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主宰 逍遥与世

2012-04-29郭哲极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22期
关键词:逍遥游

郭哲极

摘要:《逍遥游》是中学课本中的传统篇目,怎样讲授是重要问题。要学生悉心掌握,必须引导学生领略庄子的大智慧。再者,要区分小聪明和大智慧,即“小知”与“大知”。就是那些“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人,虽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在庄子看来也不过是小聪明。大的能耐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才是大智慧。也就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大境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小聪明可以达到伶俐乖巧,但永远领略不了与天地同一的大境界。

关键词:领略大智慧;逍遥游;大智;犹有所待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299-02

高中语文第四册选入的庄子的《逍遥游》,语言怪诞,思想深邃,思路跳跃不定,因此教学过程很难把握。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字词和文句的把握上,对现代的高中生来说过于肤浅:要探究庄子的哲学思想,又过于深奥。因此我在教读本科的时候做了这样的处理:就是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领略庄子的大智慧。

课文是节选了《逍遥游》的前半部分。仅从前半部分来看,内容又可分为两层:即第一层为“小大之辩”;第二层为真正的“逍遥游”者,即拥有大智慧者。

鲲鹏现世,极言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体大,言其背大;“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大;“北溟”、“南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之大。大鹏展翅,磅礴壮观,“水击三千里”,如此浩大的声势,而且是处于篇首,横空出世,铺天盖地,总该是理想境界了吧?但庄子却不以为然,因此引出《齐谐》,用《谐》之言点出“去以六月息者也”。这“六月息”是能使“水击三千里”,“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的大“息”,不是吹动“野马”、“尘埃”的小息。不管大息小息,总之是“犹有所待”。然后作者神笔一转,“天之苍苍,其正色也?”似乎凭空而起,思绪诡秘,实际思接万仞,随鲲鹏到九万里的高空俯瞰人间景象“亦若是则已矣”。也就像人看天一样,苍茫一片。而蜩与学鸠根本就无法了解鲲鹏之志;斥鴳自认为达到了飞的最高境界,更加疑惑“彼且奚适也?”就是那些“德合一君、耐征一国”的人物,在庄子看来也是以世俗之见而自夸,就连宋荣子也“犹然笑之”,而宋荣子只不过是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而淡泊名利罢了,至于列子御风而行超然于世更为难得,但还是有赖于风。宋荣子“犹有未树”,列子“犹有所待”就是说他们都够不上大智慧者,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逍遥,因为他们还有所依赖。其实都是“小智”。

那么真正意义上的大智慧者,也就是真正的逍遥又是什么呢?那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者。“天地之正”就是天地的本质,也就是自然界的规律,亦即“道”。“乘”就是置身其中的意思,也就是庄子在《天下》篇中所说的“与造物者同游”。“六气之变”,是指阴阳风雨晦明的交替变化。自然界瞬息万变,“道”一而不变,六气的变化是“道”的作用。“道”才是至高无上的大智慧。就是以道为体,任物自然,物我而一以此追求最高的人格境界:无待,无累,无患。陆树芝《庄子雪》于此评曰:“此则与造化者游而逍遥之极致者。通篇主意,至此方点出,为全书之纲。”这不仅是全篇之眼,而且是全书之纲。“天地之正”的“正”字,如《骈拇》中“道德之正”“天下之至正”,《德充符》中“唯尧舜独也正”中的“正”字,均作“真”解。天地之真即天地之本质,亦即道。乘者,置身其中之意。“乘天地之正”就是《天下》篇所说的“与造物者游”。“六气之辩”,指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道一而不变,六气的变化是道的作用。所谓“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则阳》)。六气与天地万物的变化是由道所主宰的,道又称为“真宰”(《齐物论》)。“御”者,主宰之谓。不过道的主宰是无为的,是任物自然。故御六气之变,实质只是随任六气之变化。简单说来,以道为体,任物自然,就是逍遥游了。这种游,是“无穷”的,没有局限;“恶乎待哉?”无须凭依,是彻底地自由。这就是庄子追求的绝对自由──无待、无累、无患的“逍遥”。这是一种理想中的个人自由自在的存在。庄子认为,这样的人也就是“无待”的“至人”、“神人”“圣人”。这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人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桎梏之后一种精神上达到绝对自由的状态。显然,这种自由的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真实地和完全地存在着的,只能存在于想象世界里。因此,庄子的理想人格除了超越性以外,还具有某种神性。在《庄子》书中,庄子对他所向往的理想人格(境界)还有这样的表述: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遥游》)。

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伤,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齐物论》)。

古之真人……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庄子·大宗师》)。

从庄子对“至人”、“神人”、“圣人”的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思想中的理想人格和理想境界(逍遥)是对现实人生困境的超越,它是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理状态,是对个人精神的绝对自由的追求。对这种理想中的逍遥,无法用现实的语言来描述,因而只能通过制造各种意象,通过感性的、直观的形式,通过诡谲的语言来表述。这也正是庄子要通过各种不同的寓言、比喻来表达他理想中的逍遥境界的原因所在。

如果没有依赖的东西,当然就不受任何牵累;没有任何牵挂,也就不会患得患失。但怎样才能达到“无待”的境界呢?这就是大智慧所在。没有大智慧,就不能“御”自然之变化。我想,庄子所拥有的大智慧,远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维持心理的平衡,而守护一方心灵的净土;或者只是满足于一时的自由而忘乎所以。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是用超凡的智慧,不着痕迹地使世界改变。这一思想在《庖丁解牛》中表达得更为明确。

参考文献:

[1]黄岳洲,茅宗祥.中华文学鉴赏宝库[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陈鹤]

猜你喜欢

逍遥游
《逍遥游》中“汤之问棘”一节是重复还是有意为之?
《逍遥游》文学价值浅析
《逍遥游》中“而”字的用法与读音
庄子的人生境界探析
大鱼海棠——中国动画的逍遥游
宋荣子:《逍遥游》中不应被忽视的人物
《逍遥游》注释商榷
以《逍遥游》为例简析庄子自由观
浅谈庄子的 “逍遥”
整体法和意象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