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艺术金融

2012-04-29

艺术品鉴 2012年2期
关键词:艺术品金融艺术

刚刚过去的2011年,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上引领风骚的,不再是传统的行家,而是呼风唤雨的金融资本。金融势力像混凝土一样浇铸进来,裹挟着艺术市场,引发了一次次的震动——给市场,也给市场中的人们。

金融与艺术相爱,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果呢?我们等待着一个健康的结晶。

不懂金融能混艺术市场吗

詹皓

去看一个拍卖预展,现场介绍展品的都是小年轻。小年轻怎么懂古董艺术品呢?心里这样想着,接过了他们递上的名片,看头衔,基本上都是金融公司的艺术顾问之类,突然意识到,金融业对于艺术圈的渗透已经开始了,今后搞艺术的人,不懂点金融的话,恐怕难以理解市场。

现在开艺博会,全程有银行支持;拍卖公司老总被请去开鉴赏讲座,台下听讲的,都是银行私人理财部请来的大客户;拍卖公司图录上,赫然出现了银行贷款业务广告;艺术家卖画,有上市公司支持下的回购业务;银行在办美术馆,银行在赞助艺术大展,更有了艺术基金和艺术品信托产品一年几十个亿入市。

2011年上半年,国内的艺术品信托产品数量才26亿,却是2010年同期的20倍!同时,艺术基金也发行了12个亿。虽然不到40个亿的总数吓不死人,但拍卖市场的壮阔波澜却屡屡提醒人们对此不得小视!中国艺术品最高价创造者、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拍出4.25亿,据说就是某艺术品基金的手笔。但后来因为被质疑赝品,基金不敢付钱了,这也是由于基金身份而做出的无奈选择。

如果不懂金融,不知道国际对冲基金的凶悍手法,就难以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的一飞冲天,就容易陷入情绪僵局。

如果不懂金融,不知道艺术品基金设计者的身份和认知水平,就难以把握市场脉动,不能理解为什么中国近现代书画会一热再热,而鉴定困难的古代书画、古代陶瓷行情却波澜不兴。

如果不懂金融,就不理解为何有几家诞生不过两三年甚至首次拍卖的无名公司,成交量会突然蹿升到国内前十名。就不知道这几年拍卖额急剧放大的背后有多少是金融资本,它的运作规律如何,会给老藏家带来多少困惑,会让艺术品往哪里集中,未来集中兑现时,市场又会是什么走向。

由于金融的介入,艺术品市场已经从原先的一级市场(画廊)、二级市场(拍卖行)之外,快速发展出一级半市场(艺术品信托、理财产品、基金)和一级大半市场(某些地方的文化产权交易所艺术品份额化),同时,作为艺术品的原始持有者艺术家本人,也可以直接向上述四个层面的市场直接投放,加大了市场的迷乱。

但更令市场迷乱的是,某些文交所的份额化经营,导致了二级市场上某些艺术品价格的泡沫快速放大,其游戏规则的频繁变动,则令市场风险急剧膨大。最后,国家控制风险,也令文交所的类证券交易之风发生拐点。

艺术基金、信托产品的出现可以活跃艺术品交易,但其封闭操作的特性,致使外界无法了解其运作真相,普通基金都会有季报、年报,公布持仓情况,可艺术品基金对其运作品种一个个讳莫如深,难道真的不可见人?两至三年的封闭期相对于艺术品来说,也太短了些,将来如何实现盈利?如果行情不是持续上涨,基金无法击鼓传花?或者就像日本那样,高价买来的印象派巨作,最后都躺在了银行保险库里?

如果不懂一点金融,对艺术品市场的现在和未来,实在是难以看懂,更难以预测。

一场意外的“遭遇”

朱相远

人们经常听到一个故事,说一个村庄闹洪灾,两个人爬到树上避难,穷人背着一袋子窝头,富人背着一袋子珍宝字画等收藏品。后来富人饥饿难忍,拿出一点收藏品同穷人换窝头,穷人不换,说这些东西一文不值,富人只好挨饿到大水退去。

由于对外开放,人们看到国外艺术品市场的繁荣,看到中国各类艺术品,包括流落海外的许多文物、古玩等,在国际拍卖会上,价码愈来愈高。因此人们不惜用上千万美元的重金,回收国宝以珍藏。国内艺术品市场突然繁荣起来,使人们清晰认识到艺术品的财产属性。

随着艺术品收藏的持续发酵升温,各地电视台举办的鉴宝评宝活动,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热播节目。各种艺术品信托基金、私募基金、艺术品交易以及抵押担保等金融活动,也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争议不断的艺术品交易所,已达20多家,但仍缺乏管理细则,更无完善的法律法规可循,连监管部门都弄不清是谁。文化部门、金融部门都说,“不在职能管辖范围内”。

2011年3月19日,中央几个主管部门提出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但只强调“加大金融业支持文化产业的力度”,要“积极开发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加大有效的信贷投放”,“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切实保障各方权益”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在强调金融业将如何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而并未提及文化产业如何金融化,如何认识艺术品的财产属性和金融功能。

当我们正在面对全球经济变冷,忙于应付再次探底风险时,对忽然出现的艺术品收藏狂热,确实感到茫然。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文化产业同任何产业一样,其最高产业形态为金融化。因此,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就必须培育文化金融产业。

这不只是指金融业如何通过抵押信贷等,来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更主要是转变观念,打开思路,认识文化艺术品所具有的财产属性与金融功能。从而把艺术品当作一种新的金融工具,一种新的资本,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来参与市场的生产与流通过程,使艺术品这类金融资产,得到最佳的资源配置,不仅发挥艺术品的文化功能、历史功能,而且也发挥其金融功能与资本功能。

“艺术银行”的艺术范儿

廖灵君

若有幸亲眼目睹摩根大通全球400多个办公室里的数万件艺术藏品,有一天你再与近900名票友和戏迷一起坐在国家大剧院,欣赏着台上梅葆玖、孟广禄等梨园名家唱念做打而大呼过瘾时,一定不会为身处摩根大通在华90周年的庆典而感到惊讶。

《贵妃醉酒》、《红灯记》、《智取威虎山》……你可能一边大饱耳福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一边忍不住探寻邻座金发碧眼的金融家们为何也能听得如此这般摇头晃脑、兴趣盎然。

这些金融家们会告诉你:这就是金融的一部分,Art。不论东方西方、古代现代。

“艺术银行”在中国不过是个身形模糊的概念,但在欧美却由来已久,从UBS瑞士联合银行可与专业机构媲美的艺术服务,到依托于古根海姆博物馆、以艺术收藏和艺术赞助著称的德意志银行,再到注重培养艺术家的摩根大通,堪称个中翘楚。不可忽视的是,艺术背后,仍是金融。作为一家金融机构而非艺术沙龙,除了收藏,UBS自身也从事交易、买进卖出的活动,以此影响艺术品的价值和客户的买卖行为,同时也是提升银行形象、营销高端客户的一种途径。“做古玩艺术品投资只有两个途径,一个是自己成为专家,一个是全程依靠专家。”UBS环球资产管理中国区主席凌新源表示。

UBS一支有着三十多年从业经验的顾客服务团队,专门针对实力雄厚的收藏家提供收藏建议与买卖评估,他们最常向客户提到的问题就是:“你真的喜欢它吗?”或“你认为20年后你还会喜欢它吗?”

此外,UBS几乎不发行艺术品投资产品,如果高端客户涉及艺术品遗产分割、艺术品保险、艺术品基金规划等项目,需要艺术品估值、修复、资产配置、遗产划分、捐赠等指导时,UBS就为其提供资产管理性质的配套服务,目的并非买卖赚钱,而是加大顶级客户对机构的满意度和黏性。

而UBS本身对艺术品的采购则作为机构的内部收藏,在提高银行公众形象、吸引高端客户的同时,也在长线投资中实现套现功能,因此这个收藏计划往往在市场刚刚启动还没看到高点之前逢低建仓,艺术品价格上涨之后及时关闭。

风格至此,在国外艺术品市场见惯大场面的UBS,来到中国后按兵不动,蛰伏6年,直到今年才上马这类项目,凌新源在谈到收藏品基金时表示:“对待艺术品基金,我们的态度非常审慎,由于这个产品的特殊性,我们将努力从买方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产品,也不会仿效现在市场上的模式施行短期的卖方业务。”

多年的文化熏陶和金融积淀之下,以艺术获取客户、服务客户,从而影响市场,是欧美银行的一招好棋,显得含蓄、有品味而又充满说服力。

相形之下,国内金融资本蓬勃进入艺术品市场多少显得有点突然,艺术品投资短时间内即成为与股市、楼市并驾齐驱的第三个市场,其间金融机构涉及的领域主要还停留在艺术品理财等方面。

以艺术之名,行金融之实,金融家们概莫能外。

艺术与金融如何联姻

彭中天

艺术与金融就像是一对恋人,郎才女貌。金融财大气粗,为百业之首,又助推百业。艺术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尚待开发的神秘宝库。

如果以市场角度来分析,艺术市场法律法规不健全,信息不对称,缺乏科学的估价体系和权威的保真体系,更缺乏全民参与的保障体系,市场行为的监管不到位,国有、私有的艺术财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其结果只能用两个字来概括:一是乱,二是假。

从业态角度探讨,艺术市场陈旧落后,流动性差,金融介入几乎为零,还是停留在集贸市场、简单店面阶段。拍卖市场这几年发展很快,假拍拍假为人诟病,有不少民众质疑拍卖市场成了大众艺术品的定价场,成了少数人暗箱操作的发源地,拍卖不保真,产权难界定,责任不承担,一二级市场错位。凡此种种,已危害行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让新的参与者望而却步。

从形态的角度考虑,艺术类企业普遍弱小,法人治理结构没有落实,自我约束能力极差,产业分工不明,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混为一谈。中介组织不够发达,且缺乏相应的资质认证和行业管理,形式上分散,管理上粗放,诚信度极低,缺乏龙头企业和现代化的专业大市场。

艺术与金融隔河相望。要打破这种局面,有两种选择,是造船还是建桥。西方主要是造船模式,是市场的自发行为;而建桥投入大,技术难度高,效益显著。如果我们选择建桥,我认为难度在桥的原理设计和桥墩的构造,至少需要四座桥墩:第一座是立法保障;第二座是权威标准(指的是相对的行业标准);第三座是制度安排(分工、激励和中介的完善);第四座是监管机制(加大处罚力度,增加不讲信用的成本,打击犯罪活动)。作为金融机构不可能为过一条河去造一座桥,太奢侈了,应该由专业的公司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去完成。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就是能找到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形成多方共赢。无论是国家、艺术从业者,还是中介组织、金融机构、大众投资者以及收藏界都会在这个平台上找对自己的位置,实现利润分享。作为文化主管部门的决策者应该把艺术资源转化为艺术资产,让国民在这场艺术盛宴中享有参与权、收益权。

艺术品抵押千呼万唤难出来

许娓玮

49.2亿元的成交额!艺术品拍卖市场要多火有多火。统计显示,2011年12月9日晚,北京保利2011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以49.2亿元的成交额收槌,在2011年秋季全球中国艺术品拍卖会中居成交额榜首。现在提到艺术品价格,大家都习惯用“天价”形容。如果几年前数百万元数千万元的艺术品可以称作天价艺术品的话,那么今天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亿元艺术品已不再是新闻了。

我们已经迎来了一个全民收藏的时代,艺术品在拍卖市场的火热已成不争的事实。但是,与艺术品收藏拍卖火热局面不匹配的是,将艺术品作为抵押物进行融资的方式,在金融市场上却没有被广泛认可。

国内有部分银行尝试过艺术品抵押贷款业务。2010年,深圳市同源南岭文化创意园有限公司以苏绣大师任慧闲的一批艺术珍品作为担保,成功获得建行深圳市分行的3000万元贷款。建行深圳分行此次以艺术品抵押获得银行贷款的融资模式,在全国尚属首创。据建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办理艺术品抵押,一般需要两至三个月,操作过程包括价值评估、贷前调查、银行审批、监管公司入库、放款等多个环节。为此,贷款者也需要付出三部分成本:评估机构收取的评估费、银行贷款利息及监管公司费用。

银行抵押必须对资产进行估值,而对艺术品估值,要求有法律承认的鉴定体系和身份证明资料。据了解,在国外,艺术品若要作为资产,在银行担保、抵押和变现,银行开出的清单必须十分详细,包括艺术品的来源报告、展览资料、拍卖或画廊成交记录等。而目前国内艺术品市场还无法做到这一点。

国外的艺术品抵押融资已经非常成熟,而国内的银行对艺术品抵押贷款业务却不敢轻易试水。市场环境不完善、市场机制不成熟、监管体系不完备、艺术品真伪难辨、评估猫腻多多、流通不足均是艺术品抵押贷款业务发展的瓶颈。目前,艺术品最重要的变现渠道只有拍卖,而艺术品委托给拍卖行变现,往往需要较长的运作周期,并且还要承担流拍的风险,艺术品变现难的问题长期无法解决。

其实,国内的艺术品抵押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艺术品市场赝品泛滥,难以鉴定真伪。艺术品市场疯狂发展,也令中国书画的造假登峰造极,如今的艺术品市场,伪劣艺术品、商品画充斥和占领着主流地位。一些所谓的大名头画家,如徐悲鸿、张大干、齐白石等的作品,业内公认市场上95%以上都是假作。在国内,艺术品流通暗箱操作,充斥大量赝品和虚假信息,令大型金融机构望而却步。

艺术品专家认为,艺术品抵押贷款的核心问题在于鉴定真伪和如何估值。而目前,国内缺少有资质的艺术品评估鉴定专家,也没有权威的独立第三方机构可以做艺术品的价值评估。这样的艺术品市场又怎么能让银行放心呢?

艺术与金融争鸣语录

链接

国有银行和商业银行要将艺术当作金融创新的工具,当作官僚专制独裁经济里的一种高倍的金融衍生工具(accumulafor),金融势力像混凝土一样浇铸进来,大家被这种史上空前的势头吓着了。

没有那么多外汇储备,不滥发那么多的纸币,不出现如此多的开发商和煤老板,不生出这么多鲜艳的泡沫,会有炒到如此之高价的艺术品一批批冒出来么?它这时已不是艺术品了,哪怕它本来是达芬奇的利比多产物,也需要一个杜尚或一个能干的策展人,才能将它重新弄成艺术品的。它是货币的浓缩了。

当艺术品不再由收藏家来定价,而由银行直接当外汇来炒,天天公布刘小东的《X》今天跌了4.52%,王广义的《Y》涨停,让艺术本身处于0的状态,那也是为我国开辟了一个新的产业。

不要一听金融就吓坏,以为它一定会来败坏艺术。其实,是不是可以这么说:恰恰是因为当代艺术的残喘也很微弱了,才会有像金融这样的呼吸机,来帮它待在高干病房里。

社会学家齐美尔说:一分钱投入社会,就是像动员了全社会的全部力量来将这一分钱投到一个事情中一样。是什么凝聚了这么多的力量到一分钱上?这一分钱后带着的社会的全部力量,就是金融!中国艺术进入金融时代,这意思是:社会的每一分钱都在它后面起作用;虽然它患着肺气肿了,但每一分钱的到来,都会使它喷薄出新的艳毒来。

通过金融,我们用未来来把握今天。金融将风险价格化,它把现钱卖给你之后,你也得在未来的某一个节点上卖它出去,并获利。消费一媒体社会里,真理、金钱、爱情和权力成为人的焦虑的四大促成因素,金融是人企图用一种风险算计来抵销这种日常焦虑的努力。在这一点上说,金融冲动与当代艺术冲动是相反的。

实际上,银行家、艺术家和艺术制品炒家都玩着这一种小诡计:用金融去偷偷地替代艺术;艺术家不是用艺术行动去折冲金融操作,反而是自己亲自去摆弄金融了。

不相信上帝,风险将会大大的,相信了他,风险也是大大的,现代人落进这种困境里好久了。但,你不要害怕,我们偷偷用金融来替代了它!这两样都万能,但也都不可靠!艺术找不到归宿,它自己早早就偷偷躲进金融和拍卖市场里了。

艺术飘在金融的沸液上已经很久了。但这不是它的归宿。它自己会不满的。

当艺术式微,艺术品都成为恋物癖们的心头肉时,我们反而还是以拜托金融来估价和定价为更好。什么都试过都做不到,那么就拜托金融来做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里,国家主权者成了唯一的金融巨鲸,由于暴露在世界经济体系里,第一次,它露出了全吞的本性,当代艺术也是它的一根血管。

猜你喜欢

艺术品金融艺术
艺术品鉴,2021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常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