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条件理论研究的滥觞与发展
2012-04-29杨小玲
[摘 要]贸易条件问题一直是国际贸易的核心问题,它直接涉及到两国间贸易的利益分配问题。自“普雷维什—辛格命题”提出以来,贸易条件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众多学者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文章对贸易条件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特别是对贸易条件恶化理论导致“贫困化增长”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基于中国经济增长的状况下,分析中国的贸易条件状况,探寻贸易条件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贸易条件;贫困化增长;贸易利益
[中图分类号] F71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02-0005-05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一般来说是两国商品贸易时的交换比率,它体现贸易国之间的物物交换关系。现实中常用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的比值且以指数形式来表示,如价格贸易条件指数、收入贸易条件指数、要素贸易条件指数等,大多数学者的关心重点是贸易条件的变动情况,即从贸易条件的改善或恶化来反映一国贸易福利。国内外学者对贸易条件的研究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旨在对贸易条件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特别是对贸易条件恶化理论以及由此导致的“贫困化增长”理论进行分析与评价,并结合中国自身贸易条件状况,来探寻贸易条件新的研究方向。
一、经济行为下的贸易条件理论
迄今为止,西方经典参考文献中关于贸易条件的研究,已有众多的史料。已有的研究主要从经济行为的消费需求、生产供给以及中间环节交换进行研究论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注重对经济行为的消费需求进行分析。这种观点主要认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一国的相互需求曲线相对占优势时,该国的贸易条件就相对有利,也即意味着在贸易分配中能获得较多的好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Mill和英国新古典经济学家Marshall。Mill(1948)[1]从贸易利益观点出发,提出相互需求理论,认为贸易条件及其变动是由对方产品的相互需求强度所决定的,具体表现为就是一国对另一国产品的需求弹性。而Marshall(1879)[1]则运用几何分析方法(提供曲线)研究贸易条件的决定与变动,其中提供曲线是由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消费无差异曲线所决定的。这说明价格贸易条件变化的基础是两国的需求和供给方面的变化。因此在研究内容上也可认为马歇尔的提供曲线仍是穆勒相互需求理论的延续。同时他们的研究都认为,若将贸易条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两国都可以从贸易交换中获得收益,只是得利多寡的不同而已。
二是注重对生产供给阶段的考察,这主要缘由生产要素供给总量发生变化,一国的贸易条件也会发生变动。如Hicks(1953)[2]研究了不同要素生产率提高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包括了中性、劳动节约型和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并分析了其对贸易条件的不同影响。彼特·凯恩(1989)则给出了“一个国家人口增长的惨淡结局”,结合贸易条件和消费者收入,分析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多入国”的不利影响[3]。印度经济学家Bhagwati(1958)[4]在贸易条件恶化的基础上提出的“贫困化增长(Immiserizing growth)”理论,则认为由于贸易条件恶化损失有可能抵消或超出产出及贸易增长所带来的收益,总体上使一国福利恶化。可以看出,Hicks、Bhagwati等人的研究则将生产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国生产状况的变化会影响该国的贸易条件,并导致其在利益分配中的地位,至今都影响着当代学者的研究。
三是主要围绕“不平等交换”理论的论战弥补了前两条主线之间的一些不足,从交换分配的角度认为贸易条件是一国剥削另一国的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Prebisch(1950)[5]、Singer(1950)[6]、Myrdal和King(1977)[7]从不同角度皆对发展中国家货物贸易条件长期的恶化进行了证明,他们的观点认为贸易条件不断恶化也即意味着收入或资料从发展中国家转移到发达国家,是富国对穷国剥削的结果。持有相同观点的普雷维什认为,“这种不平等的根源就在于,主要是那些集中了大部分生产资料的人们将经济剩余攫为已有”[8]。由此可以看出,Prebisch和Singer等强调各国初始生产资料的不平等决定了各国在交换中不平衡的地位,交换阶段的不平衡也导致了最后分配不平等,导致富国更富,穷国更穷的现象。同时针对普雷维什等人的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论,Kindelbelger(1956)[9]、Balagtas和Holt(2009)[10]等西方经济学家利用了不同的实证研究方面批评了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出现所谓的福利恶化状态。故有关贸易条件不平等交换的争论一直在延续。
二、贸易条件恶化论与贫困化增长理论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贸易条件理论的研究更多是与一国经济增长、贸易福利联系起来(Blattman et al,2004[11];Grimes,2006[12]),其中较有名的就是“贸易条件恶化论”以及在此基础推导出来的“贫困化增长理论”。
1. 贸易条件恶化论
贸易条件恶化论的代表人物是阿根廷经济学家Prebisch(1950)和印度经济学家Singer(1950)①,他们的分析都认为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存在长期恶化的状况,将其原因归结为:初级产品与工业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差异;技术进步水平不同;历史原因等,这就是著名的“普雷维什—辛格假说”。Grilli和Yang(1988)[13]通过对1900年~1986年的初级产品价格指数进行研究,证实了“普雷维什—辛格假说”。Reinhart 和Wickham(1994)[14]对1980年后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研究同样支持此观点。随着研究的细化,Sarkar和Singer(1991)[15]、Maizels(1999)[16]等学者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重新进行了分析,发现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贸易条件也呈恶化趋势。Ram(2004)[17]的研究结果也显示从1970年~1999年间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基本上都呈恶化趋势。与此同时一些学者还深化了对贸易条件本身的研究,认为贸易条件还包括收入贸易条件、要素贸易条件。Lutz(1999)[18]通过实证研究了66个非产油发展中国家的初级品贸易条件和净贸易条件,发现从长期来看,都存在恶化的趋势。故在某种程度上说,Prebisch-Singer假说在发展中国家当中基本上是成立的。
2. 贸易条件恶化引致贫困化增长
贫困化增长理论是由Bhagwati于1958年总结提出来的,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产量提高和收益增加,都可能被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而抵消,从而导致福利减少现象,即出现本国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绝对下降。Bhagwati(1968)[19]进一步在“贫困化增长”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福利、扭曲和经济增长的关系。Johnson(1967)[20]等人则指出,贫困化增长的实质是经济增长后,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的全面恶化,从而造成了福利水平的下降。更为重要的是Sarker和Singer(1993)[21]对影响贫困化增长的原因做了新的解释,尤其强调了资本、技术等要素带来的负面效应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与此相反的是,Betra和Scully(1971)[22]则从要素市场的角度出来,认为即使一国经济增长使该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改善,若要素市场存在扭曲,仍有可能出现贫困化增长现象。总体而言,目前研究“贫困化增长”的经济学家大都一致认为,其含义不应该仅仅从商品价格指数衡量的贸易条件进行分析,而应该从影响贸易条件的内在原因出发,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得出较全面的评价。
3. 导致贸易条件恶化因素研究
除了国际贸易中的相互需求、供给因素影响贸易条件外。近年来,一些学者从汇率影响、要素生产率、FDI等各方面研究探讨影响贸易条件变化的因素。如Robinson(1937)从汇率的角度出发,研究认为一国货币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效果主要取决于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23]。Edwards和Yeyati(2003)[24]研究发现,固定汇率制下贸易条件恶化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要比浮动汇率制下高一倍。Lewis(1977)[25]认为大部分初级产品出口的贸易条件之所以处于不断恶化状态,是由于它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所造成。Iscan(2000)[26]的研究也证实了该结论。Bhagwati(1973)[27]则从外商直接投资的角度入手,认为在小国的情形下,由于关税下降而吸引过来的FDI会导致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并有可能导致贫困化增长。Brecher 和Diaz-Alejandro(1977)[28]也认为外资的流入会减少该国的福利。Bertrand和Flatters(1971)[29]的研究基本继承了Johnson的分析思路,并得出同样的结论。近年来,较多的学者从贸易条件波动本身来探讨其恶化的原因。Baxter和Kouparitsas(2000)[30]则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长期出口那些价格波动相对于工业制成品而言较高的初级商品,进而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波动平均为发达国家的2倍,进而加深了贸易条件的恶化。Broda(2004)[31]的实证研究结果则显示了无法获得商品定价权是导致发展中国家容易受到贸易条件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对地,发达国家和石油出口国则可以对国际市场的商品贸易定价权产生显著的影响。
三、中国贸易条件及“贫困化增长”的分析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日益增长,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国内众多学者对贸易条件及贫困化增长进行了研究。从其研究内容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贸易条件变化趋势
无独有偶,国内对贸易条件变化趋势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上都认为中国贸易条件存在恶化趋势。如Li Zhang 和Simon(2000)[32]对中国1950年~1997年的贸易条件变动状况进行分析,发现随着工业制成品出口增多,引起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下跌,从而导致中国贸易条件恶化。韩青(2007)[33]的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他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对价格贸易条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我国贸易条件恶化,其中又以工业制成品出口恶化效应最大的结论。李汉君、孙旭(2009)[34]利用回归方程对1981年~2007年中国贸易条件变动趋势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中国贸易条件以每年4.6%的速度下降,其中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下降是主要动因。张亚斌、车鸣等(2010)[35]研究认为在“合成谬误”的前提下,中国贸易条件恶化更加明显。当然这些主要以价格贸易分析进行分析,其它学者将贸易条件进行细化分析,如曾铮、胡小环(2005)[36]就细化了1980年~2001年我国的贸易条件,研究发现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呈现恶化趋势,但收入贸易条件显著改善的状况。崔津渡、李诚邦(2006)[37]的研究也佐证了这一结论。
(二)贸易条件恶化导致的“贫困化增长”
在借鉴贫困化增长理论的理论上,王如忠(1999)[38]认为贫困化增长的实质是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的全面恶化。龚家友、钱学锋(2003)[39]则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对外贸易发展和经济总量指标,与Bhagwati的贫困化增长条件相比较,得出中国面临贫困化增长的结论。林林、周觉等(2005)[40]的研究也证实了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口为主的模式,有可能导致贫困化增长。邹全胜(2006)[41]基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要素流动性质的假定,认为一国可通过要素的培育和提升获得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走出“贫困化增长”的误区。当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外贸并未出现贫困化增长现象。如王信、林艳红(2008)[42]的研究认为,我国虽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现象,但并未导致国民实际收入的下降。
(三)影响中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因素研究
国内学者在探讨分析我国贸易条件变化原因时,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概括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从对外贸易进出口结构来探讨,普遍得出的结论都认为,低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结构是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重要原因(张建华等,2004[43];李汉君、孙旭,2009等)。
2. 从技术进步方面来分析我国的贸易条件。徐建斌、尹翔硕(2002)[44]认为决定贸易条件的因素主要在于具有不同技术比较优势而导致以及对专业化产品的偏好等。谢飞(2003)[45]则通过引入技术进步指标,建立动态均衡模型,研究认为,贸易中存在技术进步效应时,一定会产生贸易条件恶化现象并导致“贫困化增长”。王平、钱学锋(2007)[46]认为我国长期采取出口偏向型技术进步是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根本原因。
3. 从汇率变动的角度来分析贸易条件。我国1994年进行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后,人民币的贬值加大了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的下降,加剧了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的下降。2005年来实行一篮子汇率改革以来,外汇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更为显现。罗忠洲(2005)[47]建立了一个汇率影响贸易条件的理论模型,研究认为当汇率波动时,贸易条件会以汇率波动的一定比例发生变动。肖龙阶等(2009)[48]详细探讨了汇率影响贸易条件变动的内在机制。李汉君(2010)[49]利用2005到2008年的月底时间序列数据,探讨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认为其影响效果符合“J”曲线。
4. 从外商直接投资的角度来分析贸易条件。针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上到下都在强调大力引进外资,一些学者也开始探讨外商直接投资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如庄芮(2005)[50]在《FDI流入的贸易条件效应:发展中国家视角》一书中,全面系统地探讨分析了FDI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以及发生的路径和机制。刘渝琳、杨小玲(2007)[51]的研究则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会恶化我国贸易条件,并认为今后对外商投资的政策应转变为“招商选资”。刘青海、王忠(2010)[52]认为我国出现贫困化增长趋势的根源在于政府主导下的投资推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因此需杜绝盲目引进FDI。冯晓玲、张凡(2011)[53]则具体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收入贸易条件的影响。
四、今后贸易条件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由以上综述分析可知,前人所作的这些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理论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发展完善的,贸易条件理论的研究同样也是如此。本文认为今后贸易条件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贸易条件的研究始终和一国的贸易利益联系起来的。经济学服务是为现实经济发展服务的。贸易条件从起初就被当作衡量一国贸易得益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关于贸易条件的研究自然与贸易利益联系起来。一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始终要考虑到贸易条件的变化,而研究贸易条件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分析一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的多少。从长期来看,这仍会是一个主要的趋势,即把贸易条件和贸易利益结合起来研究分析,当然贸易条件的含义会有所转变,阿什德、叶德利(2008)[54]就认为贸易条件分为商品贸易条件和服务贸易条件,但由于绝大部分是商品贸易,随着服务贸易的兴起,这也是一个研究方向。
2. 贸易利益的重新界定。在目前国际投资一体化的情况下,贸易利益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以后所研究的范围,将不仅仅局限于三种贸易条件对贸易利益的研究,而要把贸易利益这一指标丰富起来,不仅仅要数量上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一国的环境,人民幸福生活指数等质量,进行质化的分析。所以,也不能单纯的从贸易条件恶化,从而推出一国存在“贫困化增长”,因此,关于贸易利益的重新界定,以后也将会是一个研究方向。
3. 研究贫困化增长仅仅从贸易条件进行分析是不够的。无论是经典的“普雷维什—辛格命题”、还是巴格瓦蒂的“贫困化增长”理论,仅仅只是对价格贸易条件进行分析。事实上,贸易条件本身就包含着多种内涵,如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以及要素贸易条件,而贫困化增长的内涵也在不断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关于价格贸易条件波动性的研究,也有相当多的学者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如Ramey(1994)[55]、Mendoza(1995)[56]等人的研究都表明一国贸易条件的波动与经济增长呈反向关系。Rawski(2004)[57]的研究表明,在一国贸易依存度不断上升、经济更深地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经济增长伴随着大量居民实际收入下降,就可以认为是贫困化增长。所以,仅仅从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并不能说明一国在贸易利益的分配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也不能说明一国外贸是否处于贫困化增长状态。故今后应拓宽这方面的研究视角,从各方面来探讨贫困化增长的原因所在。
① Prebisch(1950)在《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报告中正式提出“贸易条件恶化论”,得出了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结论。Singer(1950)在《投资国和借款国之间贸易利益的分配》一文中,从需求收入弹性和技术进步两个方面来解释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的现象。
[1] 亚蒂什 N.巴格瓦蒂,等. 高级国际贸易学[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 Hicks,J.R. An inaugural lecture[J]. Oxford Economic Papers,1953,5(2):117-135.
[3] 张二震,等. 贸易投资一体化与中国的战略[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8-31.
[4] Bhagwati,J.N. Immiserizing Growth:A Geometric note[J]. Review of Economics Studies,1958,25(3):201-205.
[5] Prebisch,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atin American and its Principal Problems[M]. New York:United Nations,1950.
[6] Singer,H.W. The Distribution of Gains between Investing and Borrowing Countri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Papers and Proceedings,1950,11:473-485.
[7] Myrdal,G. and King,S.S. Asian drama:An Inquiry into the Poverty of Nations[Z]. Harmondsworth[etc],Penguin,1977.
[8] 普雷维什. 外围资本主义[M]. 苏振兴,等,译. 商务印书馆1990:10.
[9] Kindelbelger,C.P. The Terms of Trade:A European Case Study[M].New York:John Wiley,1956.
[10] Balagtas J.V. and M.T.Holt. The Commodity Terms of Trade,Unit Roots,and Nonlinear Alternatives:A Smooth Transition Approach[J]. Americ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91(1):87-105.
[11] Blattman C,Hwang J,Williamson JG. The Impact of the Terms of Trade on Economic Growth in the Periphery,1870-1939:Volatility and Secular Change[D]. National Bureau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No.10600,2004.
[12] Grimes A. A Smooth Ride:Terms of Trade,Volatility and GDP Growth[J]. Journal of Asain Economics,2006,vol,17:583-600.
[13] Grilli E.R. and Yang C. Primary Commodity Prices,Manufactured Goods Prices,and the Terms of Trade of Developing Countries:What the Long Run Shows[J].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88,vol,2:1-47.
[14] Reinhart,C.M. and P. Wickham.Commodity Prices:Cyclical Weakness or Secular Decline?[R]. IMF Working Paper,No.8173,1994.
[15] Sarkar,P.,and Singer,H.W. Manufactured Exports of Developing Co-
untries and Their Terms of Trade[J]. World Development 1991,19:333-340.
[16] Maizels,A. The Manufactures Terms of Trade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the United States,1981-87[M]. Working Paper 36,Oxford:Finance and Trade Policy Centre,Queen Elizabeth House,1999.
[17] Ram.R. Trend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ommodity Terms-of-Trade since 1970[J]. 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2004,36(2):241-253.
[18] Lutz,M.G. Commodity Terms of Trade and Individual Countries' 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Is There an Empirical Relationship?[J]. Journal of Internationsl Development,1999,vol 11,859-870.
[19] Bhagwati,J.N. Distortions and Immiserizing Growth:A Generalization[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8,35(104):481-485.
[20] Johnson,Harry,G.. The Possibility of Income Losses from Increased Efficiency or Factor Accumul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Tariffs[J]. Economic Journal,1967,77(305):151-154.
[21] Sarker,P. and Singer,H. Manufacture-manufacture Terms of Trade Deterioration:A Reply[J]. World Development,1993,21(10):1617-
1620.
[22] Betra R. and G. Scully. The Theory of Wage Differentials:Welfare and Immiserizing Growth[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71,1(2):241-247.
[23] [英]哈维. 现代经济学[M]. 沈志彦,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428-429.
[24] Edwards,Sebastian,and Eduardo L.Y. Flexible Exchange Rates as Shock Absorbers[R]. NBER Working Paper ,No.9867,2003.
[25] Lewis,W.A. 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M].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7.
[26] Iscan T. The Terms of Trade,Productivity Growth and The Current Account[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77,45(3):587-611.
[27] Bhagwati.J.N. The Theory of Immiserizing Growth:Further Application,In:Connolly,M.B.,Swoboda,A.K.(Eds)[M].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Money,(George Allen & Unwin,London),1973:45-54.
[28] Brecher,R.A. and Diaz-Alejandro,C.F. Tariff,Foreign Capital and Immiserizing Growth[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77,7(4):317-322.
[29] Bertrand,T.J. and F.Flatters. Tariffs,Capital Accumulation,and Immiserizing Growth[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71,1(4):453-460.
[30] Baxter,M. and M.Kouparitsas. What Causes Fluctuations in the Terms of Trade?[R]. NBER Working Paper,No.7462,2000.
[31] Broda.C. Terms of trade and exchange rate regim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4,63(1):31-
58.
[32] Li Zhang and Simon. The Intersectoral Terms of Trade and Their Impact on Urbanisation in China[J]. Post-Communist Economies,2000,12(4):445-462.
[33] 韩 青. 中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基于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J]. 世界经济研究,2007(10):9-14.
[34] 李汉君,孙 旭. 中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动趋势与出口商品结
构——基于1981-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的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2009(3):37-40.
[35] 张亚斌,车 鸣,等.“合成谬误”与中国商品贸易条件恶化[J]. 世界经济研究,2010(8):33-38.
[36] 曾 铮,胡小环.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高度化与贸易条件恶化[J]. 财经科学,2005(4):162-168.
[37] 崔津度,李诚邦. 中国对外贸易条件:1995-2005年状况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6(4):27-29.
[38] 王如忠. 贫困化增长:贸易条件变动中的疑问[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9] 龚家友,钱学锋. 中国对外贸易贫困化增长的实证分析[J]. 贵族财经学院学报,2003(4):40-44.
[40] 林 林,周 觉. 我国贸易战略选择与“贫困化增长”[J]. 国际贸易问题,2005(6):14-20.
[41] 邹全胜. 走出贫困化增长“陷阱”:基于要素性质的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6):62-71.
[42] 王 信,林艳红. 中国外贸扩张是否会导致贫困化增长?[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1):85-90.
[43] 张建华,刘庆玉. 中国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2004(6):20-23.
[44] 徐建斌,尹翔硕. 贸易条件恶化与比较优势战略的有效性[J]. 世界经济,2002(1):31-36.
[45] 谢 飞. 贸易条件、技术进步与发展战略选择[J]. 财贸研究,2003(6):1-6.
[46] 王 平,钱学锋. 从贸易条件改善看技术进步的产业政策导向[J]. 中国工业经济,2007(3):47-53.
[47] 罗忠洲. 汇率波动的贸易条件效应研究[J]. 上海金融,2005(2):39-41.
[48] 肖龙阶,苗建军. 中国贸易条件机制研究[J]. 经济问题,2009(2):104-107.
[49] 李汉君.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基于36个月时序数据的分析[J]. 国际经贸探索,2010(4):60-64.
[50] 庄 芮. FDI流入的贸易条件效应:发展中国家视角[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51] 刘渝琳,杨小玲. 外商直接投资、贸易条件与政策选择[J]. 国际贸易问题,2007(7):107-112,122.
[52] 刘青海,王 忠. FDI规模、政府行为与贫困化增长的防范[J]. 当代财经,2010(3):102-108.
[53] 冯晓玲,张 凡.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收入贸易条件的影响分析[J]. 世界经济研究,2011(4):69-74.
[54] 阿什德,叶德利. 贸易条件趋势与进出口波动:基于1980-2006年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实证研究[J]. 世界经济研究,2008(5):59-69.
[55] Ramey,G,and Ramey,V.A. Cross-country Evidence on the Link between Volatility and Growth[R]. NBER Working Paper No.4945,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94.
[56] Mendoza,E. G. The Terms of Trade,the Real Exchange Rate,and Economic Fluctuations[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995,36:101-137.
[57] Rawski,T. G. Immiserizing Growth[EB/OL]. www. Soc.duke.edu/
sloan_2004/Papers,2004.
The Sour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on Trade Terms Theory
Yang Xiaoling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Monetary Institute,Nanjing211815,China)
Abstract:Trade terms are always the core problem for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directly involving the profit distribution between two countries. Since the proposition of "Prebisch-Singer" is put forward, wide attention is drawn to trade terms and many scholars have done effective research on them. This paper organizes and summarizes the relative research on trade terms theory, especially analyzing and commenting "pauperization growth" caused by the exacerbation of trade terms. Based on Chinese economic growth condi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tate of Chinese trade terms and then seeks the new research area in trade terms.
Key words:trade terms;pauperization growth;benefit of trade
(责任编辑:张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