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培训是农村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2-04-29时继锋李恩

当代经济管理 2012年2期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新路径新农村建设

时继锋 李恩

[摘 要]农民培训是农村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只有对农民进行实用的技术培训,造就一批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才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文章主要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阐述农民培训的价值,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对农民培训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培训;人力资本投资;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F30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02-0025-04

农民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而农民素质又是农民的主要问题。“农林牧渔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87年,是16个行业中人力资本水平最低的”[1]。农民整体素质不高逐渐成为制约农村全面发展的瓶颈。舒尔茨在其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中提到人力资本体现在人的身上,主要表现为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和技术熟练程度等,均是通过人力投资而获得的,人力资本增大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2]。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更明确直接地指出:“把人力资本积累作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3]。因而,我国农业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人力资本的投资。1999年国务院年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明确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要把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上来。”农民是农村发展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的整体发展。但目前我国农民素质整体不高,这与农村全面发展对农民素质的需求极不相称。对人力资本的投资除了正规教育之外,还包括在职培训等途径[4]。林毅夫(2004)指出农民素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科技水平有着重要作用,是破解“三农问题”困境的重要手段,而提高农民素质的基本方法仍是对农民的教育和相关的培训[5];张亮(2010)也指出农民培训是农村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6]。深入研究农民培训问题对于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培训效率,增强农民全面素质,对于农村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农民培训的价值

加强农民培训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增长的能动性生产要素,既是提高各生产要素的结合度和生产效率的关键,更是实现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7]。卢卡斯、大卫·罗默等经济学家相继提出了“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和人力资本均有溢出效应和递增的边际生产率,对它们的投入可以促进一国的经济发展。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要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就必须首先培训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即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在农村基础教育有限,优秀的人才大量流失的现实情况下,只能通过培训全面发展的农民来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积累,通过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使农民掌握与生产有关的科技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 不断提高农民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为新农村建设输送了众多新人才和提供了大量科技支持,进而大幅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加强农民培训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我国大多数经济落后地区的表现是物质贫困,但深层次却是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相交织,“经济贫困和文化贫困相伴随”。引起贫困的原因有多种,但根本的原因在于劳动者综合素质低下,具体表现在思想落后保守、劳动技能低、缺乏创新意识和风险意识,既无法超越现实资源约束,又不能充分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既不能改变自然条件,又缺乏走出去的想法和勇气。农业生产靠前辈和邻里经验传播,导致现代农业技术难以推广,农业生产还是以前辈的经验为主,农业产业化难以实现,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对于这种落后地区,单靠农民自身是无法解决脱贫致富的,更谈不上农村的全面发展,而能改变这种现实的,通过国家政策,政府投入,科研院所提供师资,共同合作对农业生产技术、管理知识、营销能力等分步骤有重点地对农民进行培训,可以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高人力资本积累。1983年至2003年间,农村劳动力人口增长对农民总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而教育的贡献率则为11%[8]。“人力投资就是一种最基本、最有价值的生产性投资。对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的现代经济增长来说,这比单纯的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投入要重要得多,成为经济增长及增加收入的源头活水。”因此,加强农民培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有助于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是“生活宽裕”等物质文明建设的关键。

加强农民培训有利于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农村作为文化相对落后地区,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将是我们国家全面小康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它能有效凝聚、同化、规范受其影响的群体行为和心理。一旦一种文化深入人心,就能自发地约束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产生广泛、稳定和持久的影响。要实现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加强农民培训将是惟一有效的出路,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将改变农民的思想和意识,改变农民自我封闭的状态,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思想观念先进、道德风尚良好,生活方式科学健康,社会风貌文明向上的农村精神文明氛围[9]。而加强农民培训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农村形成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良好氛围;同时也起到教化作用,农民培训可以将农民改变现有的随遇而安的思想意识,让农民自觉地积极投身于农村建设中来,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这样就能改变农村“吃喝玩乐”的人生状态,让农民形成爱国、爱党、爱人民的良好风尚,以全新的状态去追求自己更美好的生活,这又恰恰可以净化升华农村文化。

加强农民培训有利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近年来我国的人口、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缺乏等问题日益浮现,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同时也是由于人类在社会建设中忽视生态平衡、盲目发展的错误引起的。基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和“生态赤字”正逐年扩大的严峻形势。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10]生态文明就是改变以人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工业文明进行到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全新的文明形态。目的是使人类从不断掠夺自然的文明形态,向人尊重自然,在利用自然过程中能有效修复自然的文明形态转变。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并实现人类社会的时代延续。加强农民培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则有助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农民培训有利于增强农民合作精神,实现农村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农民的全面合作。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如何形成团队面对国际市场的冲击和各种企业对农民利益的不合理占有,都需要让广大的农民团结起来,形成团队。而习惯了一家一户小生产的农民,思想意识中缺乏了合作的精神。而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面对社会上存在的一系列对农民不利的社会现实,农民只有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形成合力方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何让习惯了自由散漫的农民树立起来合作精神,重新组织起来,建立起全新的团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单靠文化水平低下的农民自发改变是不可能的。在支持“三农”,为农民培训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将合作精神、合作思想、合作价值融合其中,就能够快速地增强农民的合作精神,让农民在合作中寻找到农村全面发展进步的出路。

二、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培训力度不足,作用不明显。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和谐,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粮食安全和农村稳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国家指导各级政府组织了各种培训,但相较于我们国家的农村现实和农民实际,这些培训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全面发展的农民的需要,特别是政府根据自身工作需要进行的培训,缺乏对农村农民现实的了解,政府组织了很多培训,但所起的效果很有限。因为农民太多,为了照顾到所有的农民,造成目前农民培训的摊子大、战线长,这样的大“战线”作战,自然使培训投入的社会总量大。但又因为有培训需求的农民众多,具体落实到每个培训机构,针对每位农民的投入又显得不足。当前积极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也很薄弱,原来的农业相关的培训主体长时间的没事做,使得优秀的教师离开岗位,各培训学校既缺教师又缺教学设备,同时,长时间不授课,教训师资自身都不知道农民需求什么,使得农民学员难以接受,这些因素极大影响着授课质量,导致培训效果严重有待于提高。

培训流于形式,农民不买账。对于近些年政府组织的各种类型培训,多数是流于形式,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和工作需要,每年也花很大力气组织对农民的培训,但培训内容、教训形式却并不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要么是内容不切实际,要么是形式不能让农民接受,造成培训效果缺失。尽管目前的培训虽然已经与以前纯文字说教式的培训有了很大的不同,用“图文并茂”取代了“照本宣科”,多媒体幻灯片讲解代替了讲稿。但幻灯片包含的信息量大,讲解速度快,听众无法很好地做笔记,很多内容会记不下来,这是使用幻灯片培训最大的缺点。如果没有其他书面材料,笔记无法记下来,培训后就无法复习,达不到培训的效果。同时,农民培训条块分割,培训经费分散,通常是以各个培训单位申报的培训项目的形式进行的,这就造成培训的内容不连贯,没有起到培训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的目标,单个项目的培训使农民听得一知半解,效果有限,所以农民对政府组织的培训不买账。

培训内容不对口,农民参与热情不高。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农民职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职业从单一的农业生产向多元化转变,因此,农民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与层次发生了显著变化,培训多样化、多层次化需求更加明显。农民除了进行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的需求外,还需要农业经济的管理,生产经营的管理,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农业产业化、农民组织化等知识对于农民来说可能更重要。另外,还有营销管理、基层管理等知识也是农民现在急需要学的。但在现在组织的培训中,有一些能够满足农民的现实需求,但许多培训,特别是政府和有些高校组织的培训,都是一厢情愿的事儿,政府根据自身能组织起来的人力、物力、师资对农民进行集中培训,高校根据学校拥有的教育资源对农民进行说教,老专家很辛苦给农民讲理论的来龙去脉,农民听得云里雾里,这种培训是没有效果的,农民听不懂当然没热情。并且这种听不懂的理论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也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三、加强农民培训的对策建议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培训能力。农民技术培训不同于基地教育,可以有相对固定的内容和教育模式,对农民进行培训必须针对农民的思想状态、文化水平及对技术的接受程度来选择的内容和方法。是否能实现培训内容能够被农民所接受和利用,教师必然是培训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充分利用农民自身特点,选择在当地发展比较好的农民作为培训教师,结合实际培训农民,选择不同层次、不同教学内容对农民进行分类培训;其次是聘请对农村和农民比较熟悉的高校专业教师、农业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结合实际从更高层次对农民进行培训;三是选择热爱农民、对培训感兴趣的对口农业部门专业技术骨干;四是选择培养当地一些示范大户中有一定基地的人,作为技术培训实践示范指导老师,让农民既能听懂,又能亲[目睹别人的成果与经验。必须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过硬,严格选取理论实践都经验丰富的教师专家。具备良好的师资队伍团队是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的前提和条件。

培训内容必须以“实际、实用、实效”为指导原则。事实上,农民培训项目及规模的合理开发,必须要依托对农村劳动力状况的全面了解,否则,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将无从谈起。教学内容必须以农村当地的发展实际出发,首先要了解参加培训的农民的教育基础,从农民的实际文化水平出发,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其次要了解被培训农民当地农业生产情况,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最后要了解当地农民所拥有的技术水平,根据受培训地农民的劳动生产率,有针对性地改进生产技术、提高效率。一切农民培训都应以因材施教、注重实效为指导原则,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培训必须要做到知识实用、技术实用、方法实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培训的过程一定要根据效果来设计,从而保证培训切合实际并且行之有效。

力争培训供需平衡,发挥农民主观能动性。针对农民的培训,政府不能一厢情愿,必须结合农村发展实际,结合当地产业特点,结合农民自身素质及需求,调动农民自主参与意识,发挥农民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提高培训效果,实现培训出全面素质的现代农民的目的。政府推动培训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培训一个农民,启动一个大户,培训一批农民,发展一个产业”的推动农村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因此,政府在组织农民培训前,要进行实地深入调研,根据当地农村自然资源情况,产业特点,农村整体水平,农民文化素质,思想观念,技能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切实可行的课程。从农村、农业、农民的实际出发,设计农民喜闻乐见的培训形式,让农民愿意参与,参与就有效果。

结合农村现实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近年来各学校、社会组织及各种培训单位都看到了农村这片广阔的市场。各种培训也随着农民的需求增加而应运而生。但如何脱离“步调一致”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将是各培训主体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民处于各种不同的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农民诉求不同,培训的内容与形式也就不同。各培训主体如何深入实际,了解各地区农民对培训内容和形式的要求非常重要,只要真正地了解到农民的现实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内容,采用合适的方式,对农民进行培训,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当前一个历史时期,合作社数量迅速增加的现实条件下,农民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合作方式、尤其是合作精神方面的培训就显得特别重要。只有让农民统一思想,具备了合作精神,懂得合作方法,才能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真正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1] 周 亚,等.中国人力资本的分布差异研究[J]. 教育与经济,2004(2):17-20.

[2] [美]西奥多·舒尔茨. 论人力资本投资[M]. 吴珠华,等译.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3] [美]西奥多·舒尔茨. 改造传统农业[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4] [美]西奥多·舒尔茨. 论人力资本投资[M]. 吴珠华,等译.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5] 林毅夫.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教育、转移农村人口[J]. 职业技术教育,2004(9):31-35.

[6] 张 亮.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D]. 河北农业大学,2010.

[7] [美]西奥多·舒尔茨. 论人力资本投资[M]. 吴珠华,等译.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8] 张运铃. 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农村繁荣[J]. 甘肃农业,2005(7).

[9] 向晓春,李竹钦. 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 安徽农业科学,2007(1):228-229.

[10]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Famer Training Is the Crucial Method

to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

Shi Jifeng 1,Li En 1,2

(1. College of Marxism of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2. College of Quartermaster Technology of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62,China)

Abstract:Famer Training is the crucial way of forming the rural human capital. Only by offering farmers the practical technical training for the result of cultivating new farmers with overall development, can the basic goal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be realized, that is,

"production development, well-off life, rural civilization, clean and tidy village, democratic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this paper insists on the value of farmer training and, by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problems of the farmer training, provides the new route and policy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armer training.

Key words: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farmer training;human capital investment;new route

(责任编辑:张改兰)

猜你喜欢

人力资本投资新路径新农村建设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幼儿园班级管理新路径探讨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新路径探析
强化农机监理所经济管理,促进新农村建设
如何促进农民群众收入增长推动新农村建设探究
浅析做好测绘保障服务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公共投资的计量分析
新型城镇化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优化的研究
基于非参数检验的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和工资性收入的地区差异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