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特格利博达访谈

2012-04-29

艺术品鉴 2012年2期
关键词:艺术品艺术家艺术

安特格利博达:

艺术和建筑史专家、欧洲人文科学院终身院士。

同黄金一样的保值物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与过去相比,许多方面都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给艺术创作带来了一定冲击。作为一位资深的艺术史和建筑史专家,您怎么看待这种冲击之下的当代艺术创作?

尽管当今世界危机四伏,尽管在过去的几个世纪当中饱受冲击,艺术的创新和创作从未停止,反而日新月异。过去的时光带给我们的价值评价不断被艺术创作更新,不断产生新的趋势,涌现新的艺术大家,其创造活动更是不断更新着各种表现形式,并产生越来越多的审美和艺术价值观。在我们的时代,审美和艺术价值也越来越成为经济价值,成为同黄金一样的保值物。

在这样一个高度媒介化和虚拟化的时代,艺术创作也和工业和经济等领域一样,呈现出一种专业化的端倪。同时也衍生了一种由成功人士组成的特殊阶层,以及一种即时可见的或者一时无法兑现的财富。一些成功艺术家,一些走红的艺术流派,时髦的展馆和收藏家,成为了媒体追捧的对象。这种现象俯拾皆是,层出不穷。于是在艺术界也就出现了高达上百、乃至上千亿的浮钱。

审美和艺术价值越来越成为经济价值,成为同黄金一样的保值物——这是否意味着今天的艺术家比过去更容易获得经济财富?在过去和现在成为艺术家,要求有什么不同?

不得不说,我们时代的精神与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之间有着天壤之别。那时候的一个人,可以同时在多种相距甚远的艺术门类中有所作为,可以同时是画家、作家、雕刻家、版画家和瓷器制作艺术家,甚至可以是有成就的科学家。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全能,不论从事哪一方面的活动,都独具匠心,深深地打上自己烙印,并对自己周围的环境乃至时代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

曾几何时,艺术家的创作依赖于某些资助人、某些达官贵人。这些人的某些新鲜想法给了艺术家创新的空间。而这样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人的知性、学问、感觉,当然更包括财富的工具。这财富当然包括精神、社会和经济诸方面。同时,艺术在一个社会中所涉及的对象范围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如今,艺术已经成为了有识之士生活中的一种需要。而且我希望,这种需要的迫切与日俱增。如今的艺术家,一旦其艺术得到市场的青睐,马上就可以腰缠万贯。因为一些仍然在世的许多艺术家的作品,其价格已经以千万美元计算,并因此得到大众、媒体以至金融界的关注。这种现象正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即使经历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市场相对萧条以后仍然如此。一件名副其实的艺术品,其价值终会大幅回升,乃至达到原来价值的多少倍。这无论是对于真正的收藏家,还是以投机为目的的收藏家,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艺术创作、艺术家、艺术品常常是人们谈论的话题。相对而言,艺术史比较冷僻。在审美和艺术价值越来越成为经济价值、成为同黄金一样的保值物的背景下,我们还需要艺术批评吗?

艺术品可以感动我们、改变我们,而艺术史的作用和任务则是表达我们面对艺术品时的感受和经受的变化。可惜,艺术史关注的经常是些二流的艺术品,而真正伟大的艺术品是超越时代而不朽的,它们身上带着如同山川星辰一样的生命力量。而我们的生命,则是在艺术和自然这不朽的两极之间度过。

今天的艺术批评家面临着比过去更为巨大的困难,即:在感情表达以及作为艺术品的语言甚至现实的技术手法等层面,如何定义艺术和创造行为。我们经常见到所谓的艺术批评,无非是一些艺术家回忆往事,或记录一些艺术家的呓语。其实这都是些无聊文字,有害无益,白白占据空间。

当今的艺术批评之所以鲜能帮助我们理解艺术,往往因为他道不出一个艺术家或一件作品到底有哪些独特之处,描述不出他或它在其内部是如何有机而矛盾地统一起来的。而这两个方面,恰恰是衡量一个批评家或作家有无文学天才的标准。

这样的局面往往出现在一个令人心动的前卫阶段过去、随之而来的衰落阶段,出现在当最普通的学院风格需要面对伟大艺术品的时候。不能忘记的是,一件艺术作品的出现绝不是孤立的,永远和它产生的环境有关,这也就使艺术批评有了用武之地。

我们不能剥夺他们关于过去的记忆

我们知道,您曾与中国的艺术空间长期接触。不仅如此,您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关于艺术和环境关系的态度问题也十分关注。我们希望您在这方面给我们提出一些建议。

对于中国文明持之以恒的沉思性质,我曾认真地加以研究,并认识到其在五千年当中为人类所带来的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就最近一些年来说,中国成就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大发展。当然,同任何一次社会剧变一样,取得成功的同时,也一定会在一定程度上磨灭过去所留下的印记,不论是在日常生活,艺术生活,还是城市以及城市艺术方面。遗憾的是,中国的飞速发展也极大地破坏了老城的面貌。北京、上海以及其他城市大面积的老建筑夷为平地。固然,并不是所有这些破坏的都同等严重。但是,当我走在这些街区的大街小巷,仍感到很大一部分具有相当历史意义的建筑永远地被毁灭了。

作为艺术史家和建筑学家,我想引用我们业界的一句行话:“什么样的房子,就住这什么样的人。或者说:房如其人”。那么,拆掉老房子,就毁掉了过去城市的面貌,也就等于拭去了过去的回忆。什么时候认识到这一点,什么时候也就迈出了走向和谐未来的重大一步。这不止是对现在的一代人,对你们的后代,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我们不能剥夺他们关于过去的记忆。因此在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需要找到一个平衡。能够维系这样一个平衡,也是一种真正的艺术行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行为。

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这样的行为就是一种真正的艺术行为。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增加生活中的美感?

还可以在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放置艺术品。我发现,在你们的环境和空间中,人往往通过其创造性行为和日常礼仪,把自己作为宇宙的一部分。人们体物,在于对于事物的根本而不断变化的意义。而艺术和艺术品,恰恰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活的这种奇妙境界——正是这种境界可以使我们的生活不朽。在生活空间和公共空间当中,一件艺术品——无论是油画、水墨画、铅笔画、雕塑,还是石版或铜板的浮雕,或者虚拟画——都可以缩小人和环境之间的距离,丰富、美化生活,使人们之间更融洽。很明显,艺术和历史有着根本的同一关系,而这种关系以自己的方式实践着作为科学的历史。可以说,如果一种新的理论不能带来新的实践,那么一种历史理论就该出现了。

“艺术是所有人和所有时代之间进行的游戏”

近年来,观念艺术兴起,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重视。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新的艺术形式?

最近这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时间,一种被称为观念艺术的东西——我把这看作是对艺术的歪曲——从西方艺坛开始进而扩张到各大洲的绝大多数国家。无论是澳洲,美洲,欧洲,甚至于日本。在中国的土地上,它也开始泛滥,

虽然还没有其他地区严重,但是其影响仍然不可低估。就这样,无论是画廊、展馆、收藏,都大量充斥了所谓观念艺术品。难道这些艺术品真的如此重要,值得让我们完全忘记其他艺术形式吗?我看不是。况且这些所谓的新形式无非是对原有的艺术形式的新包装。但是在消费社会和新科技的协助下,他们却充斥了整个世界。大批的源源不断的复制品被当作惊天动地的创举而铺天盖地地席卷全球。

这些作品难道真的是什么新东西吗?肯定不是。我之所以对这类恣意蔓延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以为然,还因为它像所有的新形式一样,带着强烈的自恋癖,声称自己是唯一有价值的东西,而其他形式以及过去创作活动的一切都是有缺陷的、落后的。

依我个人的观点,最近这些年,世界范围的艺术创造活动,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而正是在这个环境下,中国产生了一大批富有独创意味的优秀艺术家,给我们带来新的希望。

我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所以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前景也并不悲观。可是我仍然发现有大批的作品趋于平庸,缺乏可以震撼观众心灵的力度,缺乏光明和亮度。观念艺术可以存在,这我没有异议。但是它们应该给其他的艺术形式留下生存的空间,让各类艺术创造活动都无一例外地得以发展。热衷观念艺术的新的理论家们很明显忘记了马塞尔·杜尚的格言。这位“现成品”(ready-made)艺术之父、彻底颠覆了当代艺术和现代性的人说过:“艺术是所有人和所有时代之间进行的游戏。”

艺术家如何才能做出有价值的创新?

各位一定知道,艺术家和天上的星星一样,其亮度如何取决于其消耗的能量多少,并和燃烧体的质量成正比。只有充足的能量,才能有充分的燃烧,才能有高亮度。艺术家也是一样。要知道一个艺术家的质量如何,要看他作品的力度如何、是否合理,受不受欢迎,以及它是否能够在观众那里得到共鸣。

艺术的创新永无止境,日新月异。过去的时光带给我们的价值评价不断被艺术创作更新,不断产生新的趋势,涌现新的艺术大家,其创造更是不断更新各种形式,不断对各种存在的表现形式进行质疑,并产生越来越多的美学价值观。

审视中国的情况,尤其是中国的书法家,无不可以发现中国的艺术理论从最开始就把一幅作品的质量的其作者的品质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的许多理论家和艺术家都认同这一观点。西汉的杨雄即提出:“书,心画也。”而明代的项穆,在其《书法雅言》中,在谈到品格的时候,也说“质分高下”,“功有浅深”,即指出作品好坏是作者品格高低的反映。中国书法和中国画可以把我们带到歌德的想象和阿丽亚娜醒来那样的境界。尽管中国画中的某些女性的肖像眼睛微闭,陷于沉思,但这些作品中表现出的梦幻般的淡淡的忧郁,带着一种尚未被人力破坏的天真未凿。这是缄默的艺术,是相通的灵犀,给人造成一种一切都停滞的静谧感觉。

曲高不一定和寡

您刚才提到,艺术的创新永无止境,日新月异。中国有个成语叫“曲高和寡”,无止境地追求创新,和受众之间是否会形成一个很大的差距?

我个人认为,艺术活动在本质上可以给人带来慰藉。它通过形状、符号、物件,在常规机制之外、在人们之间建立起联系。在座的各位,不就是由于艺术而走到了一起么?尽管我们出发点不同、兴趣各异,有的人关心的是作品的审美和创造价值,有的人注意的是它们的情感价值,更有的是为了它们的经济价值、把它们当作如今这动荡时期的保值物等等,不一而足。但是作为一个整体,我们创造了一个利于艺术发展的氛围,其影响之深远,每一个人一定都可以深切地感受到。

艺术产生的根源是艺术家、知识分子以及各种文化和艺术机构。展览馆、画廊,展览、创作、艺术节、收藏家,他们为不同人群之间的相互理解做出的贡献,远远超过政客,因为他们传递的信息是精神的、创造性的、普世的,是超越时空和国度,并尽可能超越经济和政治法则的。艺术的神奇就在于此。它因为为人类所共享而开放、热烈、慷慨、激动人心。艺术以其独创性令人心动。保罗·塞尚也说艺术家曲高和寡,他错了。因为在巴黎、伦敦、纽约和芝加哥不久前举办展览时,等候的人绵延不断,排到几公里远。

现在艺术已经成为了大众关心的事,这对无论收藏家还是艺术爱好者来说都是好事。当然,你们的爱好随着人数的增加,费用也增加了。

带中国特色的艺术

当代中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经济发展迅猛,艺术的发展势头也不可小觑。苏轼有句诗叫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一位外国的艺术史家、一位“山外人”,我们很想听听您怎么看待中国的当代艺术。

毛泽东时代结束以后的中国,就如同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洲,开始了一个艺术创作的新纪元,一个以改革、现代化和高速发展为标志的新时代。这种形势和环境为各种艺术潮流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并造就了新的前卫艺术。一种全新的中国画派,在短短的十几年,就在世界艺术领域夺下了一片不小的天地。进入了新的千年,这种趋势更是加快了速度。正是如此,也就催生了一种淘画热,淘艺术品热。全世界的展馆和画廊都在展览这些前卫艺术作品,并得到了艺术市场的首肯。这种带中国特色的艺术,对文革以后的中国现代艺术,给了世人一种图解。

这种艺术,以及我们近年来逐渐发现的艺术家,都是思想解放条件下蓬勃发展的产物。艺术家通过自己独立的创作活动,对社会发展以及一些他们所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质疑,并表达自己的见解。艺术家固然关心艺术创造的前途,同时也关心其对社会、对空间的影响,以及如何对每个人的思想的力量的发掘。因为这种力量可以带我们走出我们已知世界的藩篱。

这些有力而激动人心的画作,表现了一个传统社会向先进的现代社会的转型,以及与之俱来的新的、真正的、独立的美学观,一种面对未来社会的自由的新眼光。

谢谢您对中国当代艺术的鼓励!您刚才提到了带中国特色的艺术,不知道有哪些带中国特色的艺术家让您印象深刻。

中国艺术家们,例如王广义,他表现了西方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通过复杂或简单的画面,画家提出一系列问题,说明传统而单一的眼光已经不够了。由于画家不能解决各种社会难题,他通过艺术形势提出问题,同时避免艺术品成为对某种意识形态的或某种道德的图解。另一位画家王庆松则通过美、暴力和对视觉的操纵,冲破各种禁锢,在中国崭新的视觉艺术文化中打上了自己的烙印。他展现一些所谓象征进步的东西,表现其双重性,并通过这些内容思考人类的欲望,把人类精神和道德观念放到文化和传统中进行思考。相比之下,岳敏君的作品则通过中国社会中不同人群的地位关系、经济关系、男女关系,全球化和对传统的态度,对社会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同时他的作品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家所传承的不畏强权的精神的写照。

中国最重要的新一代艺术家之一——曾梵志,其作品从一开始就感情充沛,表现出在传统和宗教之下人类灵魂的深深的精神感受力。他很快放弃了学院派风格,以娴熟的技巧创作出力度罕见的画作,所创造的丰富广阔的空间也呈现出少有的统一。

艺术家张晓刚带我们进入人的内心世界,其中反映着历史的陈留和中国当今社会中人在家庭和民族间的冲突。他表现了生活在社会当中的个人所面临的各种矛盾。他的人物,处在个人、家庭和国家之间,在过去和将来之间,带着未愈合的创伤,痛苦的回忆和国家的历史。杨少彬则提出人的身体的极限问题:遭受极端暴力残酷打击的人体,直截了当地发出这样的艺术信息:暴力带来的只能是凄惨和悲凉。

在艺术创作中,不同性质内容的碰撞会产生奇迹般的效果。这些碰撞、影响和胜利的效果之一,就是我们的艺术财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艾利·福尔说过,艺术家清楚自己作品的意义,却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创作和他们周围以及未来的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自己在社会和意识发展当中的地位。艺术品与社会以及与思想之间的联系,往往是作者不经意间表现出的,要由未来去发掘。

可以对中国艺术今后的发展走向作个预测吗?

中国艺术,在经历了最近几十年开放以后,又将何去何从呢?中国艺术到底有没有内在的力量,蕴含着地道的文化信息呢?还是要永远套用稍加包装的舶来观念作为评判标准呢?这不是可以简单回答的问题,可能需要经过相当的时间才能进行评价。

不过我们仍然应该看到,中国的不少地区,尤其是在最活跃的四大城市:上海、北京、重庆和成都,都有相当多的出色艺术家,表现出独立的感情和独特的表现方法,创造出自己的天地,并得到了相当的反响。他们表现的情感之复杂,是任何其他东西都不能替代的。过去那种革命的风格被完全彻底地解构了,被代替以全新的形式。艺术家们对艺术的机制已经掌握得游刃有余。我们发现,在传统的红色以外,还有其他颜色,诸如灰色、蓝色、绿色……

猜你喜欢

艺术品艺术家艺术
艺术品鉴,2021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常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纸的艺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