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艺术一道绚丽的心线

2012-04-29秦向虹

艺术品鉴 2012年2期
关键词:吴先生吴冠中笔墨

秦向虹

笔墨等于零文吴冠中

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

我国传统绘画大都用笔、墨绘在纸或绢上,笔与墨是表现手法中的主体,因之评画必然涉及笔墨。逐渐,舍本求末,人们往往孤立地评论笔墨。喧宾夺主,笔墨倒反成了作品优劣的标准。

构成画面,其道多矣。点、线、块、面都是造型手段,黑、白、五彩、渲染无穷气氛。为求表达视觉美感及独特情思,作者寻找任何手段,不择手段,择一切手段。果真贴切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成为杰作,其画面所使用的任何手段,或日线、面,或日笔、墨,或日××,便都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与价值。价值源于手法运用中之整体效益。威尼斯画家委罗内塞(Veronese)指着泥泞的人行道说:我可以用这泥土色调表现一个金发少女。他道出了画面色彩运用之相对性,色彩效果诞生于色与色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之,就绘画中的色彩而言,孤立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无所谓优劣,往往一块孤立的色看起来是脏的,但在特定的画面中它却起了无以替代的效果。孤立的色无所谓优劣,则品评孤立的笔墨同样是没有意义的。

屋漏痕因缓慢前进中不断遇到阻力,其线之轨迹显得苍劲坚挺,用这种线表现老梅干枝、悬崖石壁、孤松矮屋之类别有风格,但它替代不了米家云山湿漉漉的点或倪云林的细瘦俏巧的轻盈之线。若优若劣?对这些早有定评的手法大概大家都承认是好笔墨。

但笔墨只是奴才,它绝对奴役于作者思想情绪的表达,情思在发展,作为奴才的笔墨手法永远跟着变换形态,无从考虑将呈现何种体态面貌。也许将被咒骂失去了笔墨,其实是去的只是笔墨的旧时形式,真正该反思的应是作品的整体形态及其内涵是否反映了新的时代风貌。

岂止笔墨,各种绘画材料媒体都在演变,但也未必变了就一定新,新就一定好。旧的媒体也往往具备不可被替代的优点,如粗陶、宣纸及笔墨仍永葆青春,但其青春长驻于为之服役的作品的演进中。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

每次周游细润的江南,都会漫步于深巷和湾河。在轻雨的弥漫中我会斜倚木栏,微眼轻描着雾色中的白墙黑瓦。在微醺中,思想的底板总会游进一些靓丽的色彩,重叠于眼前的江南墨色中。

在南国的景致里总有挥之不去的心色,编织进赏心的画面里。此时心存的影像会泛起一张张美轮美奂的图影。这些让众人阅丽的画卷中便有吴冠中先生的作品,每次我都会将眼中的景色与吴先生的画剪接在一起,绘印出醉人的富春山居图来。

吴冠中先生有着让人闻道供香的能力,他的作品总有引领你跟随他深游的感觉。在众多的艺术作品中,他的色彩、他的线条、他的形式都会先声夺人。吴先生的画作题材广泛,涉猎的范围非常的广。从江南的莲塘到东北的林原,从南疆的葡萄到黄河的莽原,可以说是名山大川,尽收眼底。

自古才子多激荡,吴先生也莫过如此。青年的他以学工的身份华丽转身,在法国衔取了艺术圣殿的宝座。法兰西艺术教育可以说孕养并形成了吴冠中艺术的胎盘,在这个空间里,他吸吮着自由的养分。从而变现出以形式美为先的理论体系。他与同时期在法国求学的赵无极、朱德群,统称为“留法三剑客”。

身处艺术表现自由的法国,吴冠中怎么也没想到他回归以后的路是那样的颠簸。60年的归国教学和艺术创作,吴先生也算是成绩斐然。他培养了、扶持了一大批的艺术青年,为他们铺路搭桥,尽心尽力。在艺术实践的路上吴先生可谓“毁誉参半”,每次他的演讲过后都会招致美术界的一片声浪。命运似乎注定吴冠中就是中国当代艺术的药捻子,只要他有动作,美术界的火药桶就不会平静。这些论战在我看来正是中国艺术界和美术界的一桩好事,因为有争鸣与碰撞,我们的艺术才能有发展和进步。正是几十年的论战,才有了当今艺术圈、美术圈的百花绽放,吴先生的药捻子的作用可谓居功至伟。

吴先生深梦也许会想到,在他身后的中国艺术界、理论界依然抓住他不放,论战依旧,我想这也许正符合先生最初的心意。艺术评论家贾方舟先生一直珍藏着吴先生给他写的十几封信,他印象特别深刻的一封是1991年2月1日吴冠中写给他的:“我来日无多,我将仍奋力攀向我将跌死的高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过先生的心绪文章,我们可以有庖丁解牛的路数构架,明解了吴先生的良苦心意。

在当今中国美术界争鸣的视点很多,为什么总是在吴冠中的论断上轰然有声呢?熟悉美术领域的人都知道,法国、俄罗斯、日本的绘画艺术一直对中国的近、现代的绘画有着深远的影响。加之本土的传统水墨画派的根深蒂固,各派之间的纷争也从来没有停息过。我在这里不想再次挑起什么论战,也无意论是非长短。我既不是挺吴派亦不是非吴派,其实我是乐吴派。这里既有大众的唯美意识,亦有知阅吴先生作品的深爱。

曾经沧海难为水,中国绘画在世界绘画史上可谓鸿篇巨制、繁星闪烁。从仰韶文化陶器的纹饰到秦、汉的画像砖,从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到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古之中国可谓从精神世界到文化领域基本上生活在江山一统的世界里。但是从宋、明开始绘画理论有了分水的歧见,到明末清初石涛、八大更是个性鲜明理论纵横。当我站在这些睿智的明清老人作品面前,心顿然领悟吴冠中先生的药用。知晓吴先生的理论对中国画界起着酵母和化积的作用。

中国有传承有序的理念,任何更改、机变的思路都会被传习者视为大逆不道,为此中国传统绘画的形态得以保存并没有改变。也许正是这种固守,才有了传统绘画的原汁原味。我不会对这种固守报以反驳的态度,我只是觉得现代中国的绘画领域越来越统一化、单位化、领域化。绘画的种类之间彼此不断疏远,各自为战交流甚少。更有甚者的是成立会派巩固山头。

吴冠中先生的“风筝不断线”论,就是强调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精神的一脉性,看看他的作品,在笔墨上总会传达出传统的意味。虽然他不时地宣讲出“笔墨等于零”的口号,在我认为他只是厌恶因袭的手法,恨铁不成钢。

吴冠中的作品始终是融东西方的思慧和精华,以抽象或具象的手法表现在纸上。贬者轻他,褒者赞他,其实我更觉得吴冠中是一个艺术的火种。在冬季,他会点燃秋草给美术以温暖,更会借以收藏界予价值的明灯。他是继徐悲鸿、吴作人、李苦禅、李可染、林风眠等名家之后中国现代艺术的开拓者。

文化艺术的生命力来自于汲取与创新,为有源头活水来,便就是古人谆谆教导的圣训。反观我们现在,很多人拼命去争文化遗产保护的名衔,说穿了还不是为了经济利益。真正想传承即将消失的文化母体的人总是身处潦倒的状态下,苦苦挣扎,毕竟文化没有经济利益来得快。

在法国吴冠中研习了包括法国印象派、野兽派、法国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波普艺术等名家的作品与意识观念,从中吸收了大量绘画语言的元素,为日后他的艺术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和表达词汇。

从江南小镇到法国巴黎,这中间不仅有距离的跨度更有文化的水土不服。但是吴冠中很快地适应了,并且深深地吸吮着法国文化带给他的丰富的滋养。他在艺术表达上,将法国的现代绘画理论与实践,通

过与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相结合,力图表达出吴冠中式的艺术新语汇,在线条的运用和色彩的表述上尽量中西交臂完美地传达出绘画的声音。

吴冠中的绘画有大众喜闻乐见的色彩,他的荷花娇滴得让人艳羡。江南的屋顶、深远的街巷又有传统水墨的漆满与深张。他绘画题材非常的宽广,从长山白水到西域戈壁,从一望无垠的草原到南岭仙山,都有吴冠中的脚步和他寄身的画所。正是这种宽广,才造就了吴氏艺术的通达和新锐。

在绘画形式上吴冠中打破以往传统技巧的羁绊,在绘画的语汇上也跨界交流。所以吴冠中的绘画总是让你搞不清他是传统派还是现代派,他的画有色彩的靓艳,也有墨色的沉厚。他的笔既能点染江南园林,也能皴擦出西部高原的坚厚与锐利。所以我觉得吴冠中的技巧能通吃所有题材,而且跨界得游刃有余。

生活趋势、经济趋势、文化氛围诸多因素裹挟着美术领域,我们的选择开始多元性、多向性。我觉得此时我们更需要有更多吴先生这样的艺术家来引领艺术方向和艺术领域,越多越好。只有这样我们的艺术领域才能健康发展,稳步提高,同时也会将艺术收藏和拍卖引向正常轨道。

吴冠中的作品总有吸人眼睛的磁力,大众对他的艺术以欣赏的居多,倒是在绘画圈里,吴先生的一生总是毁誉参半。正象鲁迅在文化圈里争议颇大,但是喜欢他的还是来者居多。

艺术家的追随者与作品的美誉度,其实是成正比的。以法国的画家莫奈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被复制印刷最多的是莫奈的油画作品。从这一点上就可以宣达出一个道理,千好万好不如老百姓的喜好为好,正是大众的满意成就了一个艺术家的声名。理论界只是微量元素,左右不了百姓口味。

在现今的艺术市场里,有一股圈外势力主导圈内的力量。他们基本上不懂艺术,只是手里握有庞大的现金。这些人在金融、地产、流通领域里多年来喜欢指手画脚,现在突然对文化艺术开始涉猎。在他们指鹿为马的操控下,美术界里有些不够太平。从最近的拍卖记录里可见端倪,一些名家的拍卖指标被屡创新高。更有名不见经传的小名头,拍卖记录也是冲出围堰江河四溢。不过看看这些所谓新锐画者,绝大多数还是摩习前辈,创新的居少。此时我更加觉得吴冠中的心念是那么的用心良苦。

也许是吴先生的命运生来就是争议的角色,就在他辞世前的一个月内,他的作品共有5件成交价超过干万元。在他去世后不久,又有油画《西双版纳村寨》和《北国山村》成交价超过千万。这也许是争议给吴先生的作品做了非常好宣传广告,随着这种争议的不断发酵,受惠不仅是吴家本人,我更觉得是中国的美术界。在千篇一律的粉稿里,中国当代水墨画不会有大的进步,在格式统一的方寸间,我们的艺术世界同样也缺乏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吴冠中的作品最近市场拍卖的价格一路飙升,使得很多买家倾力跟随。这正好验证了他的作品的誉知度,从另外一个侧面表述出中国当代艺术的前途无量。

吴冠中的作品收藏有几点希望大家多多的研究注意,一是要注意年代性的收藏,也就是尽量集中收藏吴冠中具有特殊年代、特殊意义的代表作品。例如吴冠中80年代初期大量写生作品,这些作品有着丰富的绘画技术含量,一般在现场的写生会激情四溢,作品的生动性很高,而且作品的绘画质量也非常的好。这个时期是吴冠中从压抑已久的状态转换到心情勃发的时期,此时他的创作欲极强,很多作品具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二是要多关注吴冠中小品水墨,因为大尺寸的作品往往在绘画时激情与才情有所磨弱。反观小品是随性而发,奇思妙想,灵动异常。往往这些作品有非常高的艺术性,可谓绝笔稀缺。所以吴冠中的小品画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上升空间。

也许我的笔墨多加在论点上了,其实我更多的要点写吴冠中在艺术和绘画的本质上历史价值。纵观中国当今美术的发展,可谓生机勃勃。从展览的规模和素质上观察,我们有着长足的发展。将吴冠中先生的话题拿出来无非是想盘整青苗,以待来年。希望我们的艺术界、美术界,争鸣有序,佳作频出。

文到此,心里还有很多的话语欲发,只是愿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吧。希望吴冠中先生追求的油画本土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夙愿得到传承,他的水墨和油彩之间的转换及中西艺术间跨界的理想有后来者研究他、发扬他。

江南的烟雨像水像墨,点染到哪里,哪里便会诗趣盎然。每当水雾行走在天际,我便斟上黄酒一杯,领上竹椅斜懒在廊沿下听雨。水的满润,漫着湿桥,点绿了身上的青苔。屋上的叠瓦,噼里啪啦地演奏着江南的词调。我在曼生的巧雾里,凝望着远方。满世界被精心巧描的白墙灰瓦,在雨的泼彩下,进入江南的水季。此时我又一次想起那靓丽的色彩,重叠于眼前的江南墨色中,此时吴冠中先生的心彩水墨,便会轻然纸上。

猜你喜欢

吴先生吴冠中笔墨
吴冠中的点线面
笔墨童年
吴冠中 山一程,水一程
笔墨厨神
笔墨厨神
吴冠中最负盛名者最遭物议
微笑受害者
吴冠中《荷塘》为什么能拍出1亿
作秀时代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