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国际融资问题研究
2012-04-29张家莹孙元元
张家莹 孙元元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节能减排的呼声越来越高,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国内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融资功能发挥不充分的情况下,如何在国际上融得低碳发展资金便是低碳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了。旨在研究国际融资渠道以及各种渠道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特征,为低碳企业的国际融资之路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际融资;CDM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082-03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2010年中国能源相关的CO2排放总量为68.8亿吨,“十一五”期间中国CO2排放总量较“十五”增长了33.6%,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CO2排放国,可见中国面临的减排压力是全球性的。低碳经济发展对资金的巨大需求,使低碳融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国内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融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在国际资本市场进行低碳融资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另一个突破点。
一、低碳融资与低碳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的理念最早起源于英国。2003年2月24日,英国颁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阐述了其在未来五十年的能源政策,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低碳经济催生了低碳金融,而低碳金融同时也赋予了低碳经济新的内涵。低碳金融的概念,归结起来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交易、与温室气体减排相关的投融资活动、建立在碳交易基础上的碳衍生品交易。可见,低碳融资是低碳金融的一个重要内容。无论是高碳企业向低碳企业的转型,还是低碳企业的持续发展,如果缺少了资金的支持,几乎可以说是寸步难行。低碳融资是各经济主体为了研发低碳技术、开发低碳产品和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各种融资模式向社会资金供应方筹集资金的过程和行为。具体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碳基金和其他相关金融中介活动。
低碳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融资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会大大阻碍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国在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上能走多远,取决于低碳能源技术研发状况和融资保证问题。中国不管是由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变,还是低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进程,都将面临技术和资金这两大约束条件。而技术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同样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资金用于低碳技术研发和低碳经济发展。因此,低碳融资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二、低碳融资渠道
企业为了解决资金短缺的瓶颈,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必须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因本文主要研究满足企业长远发展应采取的融资方式,故短期融资本文暂不做详细描述。企业融资方式按照资金来源不同可划分为内源融资(Internal Financing)和外源融资(External Financing),外源融资从内容上主要包括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从范围上则包括国内融资和国际融资,以下我们就各种融资方式的概念和优缺点做一下分析。
1.内源融资。内源融资,即公司内部融通的资金,是指某一经济单位将自身积累的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融资方式。内源融资由初始投资形成的资金、留存收益和折旧基金构成。相比外源融资,内源融资具有自主性大、融资成本较低、掌握产权控制权和抗风险的优点。同时,内源融资还具有原始性和无法满足企业急切需求等缺点。
2.外源融资。一般意义上讲,企业需要资金时首先会动用内部融得的资金,但随着企业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内源融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外源融资在企业发展中便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外源融资按地域可分为国内融资和国际融资,因本文主要研究低碳经济企业如何在国际范围进行融资,所以对国内融资的具体方式不再做分析。除去一些国际对华援助和捐赠,国际融资按照融资人和投资人之间的权利关系,又可以分为国际权益融资和国际债务融资两种。国际权益融资是指融资者通过发行权益性有价证券或者接受国际投资人合资经营的要求,从而形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融资方式。主要包括国际股票融资、国际投资基金、国际风险投资和外国直接投资。国际债务融资则要求到期必须还本付息,各种形式的贷款、债券和融资租赁都属于债务融资。
外源融资对企业的资金需求有高效性、灵活性、大量性和集中性的优点。资金来源广泛,方式多种多样,使用上灵活方便,可以满足融资者各种各样的融资需求。当然,外源融资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是融资者要进行外源融资,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特别是公开发行股票和债券,条件更是严格,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很难获得资金。其次是融资成本,外源融资需要支付一定的融资成本。债务融资如果不能到期还本付息,有可能面临破产清算的风险;股权融资则有可能使原企业控制者面临企业控制权分散的风险。
三、CDM机制
《京都议定书》确定了三种灵活减排机制,分别是:联合履约(Joint Implementation-JI)、国际排放权交易(Emissions Trading-ET)、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其中只有CDM涉及发展中国家,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渠道。CDM内涵:允许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任务的《议定书》附件一所列发达国家通过在非附件一缔约国(发展中国家)投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通过该机制进行资金或技术转让,获得“经核证的减排”(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CER),并以此抵消其依据议定书所应承担的部分温室气体减排任务[1]。CDM是一种“双赢”的共同发展机制,不仅可以使发达国家以低于本国成本的方式实现其承诺的减排指标,同时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获得发展低碳经济所需的资金和技术;简言之,就是“资金+技术”换取温室其他排放权的交易。
CDM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之外的融资渠道,经核证的减排在国际市场上作为商品交易,获得的资金收益和先进技术是低碳企业继续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力支撑。CDM机制为发展中国家积蓄了一个现实的买方市场,据估算,这个买方市场的规模在2012年前有125亿美元~250亿美元左右。买方市场的第一类买家是由世界银行牵头的政府多边基金,第二类是以荷兰政府CERs购买计划为例的政府基金,第三类是通过商业银行、政策银行、发展银行等进行交易的买方,第四类是通过签订多边交易备忘录进行交易的买方,第五类是CERs的中间商。
截至2011年5月底,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类CDM注册占总的注册成功项目数量的80.6%,共计1 404个,以内蒙辉腾锡勒风电项目为例,该项目总投资17 377万元,从2004—2013年的十年间,每年CO2减排量为50 000吨,该减排量将销售给荷兰政府;CO2减排量价格为5.4欧元/吨,十年间企业共增加额外收益270万欧元[2]。
四、中国低碳国际融资现状
1.中国低碳国际融资的主要渠道。低碳经济在中国刚开始发展时,低碳项目所需的资金主要是靠政府财政资金和国际机构的资助。但是随着低碳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央财政预算资金和投资、国际机构的投资和资助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其对资金的需求了。因此,除了传统的政府拨款和银行贷款融资渠道外,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还需要拓宽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鼓励低碳企业积极上市融资和发行公司债券,大力发展市场融资。但是鉴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还不成熟,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够,如何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进行低碳融资就成了低碳企业长远发展需要考虑的问题。
通过上一节的描述,我们已经了解了不同融资渠道的区别和优劣。低碳经济的发展需用到的外源融资方式主要包括:财政性融资、权益融资、债务融资以及CDM(清洁发展机制)融资,国际融资最常用到的是权益融资、债务融资和CDM三种。下页表简要概括了中国低碳经济国际融资渠道的特征及优缺点。
2.“十一五”期间中国低碳融资状况。“十一五”期间中国在新能源和节能减排方面做了很多的投资,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一期间低碳融资的几个特征。(1)政府的财政支持和银行贷款是中国低碳企业发展的重要融资来源。政府实行的税收、电价优惠等政策支持也极大的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统计,“十一五”期间,银行的“绿色贷款”资金达到了19 631.37亿元,其中24.9%用于节能减排类低碳项目。(2)核电、大中型水电、碳汇等国有大型项目和生物质等贷款相对困难的小型项目中,政府的财政支持显得尤为重要。(3)相比股权融资,低碳企业更多采用的是以银行贷款为主的债务融资方式。(4)CDM项目融资有所发展,在中国低碳融资向碳交易市场拓展过程中,将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
除此之外,中国的低碳融资还具有其他的一些特点。(1)国际融资作用开始彰显,国际机构能效资金投入显著。“十一五”期间,国外政府部门、国际金融机构、大型跨国公司等国际机构累计投入了179.83亿元的能源资金为中国低碳企业提供担保、贷款等融资支持,其中用于研究、指导和扶持低碳技术方面的投资就有27亿元。(2)大中型国有企业比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容易。大中型国有企业一般有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组织结构和资金状况相对较好,实力较强,内源融资方面就比中小型民营企业好得多。外源融资方面,不管是国内融资还是国际融资,中小型民营企业大部分都达到信用贷款的标准,能够提供担保的资产又很少,很难得到债务融资资金;国内创业板上市相关机制还不够完善,虽然一些品质好的中小企业能够赢得海外上市板块的青睐,但也不及大中型企业有优势。(3)亟待建立多元化低碳融资机制。根据美国能源基金会和中国国家发改委的联合预测,2005—2020年,中国需要的能源投资数目大约是18万亿元,如此庞大的低碳投资市场显然是国家财政资金和银行信贷不能满足的,但是中国目前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等市场支持力度远远不够,中国应尽快建立起包括CDM在内的多元化低碳融资机制。(4)中国碳交易资源丰富,却处于国际碳交易链的低端,沦为“卖碳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CDM供应国,但却“潜力巨大,基础薄弱”。中国现在还不具备“碳配额”交易的资格,并非碳交易的定价方,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和平台。对于中国而言,发展低碳金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结语
金融因素通过促进低碳技术创新,进而推动低碳经济向前发展。没有资金的支持,低碳技术和低碳经济可谓寸步难行。除了政府的财政支持,我们还必须开拓国内、国际两个融资市场,债务、权益、CDM三种融资渠道,只有尽快建立多元化低碳融资机制,中国的低碳企业才能发展更好,中国的低碳经济才能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迟本坤.低碳经济视角下新能源CDM项目的国际合作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2]徐玖平,卢毅.低碳经济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卢家仪,卢有杰.项目融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69-70.
[4]张健华.低碳金融[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5]熊焰.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6]袁晓玲.国际投资与融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7]喻翔宇.中国低碳经济投融资的困惑与思考[J].求索,2010,(7).
[责任编辑 陈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