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贸易条件及中国制成品贸易条件变动趋势分析

2011-06-24陈琦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1年6期
关键词:贸易条件制成品价格指数

陈琦

贸易条件

一、定义。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贸易盈利能力的变化和在国际贸易分配中所处地位变动的重要指标。作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指数,它影响着一国的短期和长期利益,进而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二、基本形式及计算方式。贸易条件的基本形式包括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

第一,价格贸易条件。价格贸易条件衡量的是平均每单位出口商品所能取得的进口能力,其计算公式为:价格贸易条件=Px /Pm。其中,Px代表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m代表进口商品价格指数。

第二,收入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表示一国用出口支付进口的能力,其计算公式是:收入贸易条件=I×Qx。其中,I代表收入贸易条件指数,Qx代表出口量指数。

第三,要素贸易条件。要素贸易条件表示的是一国的长期进口能力,分为单要素贸易条件和双要素贸易条件。其计算公式分别为:单要素贸易条件=价格贸易条件×本国出口部门的生产率指数;双要素贸易条件=价格贸易条件×(本国出口部门生产率指数/本国进口产品在贸易对象国生产率指数)

中国制成品贸易条件变动趋势

本文将按照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的分类标准,选取从SITC5—SITC8中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制成品的价格及数量,采用帕氏公式对我国贸易条件进行计算、分析(以2002年为基期)。由于资料有限本文主要以价格贸易条件计算方法进行分析,方法如下:

Pxn=∑PinQin/∑PioQin (i=1,2…,20);

Pmn=∑PjnQjn /∑PjoQjn (i=1,2…,10);

T=Pxn/Pmn

上式中,Pxn和Pmn分别表示第n期(n=1997,1998,1999…2008年)的出口价格指数和进口价格指数;Pin和Pjn分别表示第n期第i种商品的出口价格和第j中商品的进口价格;Qin和Qjn分别表示第n期第i种商品的出口数量和第j种商品的进口数量;Pio和Pjo分别表示以2002年为基期的第i种商品的出口价格和第j种商品的进口价格;T表示贸易条件,即n期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比例。

表一我国工业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变动指数

出口价格指数(Pxn) 进口价格指数(Pmn) 价格贸易条件

(T=Pxn/Pmn)

1996年 117.06 145.28 80.58

1997年 115.40 75.74 152.36

1998年 103.24 81.84 126.15

1999年 104.52 82.08 127.34

2000年 106.72 87.62 121.80

2001年 104.28 93.63 111.37

2002年 100.00 100.00 100.00

2003年 105.95 112.04 94.56

2004年 119.12 133.89 88.97

2005年 127.88 151 64.69

2006年 142.62 172.27 82.79

2007年 160.11 195.74 81.80

2008年 206.54 204.54 100.98

注:表中数据是由《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至2009年)》中海关统计的数据计算得来。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第一,1996年—2008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价格指数变动比较平缓。从1996年之后到2002年之间指数震荡下跌,2002年—2008年出口价格指数有所回升,但幅度较小。第二,我国工业制成品进口价格指数1996年达到一个高点之后,经过1997年的重新调整呈一种缓慢上升的趋势。指数在2003年有大幅度的提升,至此至2006年与同期的出口指数相比,其数据均大于它。第三,最终,由于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价格指数的整体趋于下降和数值较小、进口价格指数不断上升的影响,导致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由1997年的152.36下降到2007年的81.80,降幅为46.31%。

我国贸易条件变动原因分析

20世纪50年代Prebisch和Singer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以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其贸易条件从长期来看有不断恶化的趋势以来,在对该实证理论进行完善的过程中,Singer ( 1999) 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进行分析发现, 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贸易条件也呈不断恶化的趋势。而本文通过对实际数据的计算得到了与Singer相同的结论:即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国的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贸易条件是不断趋于恶化的。那么,为什么我国价格贸易条件会形成此种结果呢?以下,我们将通过这些重要影响因素详细分析我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原因:

一、我国的经济增长与贸易条件变动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以年均两位数字的速度高速增长,对外贸易由进口替代战略向出口导向战略转变,而国家政策适时也倾向于外贸体制改革、完善各种涉外法律等,大大促进了出口贸易的发展。但是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使制成品供过于求,出口价格被迫下降;世界高科技产品的垄断地位的确定,使国内经济增长带动的产业结构升级行业,不得不出更高的价格进口该科技产品;国民高档品消费能力的提升,促使进口商品价格居高不下。

二、外商直接投资与贸易条件变动关系。近年来, FDI主要流向制造业中的纺织等劳动密集型部门,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多采用加工贸易的方式,在该方式中我国还处于国际生产一体化分工生产中的下游或中端位置,产品在该阶段增值率也不高。由此,我们不难发现FDI采用加工贸易的方式,最终会导致出口价格的下降,进口原料和中间产品的价格的上升,使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而另一方面外商投资的流入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质量,有利于提升价格,改善贸易条件。故外商投资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三、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与贸易条件变动关系。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基本完成了出口商品结构从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2006年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比重已达到94.1%,出口结构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贸易条件为得到改变,该期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只有82.79,将近历史最低水平。这都与我国出口商品加工程度低、粗加工比重大、质量不高、在国际市场上处于较低的价位水平是分不开的。其次,随着我国国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对中高技术产品需求旺盛,从而导致进口产品价格居高不下。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出口结构升级的同时,并未伴随贸易条件的转好。

改善我国制成品贸易条件的对策

针对影响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的因素,我国应采取以下政策来改善当前贸易条件现状。

一、采取措施解决突出问题,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经济发展是一个反映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各国采取的各种经济政策都是为了促进其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一国经济的增长能够促进很多经济方面的改善,对贸易条件的改善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加强对外资的政策引导和规划,拓宽外资的进入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引进外资方面的战略主要是推行出口导向的引资模式,国家制定了众多的招商引资政策,不断完善投资环境,但由于出口导向的引资模式强调利用我国的劳动力优势,使得外资主要流向劳动密集型产品部门,从而对贸易条件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国政府要制定政策来引导外资流向的多元化。如,继续鼓励外资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外资对农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和经营范围;取消外资的“超国民待遇”,着重将外资的利用向引进技术、管理和人才的方向转变,提高利用外资促进自主创新的能力。

三、增强主导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优化升级我国的产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下,强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使劳动密集型产品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上具备了一定的价格优势。但正是这一价格优势使得我国进出口商品的交换比价差距拉大,贸易条件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我们不能被当前的比较优势条件所限制,而应该通过产业政策的制定,发展我国的主导产业,将我国潜在的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竞争优势。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猜你喜欢

贸易条件制成品价格指数
中国与RCEP 成员国制成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2020年12月中国稀土价格指数及四大功能材料价格指数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研究
四川省初级加工品和工业制成品对GDP的实证分析
中国-捷克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研究
各种价格指数
入世以来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化原因的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基于SITC2分类的分解研究
中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我国是否面临“贫困化增长”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