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复苏期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2012-04-29倪海青
倪海青
[摘 要]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看,2010年是我国经济新一个周期的起点,这决定了近两年我国经济将处于经济复苏期。在经济复苏期,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宏观经济不确定、货币政策收紧、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以及前期累积的风险逐步暴露等多重挑战,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一特殊时期的风险成为银行业共同的课题。 文章从我国经济复苏期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当前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特征,提出了加强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复苏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02-0085-05
一、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复苏期
(一)经济周期的概念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凯恩斯学派认为,经济周期实际上是短期经济相对于长期经济增长趋势的波动。从经济理论来看,经济周期是由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匹配导致的。一般而言,经济周期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循环一次,即为一个经济周期[1]。
(二)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复苏期
判断经济所处的阶段,往往可以从GDP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业增长率等方面来入手,由于GDP增长率是各项指标的综合体现,因此对经济周期所处阶段主要根据GDP增长率情况来判断。我国1978年~
2010年GDP年均增长率为9.87%,这一平均增长率可以近似视为我国GDP的长期趋势增长率,从图1可以看出,1978年~2010年各年GDP增长率围绕长期趋势增长率上下波动。1981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经历了三轮完整的周期。第一个周期从1981年到1990年,第二个周期是1990年到1999年,第三个周期从1999年到2009年,三个周期基本上均是9-10年的时间。在GDP增长率方面,2010年我国GDP增长率达到10.3%,超过了平均增长率,据此基本可以判断,目前我国正处于1981年以来的第四个经济周期的经济复苏期(见图1)。
(三)我国经济复苏前景仍不容乐观
1. 经济复苏期仍可能出现反复震荡
从图1来看,此轮经济周期中,我国经济调整的幅度并不大,这主要是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时的抑制了经济的深度调整。尽管如此,我国经济能否就此呈现出V型的强劲复苏,仍然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内投资的持续性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是投资的持续性面临严峻的挑战。从货币政策来看,2011年,为了控制通货膨胀,货币政策明显收紧,社会资金面全面紧张,很多企业都难以得到必要的资金支持,这必然对企业的投资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2]。从产业政策来看,2011年国家明显加大了对房地产、两高一剩、节能减排等行业的调控力度,相关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速度短期内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从政府的投资能力来看,2011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能够得到的信贷资金支持将非常有限,这将极大的降低地方政府的投资能力,甚至部分已经上马的项目都面临缺乏后续资金而停工的危险。这将极大的影响2011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从民间投资来看,2009年和2010年的信贷资金主要投向了地方政府主导的一些“铁公基”项目,这些项目对于民间投资的带动作用有限,民间投资依然没有有效激活。二是消费需求的增长仍然缓慢,短期内难以成为拉动经济大幅增长的主要动力。三是外部需求的前景仍不乐观,美国虽然出现经济增长的迹象,但是失业率始终居高不下、欧洲深陷主权债务危机、日本经济复苏乏力,前期经济复苏较快的新兴经济体普遍遭遇严重的通货膨胀。这些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决定了我国经济复苏的历程很可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可能要经历反复的震荡[3]。
2. 金融业的恢复滞后于实体经济
从宏观方面来看,货币政策收紧进一步制约了金融业的复苏,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年和加息使银行的流动性出现危机,大部分银行紧缩信贷规模将进一步减少银行对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从经济周期方面来看,由于银行具有明显的亲经济周期的特点,在经济反复震荡和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时,银行往往会主动压缩信贷规模,审慎地投放信贷资金。从银行的经营来看,我国经济的内生性增长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没有培育起来,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成效短期难以大幅度提升,一些战略新兴产业的规模仍然有限,这些导致银行缺乏新的优质客户。从风险控制来看,在天量的信贷投放后,银行系统积累的风险逐步显现。政府融资平台的系统性风险导致各家银行信贷不得不收缩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这些都影响了银行业的复苏,导致银行业的复苏滞后于实体经济的复苏[4]。
二、经济复苏期下银行风险管理的特征
相比于经济衰退期,在经济复苏期间,企业的市场状况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好转,各类经济主体往往因此对经济前景有着比较乐观的估计,从而加大企业规模的扩张和信贷资金的投放,当经济出现波动时或者国家实施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时,这些企业往往会出现风险,进而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结合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当前我国银行在经济复苏期要重点防范四个方面的风险。一是货币政策收紧将加大银行风险。经济复苏期间,往往伴随着通货膨胀,为应对通胀压力和资产价格泡沫化倾向,央行会收紧货币政策。自2010年四季度以来,央行先后5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3次加息,并且专家普遍预计,2011年内还将有可能加息,货币政策收紧将使企业的资金面紧张、现金流可能难以有效覆盖到期债务,从而加大银行的风险。二是部分领域的系统性风险集中暴露。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有效刺激经济,在经济衰退期,国家提出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各地的地方政府也纷纷积极利用信贷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导致很多地方政府负债过高,超过了地方财政的负担能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凸显,这加大了经济复苏期银行风险管理的压力,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引起系统性风险的集中暴露。三是客户的风险识别和计量的难度大。在经济复苏期,客户的财务状况往往比经济萧条期间有较大的改善,但是客户能否经受经济出现反复震荡,则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加大了客户风险的识别和计量的难度。另外,部分企业对经济复苏前景过于乐观,在经济还没有完全复苏的情况下,就提前扩大规模,扩大产能,当经济复苏出现波动时,这部分客户将存在较大的风险[5]。四是经济复苏期的操作风险加大。在经济复苏期,商业银行由于对经济形势的乐观分析,受盈利能力的驱使可能会放松对信贷对象的审查,增加银行信贷的供给能力,使得一些风险较大、收益小的项目以及资信差的部分企业也能获得融资,从而增加商业银行潜在的信贷风险。一旦经济形势出现波动,这些潜在的信贷风险就会导致商业银行信贷不良率的上升,影响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五是经济复苏期的汇率变动引致的风险加大。在一个国家的处于经济衰退期间,其货币往往面临贬值的压力,随着经济的逐步好转,其货币的升值压力将逐步增加。我国经济处于经济复苏期,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更大。这一方面使得部分出口型的银行客户的竞争力受到影响,并面临更大的汇率风险,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银行持有资产的市场风险。六是监管要求不断提高,银行的合规风险加大。银监会2009年发布《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明确要求在资本中扣减银行间交叉持有的次级债。根据申银万国对上市银行资本需求测算,在资本充足率标准为12%、对交叉持有次级债进行全额扣减情况下,我国上市银行2010年整体资本金缺口达到1,164亿元。未来如执行巴塞尔委员会最新的资本计算建议,银行合格资本数量还将进一步减少。
三、国内外银行监管新动向和未来趋势
(一)进一步提高资本充足率和拨备的监管要求
从国际监管方面来看,2009年12月18日,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增强银行体系稳健性》提高了一级资本中普通股资本的质量和一致性,将二级资本进行了简化,废除了三级资本。从国内监管来看,为增强银行体系稳健性,银监会按照“新老划断”的原则,银行自2009年7月1日起开始持有的其他银行发行的次级债要全部扣除。根据银监会最新指定的资本充足率指引的征求意见稿:商业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将从现行的4%上调至6%,资本充足率保持8%不变;银行在正常年份还需要持有相应的比例为2.5%的留存资本缓冲;对于系统重要性银行,除了上述底线要求,监管部门还另行设置了1%的附加资本要求。根据银监会拨备率指引的征求意见稿,我国银行监管将引入动态拨备率指标控制经营风险,初步的监管指标设定为2.5%,同时,贷款损失准备金占不良贷款的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150%,两者按孰高要求执行。从国内外的监管动态来看,资本监管要求越来越高,这体现了金融危机后审慎监管理念的强势回归。
(二)更加注重对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监管
目前,我国监管部门紧跟新资本协议的新动向,不断更新监管理念,监管要求不断提高。从历史沿革来看,新资本协议赋予商业银行估计风险要素的权利,要求银行建立完善的内部评级体系,推动资本监管的重点由结果向过程转变。与此相适应,资本监管的手段也从简单的资本充足率向银行完善的内部评级体系、精细风险计量与评估等风险管理能力转变。
(三)监管手段和工具不断丰富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针对暴露出的问题,监管部门的监管手段和工具不断丰富。在国际监管方面,2009年12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与监测的国际协议》着重加强了对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监管,在第一支柱中引入了杠杆率。在国内监管方面,我国也将杠杆率监管指标纳入监管范围内。根据银监会杠杆率指引征求意见稿,“十二五”期间,我国银行业杠杆率监管标准确定为不低于4%。高于国际监管标准3%。
(四)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更加严格
根据银监会流动性监管指引征求意见稿,我国将在现有流动性比率监管基础上,引入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指标。流动性覆盖率(LCR,Liqudity Covered Ratio)= 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未来30日资金净流出量,流动性覆盖率的标准是不低于100%的意义:确保单个银行能够将变现无障碍且优质的资产保持在可以通过变现来满足30天期限的流动性需求。
四、未来中国经济的基本判断
“十二五”期间,国家明显降低了经济增长的预期速度,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成为主基调。与这一发展战略相适应,未来中国经济将出现一些新特点。一是从空间经济发展角度来看,经济带转型将成为“十二五”的主基调。“十二五”期间,在经济转型和要素价格上涨的双重了压力下,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发达地区的经济带将加大创新和技术研发的投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步伐,产业梯次转移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与之相对应的,长江经济带、皖江经济带等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带的制造业将逐步成为中国制造的主产地,与之相配套的各类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二是从三大需求来看,消费支出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逐步上升。要减少对外部经济的以来,建立内生性的、稳定的经济增长机制,必须大力提升消费在三大需求中的比重。随着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及生活保障水平的提高,消费支出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逐步上升,消费产业的发展也将得到快发展。目前来看,提高消费的重要措施是推进城镇化进程和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提升劳动所得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因此,与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的行业以及对居民收入增长敏感的消费行业将得到稳步发展。三是从三次产业来看,制造业(尤其是低附加值的简单加工业)的比重将相对下降、服务业的比重将明显上升。四是从资源和环境角度来看,节能环保、资源节约和替代性产业将得到政策扶持,获得稳步发展,部分“两高”行业的发展将明显感受到资源和环境约束的压力,遇到发展瓶颈。
五、国内大型银行应对策略与思考
(一)加强经济资本的风险资源配置功能,优化风险结构
一是以经济资本为基础制定风险资源配置规划。以新资本协议实施为契机,设计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风险资源配置方案,建立风险资本为核心指标的银行发展目标,不断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在绩效考核中加入以风险加权资产等风险量化参数,以资本和风险加权资产等核心指标作为客观衡量各项业务风险成本的依据,从而引导业务的进退与风险资源配置相匹配,实现银行在战略规划、风险管理和绩效考核等方面的统一。二是以经济资本为核心引导信贷产品的精细化定价。采用基于经济资本的贷款定价机制,将各项贷款业务的经营成本(包括经营费用、资金成本)和贷款预期损失及经济资本底线回报要求整合到一起,得出决定贷款利率的约束条件,增强资金价格对风险的敏感度,提高贷款产品的定价水平。三是以经济资本为核心引导信贷营销和管理精细化。深入的进行市场调研,分析顾客需求的差异性,测量客户的经济资本占用情况,从而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并有针对性地对目标客户实施营销策略,提供满意服务,这有助于促进信贷流程的精细化管理。
(二)积极主动进行信贷结构调整,顺应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新特点
一是加强宏观经济和政策的研究分析。全面把握宏观经济运行规律和国家货币财政政策,深入研究经济周期各阶段银行经营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分析宏观经济变化和货币政策变动对银行信贷业务及资产质量的影响,提高对行业、区域经济调整的预见和把握能力,从而提高信贷政策的前瞻性和对风险的预警和把控能力。对一些周期敏感性行业重点客户要一户一策的制定信贷服务方案和风险防范方案,并且要定期进行压力测试。二是制订明确的信贷政策,把握信贷投向。要坚持有进有退、有保有压,使信贷增长与国家和所在区域的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的规划协调一致,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在优化信贷结构前提下努力扩大信贷规模。积极支持受经济周期波动小、资金流比较稳定的能源、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善中小客户金融业务的政策和机制,大力支持符合贷款条件的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三是抓住重点,做好信贷结构调整工作。当前国家信贷政策主要引导信贷增长要向国家重点工程、民生改善工程、“三农”领域、节能减排和科技创新等项目倾斜,要积极支持优质中小企业发展。对于一些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出现暂时困难,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支柱地位和未来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也要积极扶持。四是调整业务结构。我国银行要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一些不受到经济周期波动影响的收入的来源,降低经济周期的影响。扩大消费信贷的多元化产品。我国商业银行可以与相关生产企业建立更多的合作,拓展消费贷款的多元化产品。
(三)进一步加强风险识别和计量水平,提高风险管理精细化程度
一是加强定量风险计量工具的应用。以定量分析弥补定性分析粗放管理的一面。在进行业务方案分解落实过程中,引入定量分析工具,使任务目标数量化、具体化,促进风险、业务、绩效和资本管理在执行中的过程控制;二是通过应用先进风险计量工具,全面识别、量化和管理各类风险。通过实施新协议,进一步完善包括违约定义、主标尺、模型和风险缓释等关键要素在内的内部评级体系,实现对风险、资本的精细化管理;三是建立适应自身发展的风险度量模型,有效掌控自身面临风险的大小;积极开发能够克服顺周期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建立前瞻性的贷款拨备计提体系。四是通过收集、积累、建设精准的风险量化数据,为加强风险管理提供更为科学化、精细化的依据。
(四)逐步探索建立风险后收益(RAROC)为基础的风险选择和排序体系,提升风险资源的价值创造力
一是逐步探索建立以风险调整的绩效测度为基础来进行资本分配和设定经营目标的方式和方法。在确定的最大可承受能力的基础上,优化资本在不同业务和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案,在保持风险偏好的前提下,充分提升风险资源的价值创造力;二是将有限的风险资本在各部门、各个层面和各种业务,按照风险调整后收益大小进行排序,根据排序来进行风险资源的选择和分配,对总体风险和各类风险进行总量控制,同时可以将风险调整后收益用于业务的审批和绩效的考核;三是将风险调整的绩效测度作为业务决策的依据,可以衡量一笔业务的风险与收益是否匹配,决定该笔业务做与不做,同时以此为据对业务和产品进行定价;四是将风险调整的绩效测度作为组合管理的有力工具。在考虑单个业务的风险和组合效应之后,可以依据对组合资产的风险调整的绩效测度测算和动态检测,衡量各类组合的风险收益是否平衡,并对风险调整的绩效测度指标恶化的项目,或有明显不利变化趋势的组合资产及时采取处置措施。
(五)加强行业和客户研究,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一是加强行业研究,充分把握各个产业发展和]化的规律,准确判断行业所处的阶段,制定与之相匹配的信贷经营策略。同时要加强对抵、质押资产价格变动的研究,保证第二还款来源和风险缓释机制的稳定有效。二是建立健全企业的承贷能力分析指标体系,通过对企业最大限度所能承担负债的能力分析,控制企业的贷款规模;加强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预测企业发展前景和趋势。企业的盈利能力从长远看,是决定贷款安全性的根本。三是加强贷款客户的综合贡献度测评分析,根据客户依据其信用和贡献状况而作出的授信先后顺序及满足程度的差异,对贷款客户评定授信等级,并据以进行贷款投放和管理决策。四是改进压力测试方法,加大经济周期中不同行业和客户的研究,分析行业之间的关联性和累加性所可能产生的风险放大效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资本充足率调节和预警模型,保证银行有足够的资本来抵御小概率事件所带来的风险。五是加大信贷检查力度,深入开展信贷项目风险排查,加强对贷款企业经营状况和信贷资金用途的监控,随时掌握项目工程进度和资金回笼情况,及时发现客户风险苗头,有效防范风险。
(六)强化执行力,提高基础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
一是完善制度和流程,将信贷流程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的制度规范和流程优化,消除由于制度疏漏和流程设置不合理所导致的风险隐患。二是加强培训和教育,让所有员工都能够对制度和流程有清晰的了解,能够熟练地操作。三是强化制度执行,通过完善的操作流程和界定的责任边界来消除制度执行的死角,加强制度执行力。四是严格处罚违规者。对于明知故犯者和制度执行不力者应当进行严厉的处罚,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七)制定审慎稳健的国际化战略,加强国别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近年来,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和中国“走出去”的企业越来越多,中国大型商业银行明显加快了国际化步伐,境外资产规模和比重不断增加。在当前特殊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必须制定稳健的国际化战略,全面加强国别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一是制定审慎稳健的国际化战略,制定清晰的海外发展思路,在设立新的海外机构时,应优先加快建立健全海外风险管理制度和体系,保证风险管理人员的配备;在并购海外机构时,应将能否有效整合被并购机构的风险管理体系作为并购决策的重要依据。二是建立科学的国别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建立专业的国别风险评级团队,合理评价业务所在国的国别风险,为新机构设立和业务发展方向提供坚实的基础。三是逐步建立完备的国别风险限额管理体系,加强对海外业务区域集中度风险的管控。四是借鉴国际领先银行管理国别风险的经验,大力开发国别风险监测预警、压力测试等管理工具,加强国别风险的识别和计量。
[1] 王燕武,王俊海. 中国经济波动来源于供给还是需求——基于新凯恩斯模型的研究[J]. 南开经济研究,2011(1).
[2] 周小川. 金融政策对金融危机的响应——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形成背景、内在逻辑和主要内容[J]. 金融研究,2011(1).
[3] 黄志强,曹远征,宗良(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课题组). 下行风险不会改变政策基本取向——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宏观经济与政策展望[J]. 国际金融,2011(7).
[4] 田艳芬, 邵志高,陈守东. 宏观经济因素对银行体系脆弱性影响的实证分析[J]. 金融发展研究,2011(4).
[5] 刘 澍. 通货膨胀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影响研究[J]. 吉林金融研究,2011(4).
The Study of Commercial Bank's Risk Management Strategy
in Economic Recovery Stage
NiHaiqing
(China Construction Bank,Hubei Branch,Wuhan430015,China)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conomic cycle,2010 i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a new economic cycle,which determines that China's economy will be in economic recovery stage in the last two years. In the economic recovery stage,China's commercial banks face the multiple challenges: macro-economic uncertainty,tightening of monetary policy,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mode and the progressive exposure of cumulative risk of the early period. How to effectively manage the risks of this special time becomes the subject of banking. This paper,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economic recovery,analyzes China's current risk characteristics of commercial banks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f how to strengthen risk management.
Key words: recovery stage;commercial bank;risk management
(责任编辑:张丹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