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研究述评与展望

2012-04-29孟佳佳董大海刘瑞明

当代经济管理 2012年2期
关键词:动态能力竞争优势研究综述

孟佳佳 董大海 刘瑞明

[摘 要]动态能力作为战略管理领域的核心概念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但迄今为止,对于其本质及其与竞争优势的关系等基本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极大地制约了动态能力的理论发展及其实践应用。文章围绕动态能力到底是什么,以及它与企业竞争优势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这两个核心问题,对现有研究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动态能力;竞争优势;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F270.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02-0001-04

面对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市场环境的瞬息万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造并保持竞争优势成为理论界和实践领域持续关注的焦点问题,动态能力理论的出现弥补了资源基础观静态性的不足,将企业自身的能力与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相联系,成为战略管理领域研究的前沿。这一理论体系虽历经十余年的发展,但对于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仍存在许多认识上的分歧,更好地理解动态能力对竞争优势的贡献成为当务之急。

一、竞争优势来源的发展脉络

回顾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学术界对于竞争优势来源的解读大致可以分为“外生”和“内生”两个视角。

20世纪80年代,以Porter为代表的学者从外生的产业视角提出竞争战略理论[1],认为竞争优势的差异源于不同的产业结构,因此企业制定战略应该以产业分析为出发点,根据五力(现有竞争者、潜在进入者、供方、买方、替代品)竞争模型选择具有吸引力的行业,而后实施基于价值链的特定战略(低成本领先、差异化或重点集中)以获取竞争优势。竞争战略理论以经典的产业组织范式“结构(S)—行为(C)—绩效(P)”为基础并主导了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但是这一理论不足以解释为什么在相同行业中不同企业的绩效存在着显著差异,这一局限使得研究者将目光聚焦于企业内部。

20世纪90年代以Wernerfelt和Barney为代表的学者在Penrose对资源定义的基础上,从内生视角正式提出了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View,即RBV),认为企业内部所拥有战略性资源的异质性是形成绩效差异的主要源泉[2][3]。随后,Prahalad和Hamel提出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理论,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或团队内化的互补性技术和知识的组合,将竞争优势集中于无形的知识和能力上[4]。虽然有些学者将RBV和核心能力论分别划分为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但事实上,从本质上讲,二者的假设前提都是“企业某些特有的内在禀赋(资源和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源泉”,因此在基本逻辑层面是一致的,为统一描述,笔者在本文中称之为资源能力流派,这一流派构建了“资源/能力—战略—绩效”的分析架构并逐渐成为战略管理领域的主流理论。

竞争优势内生视角的解析在这一阶段主要构筑在静态观的基础之上,直至20世纪中后期,变幻的市场环境对静态的基于均衡的资源能力观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核心刚性”以及“超竞争”概念的提出推动了这一流派进入了动态观为主导的新阶段。Leonard Barton首先对核心能力提出质疑,认为核心能力本身所存在的“刚性”缺陷使其无法适应环境的剧烈变化,企业苦心经营的核心能力在快速变化的市场和技术环境面前,可能瞬间消失或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绊脚石。DAveni认为变革的环境导致“超竞争”(Hypercompetition)现象的出现,任何一个企业都很难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即便企业拥有了某种优势,它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消失,因此企业只能通过不停寻找新的竞争优势来源以保持利润的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如何感知环境的变化进而通过改变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基础对变化做出适当的反应成为了企业制胜的关键,因此动态能力理论应运而生,并成为对竞争优势新的解读。

二、动态能力的本质

尽管动态能力这一概念广泛地应用于战略管理领域,但迄今为止关于动态能力到底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界定动态能力的本质是我们进一步探查它与竞争优势之间关系的重要基础。

Teece等学者于1997年将其定义为“企业整合、构筑并重新配置内外部竞争力以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5],虽然这一定义开创了动态能力研究的新时代,但它太过宽泛,为后来的学者修正并扩展动态能力的定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鉴于Teece等对动态能力的界定主要集中在“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和“重新配置资源”这两个方面,因此对动态能力的批判也集中于此:

(1)定义的同义反复。正如Williamson所言,“我们把动态能力的概念重复的与成功联系到一起”。将动态能力等同于“适应迅速变化环境”的能力,这种表述会增加同义反复的批评,混淆了概念本身和主要命题,即拥有动态能力的企业会更好地准备去应对变化的环境,同时结论是,他们会表现的更好。这无疑是将动态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概念趋同化,导致了定义的“同义反复”。

(2)定义过于宽泛且无限扩大。Winter认为动态能力这一概念围绕着太多的神秘感和模糊性,使得它与普遍性效力的泛化的规则过度地联系起来[6]。如果“重新配置资源的能力”都被称之为动态能力,那么任何资源及其组合的变化都应归因于动态能力的存在,这就意味着企业所有的变化都与动态能力相关,导致了这一概念无限泛化,也就使得它成为了某一种普遍原理,可以用来解释企业的一切行为,那么也就失去了指导实践的意义。

因此在研究中明确界定这一概念以避免特定的目的性和模糊或泛化是极为必要的,很多学者对动态能力的界定做出了积极的尝试,表1列出了迄今为止一些代表性的定义。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动态能力的核心角色是同企业关键内部组件的变化相关的,尽管所选择的变化轨迹会随着要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资源和能力[6][7][8][9],运营惯例[10],以及资源和惯例[11]。这些研究直接或间接地提出将这一概念看成是某种能力(Capacity)或是惯例(Routines),通过它企业可以改变资源基础。

综上,虽然动态能力的定义众说纷纭,但笔者认为动态能力的本质还是可见端倪。动态能力从广义上讲依然属于组织能力的范畴,即拥有配置和部署战略性资源的禀赋和潜能,同时由于能力被深深植入组织流程之中,经过练习及累积的使用,以“惯例”的形式存在,成为某种有规律的可预测的行为模式。其功能是感知并准确把握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并作出适当的反应和决策[9][12],其途径是通过改变企业的资源基础进而形成新的资源配置来实现。

三、动态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来源吗?

动态能力是否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观点认为企业的动态能力对竞争优势存在直接的影响(Makadok 2001;Teece等1997;Zollo和Winter 2002),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动态能力不是必然会带来竞争优势[5][10][13],绩效影响可能取决于产生新资源配置的特征或者取决于管理者如何使用他们的动态能力,同时也需要考虑动态能力和绩效间的间接联系[14]。

有些研究明确假设企业的动态能力和绩效间有直接的关系。Teece等提出动态能力概念的目的即用来解释企业层面的成功和失败,“我们认为这种达到竞争优势新形式的能力是动态能力”,明确地提出了两个概念间一对一的对应关系[5]。沿着这一脉络,Makadok也将动态能力方法概念化为一个因果机制,企业通过它来创造经济租金或利润,他也指出,企业首先必须拥有动态能力可以操作的资源[13]。Zollo和Winter假设动态能力和卓越绩效间有直接的联系,并指出在变化的环境中,“对于没有动态能力的组织,优势和生存力都会被证明只是短暂的。[10]”Teece在他2007的文章中关于动态能力的微观基础重申了这一想法,认为动态能力是“在快速(技术的)变化的体制下企业层面竞争优势的基础”[9]。

相反,其他学者对于动态能力和绩效间紧密而直接的联系则没有表现出如此强的信心。Eisenhardt和Martin主张“对于竞争优势而言,动态能力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条件。”即长期竞争优势并不依赖于动态能力本身,而是依赖于由动态能力所创造的资源配置以及“比竞争对手更快,更敏捷,更意外的使用动态能力”[7]。同样的,Zott也认为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不是直接相连的,而是会通过修正企业的资源或惯例集合来影响绩效[14]。尽管Eisenhardt和Martin认为被赋予动态能力的企业会优于缺乏那些能力的对手,但是Zott提出,那些具有同样动态能力的企业实质上也会构建出不同的资源集合并最终拥有不同的绩效水平。Zahra等也认为动态能力和绩效的关系是间接的,需要通过由动态能力所改变的实质性能力的质量为中介。他们也注意到如果动态能力被用于不需要它们的时候或者做出错误因果假设的时候,动态能力会损害而不是改进企业的绩效[11]。Winter假设其他成本类型使得动态能力不是必然有利的。根据他们的观点,动态能力不仅涉及到对专门资源的长期承诺,而且它们也与重要的机会成本相联系,即通过“特别的问题解决方式”来产生变化的一种可替代的方式[6]。也有学者提出动态能力对于竞争优势的贡献取决于由Peteraf和Barney为RBV所确定的一些相同的因素,并提出从RBV而来的分析工具应该被用于解决是否特定的动态能力会带来一个持久的竞争优势这一问题[15]。

综上,笔者认为造成动态能力和竞争优势之间关系巨大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对动态能力本质的界定存在显著的差异。以Teece为代表的学者们对动态能力的定义本身就明确或含蓄地涵盖了这一概念同竞争优势的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在这种同义反复的前提下假设动态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关系并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这种界定更适合对动态能力构成维度和前因的探讨,即在将动态能力等同于竞争优势源泉的前提假设下,探究这种能力到底是由哪些维度构成的,以及形成这种能力的]化路径如何,从这一层面贡献于动态能力理论的发展。而对于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关系,则更适合采用Eisenhardt等学者对动态能力的认识,即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不确定性,这样便于我们探究二者之间的影响机制。

四、未来研究展望

在承认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存在的前提下,笔者认为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

(1)对于概念的界定要更加审慎,正如Teece等对动态能力的界定涵盖了其与竞争优势的关系,如果研究中采用的定义涵盖了改变资源基础的能力,那么适合验证的关系可能会是动态能力与绩效或动态能力与某些中间变量,而不应该是动态能力与资源的变化,即在研究中避免概念本身与维度之间关系的假设。

(2)应该更多地着[于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间的间接联系。这也与早期关于动态能力会成为企业战略选择的关键前因这一命题相一致,但是,也许因为最初对于动态能力与绩效直接联系的过度强调,这些建议并没有被大范围的采用。目前,这一领域的文献(概念性的和实证性的)已经开始涉及动态能力对一些中间结果的影响,以及中间结果对绩效的影响,例如,Zott认为动态能力会从本质上改变资源基础,而新的资源基础会影响新产品市场定位,进而影响绩效[14]。未来的研究应该继续探查动态能力和中间变量,以及中间变量与绩效之间的联系,抑或同一个研究中同时涉及这两个研究目标,以便更好地评估哪些动态能力和中间变量是值得关注的。

(3)应关注对情境变量的选择,即探索哪些情况下拥有高水平动态能力的企业会有较高水平的绩效。虽然Teece等提出动态能力时明确的强调快速变化的环境作为动态能力相关的情境,但Eisenhardt和Martin也提出动态能力在“适度动态性”的市场中也很重要。更进一步,他们预测涉及到的动态能力可能在这些不同情境类型中会有所不同[7]。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进一步探求理论的边界。尽管动态能力领域内的许多研究并没有关注于边界假设,但在现有的文献中我们依然可以找到一些关于理论边界的线索,大致可以分为:①与环境条件相关的;②与企业类型相关的。第一类的情境变量例如外部环境的动态性,环境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宽容性等,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决定环境的类型,比较相同的动态能力在两种或更多明显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影响。第二类情境变量是与企业类型相关的。例如Teece提出,动态能力与国际市场中的跨国企业是特别相关的[9]。Zollo和Winter在他们关于学习机制的讨论中,推测大型的多部门的企业以及多样性的企业更有可能从审慎的学习机制中获益[10]。Zahra等关注于动态能力在新企业和已建立的企业中的作用[11]。未来研究应明确探查哪种类型的企业更可能从动态能力中获益,以及哪些企业内外部特征对动态能力的效用起到调节作用,而不是为一般性的效力寻找规则。研究者应该认识到动态能力的价值是情景依赖的,这将会极大地提高它的实践价值。

[1] Porter ME. How Competitive Forces Shape Strateg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79,57(2):137-145.

[2] Wernerfelt,B.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2):171- 180.

[3] Barney JB.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4] Prahalad CK,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3):79-91.

[5] Teece DJ,Pisano G,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

533.

[6] Winter,S. G. Understan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991-995.

[7] Eisenhardt,K. M.,& Martin,J. A. Dynamic Capabilities:What are The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2:1105-1121.

[8] Helfat,C. E.,Finkelstein,S.,Mitchell,W.,Peteraf,M. A.,Singh,H.,Teece,D. J.,& Winter,S. G. Dynamic Capabilities:Understanding

Strategic Change in Organizations[M]. London:Blackwell. 2007.

[9] Teece,D. J. 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Enterprise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1319-1350.

[10] Zollo,M.,& Winter,S. G. Deliberate Lear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3:339-351.

[11] Zahra,S. A.,Sapienza,H. J.,& Davidsson,P. Entrepreneurship and Dynamic Capabilities:A Review,Model and Research Agenda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6,43:917-955.

[12] Ilídio Barreto. Dynamic Capabilities:A Review of Past Research and an Agenda for the Future [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0,36:256-

280.

[13] Makadok,R. Toward a Synthesis of the Resource-based and Dynamic-capability Views of Rent Crea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387-401.

[14] Zott,C.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the Emergence of Intraindustry Differential Firm Performance:Insights from a Simulation Stud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97-125.

[15] Mark Easterby-Smith,Marjorie A. Lyles,Margaret A. Peteraf. Dynamic Capabilities:Current Debat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9,20:S1-S8.

Dynamic Capability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

Meng Jiajia,Dong Dahai,Liu Ruiming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chool of Management,Dalian 116024,China)

Abstract:As a key concept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dynamic capability receives much more attention in the academic field. But until now, there is still no general agreement about the nature of dynamic capability and its effect on competitive advantage, which highly restricts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key questions about what is the dynamic capability and whether it has a positive connection with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reviews current studies, followed by the outlook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dynamic capability;competitive advantage;review

(责任编辑:张积慧)

猜你喜欢

动态能力竞争优势研究综述
浅谈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我国针对焦化企业经营管理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小学课桌椅设计研究综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新常态下的动态能力战略理论的价值和企业实践研究
基于战略视角的小米科技动态能力分析
连锁餐饮企业智力资本、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
经济新常态下中小房产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