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课堂书声琅琅

2012-04-29刘薇薇沈春妮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年20期
关键词:草塘重音小猴子

刘薇薇 沈春妮

翻开小学语文课本,你会发现每课的作业要求中都有这样一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好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加上篇篇课文都是编委们精心选取的,文质兼美,内容丰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是在老师指导下实现的,所以老师要重视朗读技巧和方法的训练,重视朗读习惯和兴趣的培养。在这方面,我有如下的思考。

一、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

让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并逐步做到有感情。所以教学生学习朗读课文,指导正确的读音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学习课文的需要,也是养成认真朗读的需要。

(一)发音要正确、清楚

发音正确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对多音字要能按字义确定读音,如:“悄然”中的“悄”读“qi#3o”,不能读成“悄悄”中的“qi"Do”。读音清楚就是要求每个字的声、韵、调都要读得清清楚楚,万万不能读得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声母读得短促而有力,韵母要读得响亮,声调要读得正确到位,音节要界限分明。

(二)轻重、停顿要准确、合理

重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重音,怎样读好重音,并能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找出重音。还要通过举例示范,让学生懂得对句子中重音的表现处理。有的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重音就是读得大声、快而激昂。其实这是不一定的。重音的处理既要注重声音形式,又要注重内心体验;既要注重表层的技巧,又要注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力,声声有情,更富有感染力。停顿。朗读中的停顿,指的是句子当中、句子之间、层次之间和段落之间的间歇。停顿体现为一种声音的间歇,但这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实质是分中有连,断中有续,是文章思想更为活跃的时刻。停顿得长可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停顿得短,可有“银瓶乍破水浆迸”的境界,嘎然而止,可以使举座皆惊。朗读虽有停顿,但需要紧连的时候,应缩短标点的停顿时间。这种紧连并不是完全没有停顿,只是停顿后迅速衔接,甚至不偷气、不换气。同时,紧连并不意味着把每一个音节都缩短音长,一味地加快语流速度,应当成此处虽连,彼处有停,连中有停,停中有连的语流,使连接与停顿参差交错。如《飞夺泸定桥》中有一段话:“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这段话中,“千钧一发”四个字要停一停,反映出紧张的场面。“时刻”后面稍加停顿,以产生悬念的效果。“同志们”三个字要紧而相连,坚决有力,以显示必胜的信心。在“业”和“为”“利”和“冲”之间,虽有标点,但因为紧连而缩短了停顿的时间。这样就会造成一往直前的气势和较好的动作感,比起一步一停要好得多。“英雄们”和“听”“激烈的”和“搏斗”之间要适当停顿,使有声语言紧张而不仓促,动作感强而有层次。“召”和“更”、“身”和“都”、“火”和“冲”、“去”和“和”之间也要紧连。

(三)速度的快慢要合适

朗读的速度是指在读得过程中音节的频率的快慢。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应根据课文的意思进行朗读。一篇课文如果在朗读时快慢速度把握不好,会影响原意的表达。如一篇诗歌在读得过程中更应该注意速度的快慢,这样才能体会得到作者写诗的意义。

(四)语气要恰当

要让学生懂得陈述、祈使、感叹、疑问等句式朗读时所表达的各种语气和感情,并教会他们怎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朗读表现这些语气。如《穷人》一文,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恰如其分地展示出渔夫和妻子桑娜同情、关心穷人的美好心灵,文中多处运用叹词,使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真实、感人。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好这些用了叹词的句子。如“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这句子真切自然地流露出桑娜对西蒙的同情,应读出关心、同情的语气。“嗯,你看怎么办……”这句表明渔夫在和桑娜商量,征求她的意见,应读出思考、征求的语气。语调要恰当。所谓语调就是根据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声调。如朗读《狼牙山五壮士》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时,就须以高亢的声音、短暂的气息读出豪迈之情。

二、在不同的朗读教学阶段,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

(一)创设浓厚的情景,融情入境

情绪具有感染力,如见到月缺花残易触发感伤情绪。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渲染课堂气氛,创设浓厚的情景,让学生在此特定环境中,似见其物,辨其形,嗅其味,闻其声,变作品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让学生触景生情,进入朗读的最佳境界。

首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学生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在教学《可爱的草塘》时,学生对于北大荒是很生疏的,大草塘他们从未见过。在讲到草塘的景色时,我根据电教投影片,引导学生边欣赏草塘美丽的画面边动情地朗读,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的记忆中感悟到了语言之美。其次,可以配一些音乐朗读,选择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它能唤起学生的想像,在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下进入情境,自然而然地读出“味道”来。在欣赏了草塘的美丽景色后,我播放《渔舟晚唱》的音乐,让学生跟着悠扬起伏的古筝曲中试读有关的景物描写,一边读,一边将文字欣赏与投影画面结合起来,草塘的宽阔、美丽都在他们动情的朗读中体现了出来,他们读完后我设问:“如果你来到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看到这蓝蓝的天空在欢迎你、拥抱你,你心里怎么想,怎么赞美它?”这样,通过老师的描述和画面的观察想象,学生一定能入情入境,激发起他们的赞美之情,再通过老师适当的点拨、范读,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美,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朗读欲望,在此情此境中进行朗读,从而使朗读引人入胜,叩人心扉。

(二)从朗读入手,读中领悟

教师按自然段的顺序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朗读。对重点词句多读,扎实地进行词句基本功的训练。如:《小猴子下山》,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前四段句式是基本相同的。先让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话主要说什么,然后让学生结合图中小猴子非常高兴的表情,通过“又大又多”“非常高兴”等重点词语让学生弄明白小猴子为什么要去掰玉米,它为什么扛着走,因为它非常喜欢这个大玉米。“非常高兴”“掰”“扛”等词语就要读出充满欢乐。活泼的语气。读第二段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按照上一段的学习方法勾画出本段中重点的词语。思考:它为什么要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理解这个问题时仍要引导学生注意“非常高兴”和“扔”等各个词语,使学生从体会到小猴子见到什么就喜欢什么,干什么事情都没有明确的目标。第三、四段,让学生自己去对照图画读,并和第二段去比较一下,又有哪些词语不同。重点指导:理解“真”,体会小猴子对小兔子喜欢的程度,通过“看见……就扔了”的语句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小猴子见到什么就喜欢什么,做事情不专一。在朗读时,同学们都要读出喜爱,充满欢乐的语气。在读最后一段时,同学们可以联系前几段的提问:小猴子下山后,都看见了哪些好东西,为什么它最后会空着手回家去的呢?让学生仔细看一看图上小猴子的表情,说说“只好”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想象小猴子当时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这时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让学生读出无可奈何、十分扫兴的语气,使学生认识到小猴子做事不专一,有始无终,最后的结果只会是一无所有。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人人参与朗读训练,受到较好的思想教育。

三、强化朗读训练,激发朗读兴趣

朗读训练的设计,应注意角色转换、竞赛激励等形式,以达到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全程参与的目的。

(一)角色转化“听其声,视其形”

教师都知道评析学生朗读的好坏,不仅要听学生读,还要看学生朗读时所表露出来的神态。如教丰子恺先生的《白鹅》一课时,由于句子较长,学生对于长句不太理解,我就请班上善于模仿那只骄傲的白鹅,一个模仿偷吃的狗,再请一个会朗读的学生加上旁白,其余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回过头再让他们朗读,他们都能读得像模像样了。所以,在朗读中加进一些表演的成分,是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在朗读中得到了快乐,他能不喜欢朗读吗?

(二)竞赛激励

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朗读比赛活动,把竞争机制引进朗读的教学中,也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朗读比赛有同桌两学生相对读推选其一;在四人小组里择优,然后在学习小组中筛选,再在班上进行朗读,最后评出朗读佼佼者。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学习的记忆力,提高学习情趣。学好语文,朗读是必可不少的环节。朗读水平的提高,语文学起来自然会顺利许多。所以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把读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来。

(责任编辑贺蕾蕾)

猜你喜欢

草塘重音小猴子
1龄和2龄美洲鲥草塘围网生态养殖试验
重音在“文学作品朗读”中的运用
《可爱的草塘》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猴子
画里的草塘
小猴子
淘气的小猴子
冀东地区草塘坨航磁异常的查证效果
维吾尔语词重音的形式判断
浅谈语句重音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