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新犹古景德镇文革彩瓷一组

2012-04-29一心

艺术品鉴 2012年2期
关键词:新貌粉彩景德镇

一心

文革时期,我国陶瓷生产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瓷器也带有浓郁的政治色彩。表现工农兵形象、“样板戏”、毛主席语录的图案成了全国各地陶瓷产品的重要选项。景德镇粉彩瓷绘是这类所谓“红色瓷”的佼佼者。

建国后,景德镇艺术瓷厂美研室、景德镇陶瓷研究所等机构汇集了许多瓷绘大师。

1968年景德镇市革委会为庆祝文化大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决定举办陶瓷美术展览,各厂家接任务后,都组织精兵强将参展。艺术瓷厂更不例外,厂革委会把这事当做严肃的政治任务,瓷土原料、制坯成型、烧窑制成、颜料选配都是极其严格的,而厂革委会也想在展览时获得荣誉,不得不将绘制主席形象等重要任务交给那些已经“靠边站”的专家。

文革时期,“红色瓷”因题材的重要性,彩绘大都出于这些工艺大师之手。因为鲜有个人落款,故大部分作品只能从绘画风格上进行区分。

工艺大师们是从传统的艺术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艺术语言有着浓重的传统味儿。在那个文化激进、政治挂帅、标新立异的时代,国人都争先恐后,工艺大师们何尝不是费尽心力地追赶时代步伐,但时髦话里却掩不住乡音,政治题材画里总带着传统的韵味。今天看来,是这些工艺品人文价值的一种有趣的展现。

粉彩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五伟人磁盘一套

底款:景德镇市美术合作工厂

直径:37cm

此套领袖瓷盘为文革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特殊题材作品,底款的“合作社”字样很有时代感。作品表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及毛泽东等五位国际共运领袖的肖像,五个人物均画得栩栩如生,形象生动、形神兼备,人物色彩的丰富性及肌肤质感的精细度都显示出了画者深厚的绘画功力。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表现了毛主席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独特地位,见证了文革时期中国独特的政治与文化。

粉彩焦裕禄兰考治水瓷盘

作品表现的是焦裕禄在河南兰考治水的情景。1962年兰考县正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焦裕禄身患重病还坚持带领干部群众在第一线全力与自然灾害顽强斗争。整个画幅用笔流畅有力,五官描绘传神专注,布局上有张有弛,有动有静,画面丰满自然,具有典型的英雄主义精神气概。该作因是特殊时期作品,故未落签名或印章,但作品与王隆夫绘画风格一致。王隆夫,生于1931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擅长运用粉彩绘制人物画,兼及山水、花鸟题材。

彩绘描金知识青年有作为棒槌瓶

题识:兴高采烈冲天劲,红色青年壮志存,不怕路遥跋涉苦,誓将文艺送农村

高:35cm

器形端庄大方,瓶口、起肩纹饰精美入微。人物表情丰富恬静,服饰描写细致生动,表现出知识青年热爱工作,下乡为农村的革命情操。作品为景德镇艺术瓷厂上世纪七十年代作品,画面内线条全部采用描金手法,凸显出制作之精良。

彩绘支工支农支边棒槌瓶

高:61cm

此作品主要是以建国初期国家为促进全国工农业生产的大时代背景为题材而创作的。作品为传统棒槌瓶器型,高61厘米,属瓷器品类中大器形作品,口沿外撇,短直颈,圆折肩,圆筒状粗腹,器形庄重。作品自上而下共分为四个层面,首层颈身处绘制的题材为工农兵支持建设陕北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开垦荒地、兴修农田水利,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场景;第二层为工农兵全力支持新油田开发和炼化建设的场景;第三层是反映建国初期工农兵开林造田促进粮食增产的场景。作品采用重彩人物通景绘法,将解放初期国家为促进经济建设而开展的支工、支农、支边等全国性运动描绘得非常生动。该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属典型的建国时期绘画风格与特征,为该历史背景下特殊题材作品,存世量较少,极为珍贵。

粉瓷茨坪新貌图瓷板1974年

题识:茨坪新貌,一九七四年国庆节徐焕文作于景德镇艺术瓷厂

钤印:井冈山

18×26cm

徐焕文,生于1932年,陶瓷美术家。

粉彩毛主席诗词瓷盘

题识:菩萨蛮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午?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1933年夏,毛泽东

底款:中国景德镇制

直径:19cm

毛泽东词用隶书书写。繁简混用,不太规范。

杨修勇粉瓷爱晚亭图茶壶

题识:革命圣地爱晚亭,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地址清幽,毛主席青年时代常和蔡和森等革命同志在此处谈论国家大事,杨修勇一九八六年画于景德镇

底款:中国景德镇制

长:14cm高:10.5cm

杨修勇,生于1939年,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

粉彩愉快的假日玉米瓶

题识:愉快的假日,黟山王晓帆画于珠山

底款:景德镇艺术瓷厂美研室出品

高:25cm

王晓凡,生于1918年,陶瓷美术家。

粉彩农村新貌图瓷板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题识:谁识田家乐,劳逸巧结合。人力胜天工,岁收定丰硕。芝山张松茂写于景德镇陶瓷研究所

钤印:松茂

张松茂,生于1934,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1960年冬季,中共中央针对当时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在国民经济上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文学艺术上进一步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从而激发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随着戏剧家、画家、作家、诗人们纷纷下基层、下连队、下厂矿、下农村的热潮涌起,活跃在瓷都景德镇的一大批青年陶瓷工作者也纷纷走出书斋画室,走进了激情燃烧的年代,开创了现代陶瓷装饰新题材、新画面、新工艺、新品种的繁荣局面。

1962年,时年28岁的张松茂与39岁的王锡良结伴去江西浮梁山区采风写生,亲眼目睹和亲身参与了山乡农村的春播秋收的劳动生活,采写和收集了数以百计的速写素材,从而萌发了创作《农村新貌》粉彩组画的念头。

这年十月伊始,张松茂与王锡良在景德镇陶研所的画室里,时而持稿商榷,时而伏案勾描,时而品茗评点,时而抚掌大笑。终在十二月中旬,完成了四帧粉彩瓷板画,其中反映《春播》、《秋收》各两幅,统称《农村新貌》组画。画幅融山水、人物、花鸟、走兽于一体,形神兼备,工写双施。诗书画印俱全,既彰显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文化传统,又突出了瓷都人的创新理念,使人耳目一新,在瓷坛艺苑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鉴于戏剧界把反映现代题材的剧目统称为“现代剧”的先例,瓷艺界也把反映现代题材的粉彩画统称为“现代彩”,从而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同一单位的章鉴也随后创作出《边塞军民情》、龚跃庭创作出《农村景色图》、邓必浩也出品了《喜丰收》等等。这些现代题材和内容的粉彩作品主题鲜明,寓意深刻,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感,体现了景德镇粉彩艺术与社会主义生活相结合的时代风貌。为繁荣陶瓷艺术创作和推动瓷业生产的发展,1963年1月9日,景德镇陶瓷美术创作评比委员会成立,张松茂、王锡良二先生连袂创作的《农村新貌》荣膺了创新优秀一等奖。

1963年1月侣日,全国文联副主席、戏剧家田汉一行来景德镇考察,在陶瓷馆品赏《农村新貌》瓷板画时,触景生情,在肯定了画师的创作构思和工艺技法后,即兴赋诗题写:“春播归来夕照斜,坡头着意种桑麻。艺人珍重生花笔,先为农民后及他。”予以了高度的评赞。

时隔三年,恰值文化大革命初期,为反映陶瓷艺术贯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实际行动,张松茂对《农村新貌》进行了再创造。其中表现休憩的“双抢之际”一幅画的场景,前景的一株松树改为苍劲的柏树;一旁濯巾侧望的女农机手的衣饰,也由艳丽的紫衣黄裤改为黑碎花衣蓝裤;中景凉亭中休息的人数略有删减,增加了在远景收割、打场、运粮的人群;溪畔的洗濯嬉闹,中景的恬淡舒适,远景的繁忙紧张,营构出“谁识田家乐,劳逸相结合,人力胜天工,岁收定丰硕”的主题韵律。从中可以看出,画师的再创作尽管线描工谨,敷色工致,但也有在那个时代的“忐忑”之情。例如,女性的着装不敢鲜艳,即使河诸岸畔的星点野花也一律删除,柏树旁的杂树色彩也剔除了翠兰、苦绿色,显示出夏季山水绿荫葱郁的特色。此外,树型叶状的刻画也没有了旧作的装饰味,略显得“写实”,叶的上下左右及树的毗邻互衬间的疏密层次感和情景的连贯性,既有深远视觉的一致,又有主次明朗的效应。是谓“剔红删绿非本意,壮男俊女乃真情。”

猜你喜欢

新貌粉彩景德镇
太行新貌
因为有你
——省景德镇老年大学校歌
景德镇颂歌
不忘你,景德镇
问一声,景德镇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2
乡村新貌
《窑开全青》粉彩瓷瓶
北京:多彩活动展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