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现实意义浅析
2012-04-29范雪
范雪
[摘要] 本文简单介绍了环渤海经济圈的概念,并结合我国当前发展的实际特别是环渤海区域发展的现状,分析揭示了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必要性提出了其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希望其能够为我国今后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环渤海经济圈;概念;发展;意义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0. 025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20- 0041- 03
1环渤海经济圈概念简介
自法国学者戈特曼1957年提出“区域经济圈(带)”概念以来,区域经济圈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区域经济圈”是由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与若干相关的周边城市组成的在空间上密切联系、在功能上有机分工并相互依存的城市群体。究其实质,区域经济圈更多的是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概念,而不是行政区概念,实质上就是经济、文化圈,是城镇化和市场化的共同产物。“区域经济圈”是区域经济协调合作的产物。区域内的个体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互补缺陷,进而通过有机整合达到使总体效益大于局部单纯相加的效益和的目的。“区域经济圈”一般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心和增长极,在我国具有这种意义的经济圈主要有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的环渤海地区主要是指环渤海区域渤海沿岸的主要城市以及相关区域构成的环渤海经济带,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的部分城市。广义上则是包括了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在内,河北、辽宁、山东等中部几省市所构成的广大的行政区域。
2环渤海经济圈主要地区发展现状
2.1 北京和天津发展状况
(1)从总体发展水平来看,2007年,京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 215.2亿元,比上年增长18.07%,占整个京津冀的45.14%,占整个环渤海经济圈的18.78%;北京和天津的人均GDP分别达到56 443元和42 783元,是全国人均GDP的3.51倍和2.99倍。目前北京和天津的第二产业增长迅速,占GDP的比重继续提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低于全国水平。
(2)从产业结构看,北京从1995年开始由二三一型结构转变为三二一型结构,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几个真正达到产业结构高级阶段的地区之一。目前北京和天津已建立起以能源、冶金、化学及化学制品、机电、食品饮料、纺织缝纫六大行业为支柱的,偏重型工业结构的体系。
(3)从利用外资水平看,北京和天津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7 280 652万美元,占京津冀的85.95%,占整个环渤海经济圈实际利用外资额的22.47%。十五期间,北京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22.1亿美元,超过“十五”预期目标的16.5%。“十五”期间天津市实际直接利用外资达到103.35亿美元。截至2007年底,在津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10个,世界500强企业已经有114家在津落户。
2.2 河北发展状况
(1)从总体发展水平看,2007年,河北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8 836.9亿元,占整个环渤海经济圈的2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 017元,是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1.23倍。
(2)从产业结构来看,河北省三次产业同样呈现出“二三一”特点。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 370.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 703.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 763.2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5.6∶52.9∶31.5。
(3)从利用外资看,目前,河北省以“环渤海,环京津”为重点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179.1亿美元,其中2007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19.80亿美元,居全国第12位。
(4)从河北和北京、天津的联系来看,在京津冀区域中,北京和天津居于梯度高端,河北居于梯度低端;从行业分布来看,北京和天津主要在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占优势,而河北在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占优势,这都为京津冀地区实现经济一体化创造了条件。
2.3 山东发展状况
(1)从总体发展水平来看,2007年山东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 890.73亿元,占整个环渤海经济圈的40.3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6 925元,是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1.6倍。其中工业增加值7 799.3亿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4.5%,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2)从产业结构来看,山东省同样呈现“二三一”特点,山东GDP的结构大体上相当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基本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前期阶段。2007年,三次产业比重为11.5∶56.3∶32.2,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山东正在成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3)从利用外资来看,2007年,山东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为866 423万美元,占整个环渤海经济圈的45.48%。到2006年底到山东省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100多个,其中投资最多的是香港和韩国。从产业分布来看,工业领域的投资项目在外商实际投资额中占主要份额。
(4)虽然山东经济整体上处于较高的水平,但在其内部也存在不平衡。山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同山东沿海地区存在相当大差距。但是这些地区之间的要素却存在着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为山东省内部经济的进一步合作提供了可能。
3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国家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的实施,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开始出现新的变化,这就是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步北移。此外,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火车头”的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圈的发展潜力受制于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升级等因素影响也日益衰退,而作为北方新兴经济力量代表同时也是北方规模最大的经济区域的环渤海经济圈由于自身具有的资源、区位、生态等优势开始在我们经济发展中崭露头角并不断发展壮大。发挥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加大。而从长远发展角度看,我国也迫切需要这样的新兴力量作为新的发展动力来带动经济持续发展。这就使得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具有了现实的紧迫必要性。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间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加快,国内投资呈现出的“北上西进”格局,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奥运经济”等,都将为环渤海经济圈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使这个区域成为拉动全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大“引擎”。可以说振兴环渤海地区在21世纪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 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广大经济专家与学者都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特别是一个有分量的大国,在同一时期保持不同区域的经济同时均衡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经济发展特有的不平衡性又是历史的规律与必然。纵观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通常都是从沿海地区开始发展,逐渐向内陆地区过渡,沿海区域的发展也大都不是同时进行的,而是由处在河口或者商业发达的港口等地区的城市首先开始发展,然后再辐射到周边地区,因而那些交通便利并且拥有广阔的腹地的港口地区的城市是最具发展潜力的。简言之,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不论是处在哪一个时期,总是由一两个区域率先发展继而发展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发挥引领和辐射带动效应,陆续带动周边区域以及其他地区的发展。根据西方的增长极理论,如果一个地区出现了增长极,就可以发挥出“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环渤海地区目前已经初步显现出了人才等资源向本地区集中的趋势,之后就可以通过自身的辐射扩散效应带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
3.2 引领中国融入东北亚经济合作
从全球经济发展的大的趋势来看,全球经济的增长重心已经转移到亚太地区,而在整个亚太地区之中,东北亚又凭借其优越出众的地理位置、蕴含资源的丰富、经济结构的多层次性以及巨大的发掘潜力而日渐成为为全球经济界瞩目的焦点。近几年来,东北亚区域间经济的合作也日趋频繁。环渤海经济圈正处于东北亚的中心,又具备交通便利、蕴含资源丰富、科技与工业基础发达、城市中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备等有利条件,在本国地区的国际分工之中发挥着非常突出的作用,具备成为东北亚地区经济的核心的巨大潜在优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韩、新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先后陆续开展了产业间结构的调整活动,鉴于环渤海区域临近日韩新等国的地缘优势,更鉴于环渤海区域与日韩等国在蕴含的资源、生产所需资金、可提供的市场等诸多方面具有很强的依存与互补性。因此,这些调整必然会给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在客观上促进了环渤海区域参与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的进程。
3.3 带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存在南北发展平衡问题,更为重要的还有东西部之间的平衡发展问题。环渤海区域是“三北”腹地迈向东北亚,迈向全球的一扇窗口,更是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核心以及产业梯次转移的源泉,是北方经济振兴的车头。本区域应该顺应目前中国产业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部转移的趋势,向西部进行产业输出与转移。只有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才能确保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在中国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大背景与趋势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正呈现出加速之势从传统的加工制造业到汽车和装备制造等重型工业,再到电子信息和服务贸易等都出现了向西部转移和延伸的热潮。而中国目前的发展现状已经到了比较细化的产业分工与集群阶段,应该充分根据产业集群理论,在东部与西部间进行产业合理分工与转移,东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应该进行产业调整,将再适合自身进一步发展同时又能在西部地区得到进一步发展的相应产业转移,而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又必须采用合乎市场规律的全新模式,充分利用东部较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引领和带动效应,同时结合自身劳动力等资源丰富且相对低廉,生产成本较低,国家政策扶持等优势,在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领域实现重点发展,同时谋求在电子信息、服务外包等新兴领域入手,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各自实现本区域产业结构的细化与调整。环渤海区域位于南北方向与东西方向转移的连接部位,要充分发挥港口城市以及老工业基地具备的优势,它的充分发展可以促进北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合理升级以及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也能够带动整个西部地区利用它的窗口示范作用,吸引国内外的各种资金和有用的技术,扩大商品的进出口,推动西部地区优化工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引领资源加工以及劳动密集的产业的合理转移,使西部地区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自我发展,优化西部地区目前的投资环境,引导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资金流入西部地区,促进推动东西部之间的科技的交流及合作,吸引各种高级人才加入西部的建设之中。总之,努力加快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发展,既能够增强国家的整体经济力量,也能够更好地支持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在当前时代背景和发展环境下,环渤海经济圈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现实意义。国内外的大多数专家学者都认为假以时日,它必将会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在引领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完成历史赋予它的任务,带领中国经济实现新的飞跃。
主要参考文献
[1]景体华.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李娟. 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王碧峰. 我国城市经济圈问题讨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陈耀. 中国城市经济圈发展特征与前景[J].学术界,2003(6).
[5]文静. 构建跨区域城市经济圈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