在话语中有一些词,如我们在前面第二部分提到的连词、序数词和副词以及短语和小句,如:你想、总而言之、也就是说等,在句子中起到关联功能,这里的关联不同于逻辑意义上的关联,它不对表示真值条件和命题内容产生多大影响,但在语言交际中发挥重要的认知导向作用,主要起到对信息的确认、补充、阐释、概括总结或表明时间顺利和因果关系等,为人们提供命题信息的走向,帮助建立话语之间的各种关联,是交际者认知思维在话语中留下的痕迹。这些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和小句,能够缩小说话人的推理范围。减少和理解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具有语用上的制约作用。起着认知向导的作用。
(24)别人有困难我们大家都应该伸出手来帮一把,话又说回来了,谁没个大事小情需要别人帮忙呢。
“话又说回来了”在前后话语间起关联作用,后面话语是对前面话语的补充说明,以便传递的信息更加清晰明了。
(25)他是不会轻易搬家的。你想,拆迁政策已经下来了。这块地一年内就将开发,马上房价暴涨,他会那么傻放弃这挣钱的机会搬走吗?
“你想”在这里起到对前后话语关联的效果,“你想”之前为说话人的判断。后面是对判断的解释说明,中间借助“你想”的关联作用,显明了两者的主从关系,也强化了“你想”前后话语内容的因果关系。
(三)情态功能
情态是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观点在话语中的表现。说话人在交际中说出的话语不但要传递命题意义,还要传递说话人对语句内容的主观情态。话语交际中的情态主要有预测、推导、态度、报道、感知、承诺、意愿等,这些情态在话语中常常以短语、小句等形式表现出来,如:我看、我猜、老实说、实话对你说、确切的说、其实、遗憾的是、以我之见、庆幸的是、太巧了、爱咋咋等等。例如:
(26)实话对你说吧,我今年炒股票赔了一百多万,这次真是经济上亮红灯了。
(27)现在房价有下降趋势,以我之见,现在不要急着买房,再观望一段,看看形式再做决定。
例(26)“实话对你说吧”体现了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看法:例(27)“以我之见”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它们的主要作用就是把存在于说话人元认知中对命题内容的认识、态度通过语言表现出来。以避免听话人在理解他们的话语时出现偏差。这类话语如果被去掉,虽然不影响话语的命题意义,但从总体上听话人会很难判断说话人对话语内容的态度和话语的可靠程度。
(四)交际互动功能
在话语交际中。说话人常常会表现出交互主观性(intersubiectivity)。即说话人用明确的语言形式表达对听者自我关注,这种关注可以体现在认识意义上,即关注听者对命题内容的态度;但更多的是体现在社会意义上,即关注听者的面子或形象需要(转自吴福祥,2004:22)。说话人为了表现交互主观性在话语中常常用一些能体现语用缓和和婉转的词语。如:我们、好不好、吧等词语,来缩短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距离。增进他们之间的亲密度,改善人际关系,从而达到说话人所期待的效果或目的。例如:
(28)让我们再来一次吧。
(29)(妈妈喂小孩吃药语境)
宝宝,咱们把药吃了,好不好?
例(28)的“吧”具有缓和语气的作用,说话人以商量或建议的语气表示对对方的礼貌和尊重,如果去掉“吧”祈使语气就很强烈,不利于维护对方的面子。例(29)用“咱们”和“好不好”是为了拉近与小孩的距离。使得小孩从心理上接受吃药这件事。句中虽说用了“咱们”。但吃药的还是小孩自己。“好不好”在此是商量的语气,比祈使语气更容易让小孩接受。
(五)语篇建构功能
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和听话人为了使得交际能够顺利进行,会采用各种衔接手段来组织话语结构,使得话语交际能够过渡自然、连贯有序。最常用的一些表示衔接和过渡词语有:好、好了、好吧、行了、这个、那个、那么、嗯等。它们的功能是充当调节语篇衔接连贯的辅助手段。例如:
(30)(语境:上课铃响后,有些学生还在打闹,教室环境比较乱,老师走上讲台。)
王老师:好了,现在我们开始上课,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关于词类划分的问题。
这里的“好了”不表示命题意义。它在此起到衔接和过渡作用。首先是结束课堂上比较乱的环境。再是标记着下面话题的开始。
(31)语境:一个职员打电话给经理请假。
职员:经理,我感冒了想请一天假在家休息。
经理:这个,好吧,今天本来想派你出差的。
职员:嗯,那么,能不能换个时间再去啊。
经理:嗯,你先好好休息,那个,我看能不能换个人去。
例(31)中的“这个”、“那个”、“嗯”、“那么”在句子中不表示命题意义,它们是在边想边说时为了使话语连贯所采取的一些表达手段,在谈话时如果边想边说会出现信息短缺或过长的停顿。这样不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所以说话人常常会使用一些词语来填充空白,以保持话语的连贯并保持继续说话的机会。
四、结语
元语言是言语交际中一种既重要又普遍的话语现象,以往的研究较多关注基础话语,对元语言的存在关注不够。国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才对元语言有了一些深入研究,汉语元语言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已有一些学者对元语言给予关注,但是对元语言理论缺少一个系统的梳理,对汉语元语言的具体表现形式、元语的功能类型和元语功能的成因还没能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只是在总体上梳理了一下汉语元语言的表现形式和功能。具体的个论有待今后展开。由于篇幅所限对语码转换和韵律变化形成的元语功能以及隐性元语表征没能进行分析。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为建构语言学的元语言理论体系尽一点微薄之力,借以推动汉语元语言理论的研究和建设。对元语言表现形式和功能的分析也有利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强留学生对语句语用功能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