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教育教学实践的思考
2012-04-29潘利
潘利
摘 要:由于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使我们的教学实际常常偏离或者违背课程目标理念,品德学科作为一门弱势学科,其发展状况并不乐观。要使品德教育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不再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那就要提高认识,在思想上重视品德教育;结合实际,让品德教育工作有特点;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关键词:小学品德教育;思想重视;体验实践;有效教学模式
小学品德学科是以引导学生生活、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为核心,以“培养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热爱生活、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但当前品德学科作为一门弱势学科,其发展状况并不乐观,诸多原因使我们的教学实际常常偏离或者违背这一目标理念。如何才能使品德教育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教育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只有社会重视、国家重视,地方教育才会重视。地方教育重视了,才会有教育局、校领导实实在在的重视。现实生活中,学校、教师的不重视,形成了学生对这门“副科”的漠视与冷淡。不管是小考、中考还是大考,在家长的眼里,“数理化”永远是第一位的;重点中学招生时,考的内容也只有语数外。也许正是由于这样的“大气候”“大环境”,才造成了今天这样的局面!
二、结合实际,让品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对学生进行热爱历史、热爱家乡的教育。现在很多孩子学习的目的就是考上大学,走出家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如在教六年级上册的《身边的变化》一课时,我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对购物粮票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使孩子们了解了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感受到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丰富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品德与社会课结合科技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以说教为主的品德教育是那么枯燥、乏味,根本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探索出了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1. 明理激情导行
如在教《从一滴水说起》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回忆缺水的感受,体会到水资源的不可替代性。紧接着我呈现出一系列的数字、图表和案例,说明我国是个“贫水国”,激起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状况的忧患意识。然后我再用一组组鲜明的图片和文字揭示出我国水资源浪费的惊人现状,趁热打铁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做对不对”,并再“旁敲侧击”地激情诉说,学生对这样的行为更加义愤填膺,进而顺理成章地提出“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口号。学生在评价这些行为的同时也明白了:在物资不再匮乏的今天,节约不仅节省了钱,也保护了资源;节约不仅是美德更是责任。其间,教师的激情渲染不仅增强了教学效果,更达到了明理导行的目的。
2. 合作讨论
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这种教学形式,学生非常感兴趣。如在教三年级上册《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一课时,我首先让他们小组合作讨论“别人为什么学得这样好”,肯定别人和自己的经验,体验和共享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接着再推选代表发言,说说别人比自己好的值得学习的经验,目的是让他们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合作讨论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合作交际能力,又让他们都能健康、健全地发展。
3. 角色表演
让学生自己选择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向生活“取经”,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低中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表演形式,课后还经常围在一起继续“表演”……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收到的效果自然就好。
这就是我在小学品德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思考。当然,小学品德教育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困惑,只要我们重视它、认识它、理解它,就能解决它。让我们的品德教育真真正正地走进课堂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陈萍.教师专业发展之道[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宿迁市古城实验小学)